汪康年新闻活动成因研究
2018-03-28申娇艳湖南师范大学
申娇艳 湖南师范大学
一、汪康年的个人经历
(一)汪康年的生长环境
“汪康年祖籍安徽黟县人,明代万历年间,贩盐至杭,遂在杭州安家落户,属于钱塘县商籍。以后汪家先人改行经营典当业,经过百年积累,终于跻身杭州商界最富有的四大家族行列,惟一的遗憾是科名未显。”在当时,为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通过获取功名的办法便成为在异乡生活的徽商经常采取的办法,汪康年家也是如此。汪家致富之后,也投身文化事业。汪康年从小就是在投身文化事业的耳濡目染中长大,这影响了汪康年日后的择业取向。他大力搜访书籍,并终身从事新闻业,后来汪康年的祖父因为家中典当管事所骗,家族日益衰颓,汪家日益衰败,即使是徽商背景支撑,汪家也开始显出不力之势,加之当时战事混乱,汪康年出生时汪家已经是贫困交加,汪康年从小就已经背上了“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的重担,汪父在汪康年二十三岁的时候因病去世,从此汪家也陷入了黑暗之中。“留给汪康年的是五千金的债务、尚未婚嫁的两弟一妹、婚后长居娘家的长姐,沉重的家庭负担完全落在了汪康年的身上。”汪康年为养活一家人,先后做过多份工作,也为他增长了不少见识,锻炼了他心智和办事能力。家道衰落和眼见战乱的艰难经历,对于劳苦大众的不易和艰辛他能够深切体会,这也导致他一生都致力于维护社会稳定。可见,汪康年比同龄人更显老成,办事更显稳重。
(二)汪康年的社会活动
“1890年,汪康年会试落榜。但是,他却成了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孙辈的家庭教师”。这无疑成为他人生改变的一个重大影响契机。在张之洞府的这段时期,汪康年结识了许多士大夫,为他之后的新闻事业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此期间,汪康年的身份也由落榜举人转变成积极创办报纸学会的变法活动家。汪康年树立了更远大的志向,决心用开启民智的办法用报纸将先进思想带进中国,在当时国内办报高潮之下,汪康年决心创办一份真正属于中国人的报纸。“1896 年,汪康年与黄遵宪、梁启超开始在上海创办《时务报》,汪康年任总理。”对《时务报》的经营,汪康年呕心沥血,他不断与其他报人联系,寻找有志向的仁人志士,为民请愿。
二、汪康年于政治下
汪康年在张之洞府上是其进入政界并受到影响最明显的一个时期。在这期间,汪康年逐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代任两江总督兼江宁将军。应张之洞之邀,汪康年于1895年离开湖北前往上海,并开始着手创办维新报刊。《时务报》作为一份为民发声,力求上通下达的报纸,在当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汪康年在创办和发展《时务报》过程中,他与张之洞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复杂而微妙的展现。“1896年1月,北京、上海强学会先后被禁,张之洞授意汪康年接收强学会余款,移作办报经费,”这一决定可以看出张之洞对汪康年的信任。“1896年3月,张之洞离开南京,回湖广总督本任,希望汪康年随他回鄂”。汪康年并没有随他一起回去,他认为武汉不足上海更有利于报纸经营和事业发展,也因此引起了张之洞对他的不满。汪康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面想追求自己的个人报负,一面又受到政治压力,包括他自己的内心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反抗和突破也存在纠结状态,多重压力之下,汪康年忙于奔波斡旋。汪康年在政治压力之下,体现在《时务报》上并非以往研究中所述,汪康年是张之洞政治幕僚的说法有误。汪康年虽背负政治压力,但是在经营《时务报》期间,他一直都坚持变法维新的立场,而与梁启超关系的变化也是因为在学术主张和变法策略方面存在分歧而非政治分歧。汪康年在与政界权威人物交往时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主张,始终坚持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三、汪康年的新闻思想
在清朝末年,西方世界打开中国大门,在带来侵略和战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西方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有识之士,汪康年正是其中之一。在西方报刊占据中国大半土地的时候,汪康年看到了舆论对于社会的影响,加之汪康年社交活动给他带来的便利,以及他自身的学识和见识,汪康年走向了办报之路。
汪康年认为报刊监督社会也是报纸的重要职能:“报章者,所以监督政府,而谋社会之公益也。故于政府之得失,社会之利害,或誉扬而赞成之,或防维而纠正之,报章之职分宜然也。”报纸的监督功能,在他创办的《京报》表现最为突出。汪康年认为,报纸的影响力巨大,报刊上的内容被人们看到之后对人们的思想甚至行为都将循序渐进的产生极大的影响,而政府和百姓之间也需要这样一个社会公器来进行有效沟通。但是报纸所刊内容全凭报人所定,汪康年清楚地看到了报纸的影响力,所以他认为,报人要保持正气,站在公正的角度进行新闻实践,宣扬正气。“速鼓国内之民气,使得以正理自伸”。在不断地报业活动经验中,汪康年越来越认识到报纸和舆论对社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沟通功能是报纸最基本的功能,报纸作为社会公器,应该有上通下达的作用,要将底层的声音传到政府耳中,也要将政府的制度传达给地城百姓。他所坚持的这个观点也与近代新闻学思想中的一些观点大同小异,这说明当时汪康年和早年的新闻工作者通过实践是得到了较为现代的新闻思想。启蒙功能是另一个汪康年所倡导的报刊功能,报刊可以宣传近代理念、开启民智。而《时务报》创办初期,汪康年、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经讨论商议就决定以启民智、开风气、助变法作为《时务报》的内容宗旨。报纸作为一种传达人意的工具,可以为不同的人所用,而要发挥它的作用便要求拥有报纸之人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上发声,这便是汪康年所坚持的公正。在受到政治压力之下,汪康年依然保持公正,坚持一个报人最基本的准则,汪康年一向反对康有为、梁启超所谓的“党报思想”,他认为报纸应该是自由主义的立场,是立足民间的社会公器。汪康年利用自己经营的各种报刊,对政府举措,与此同时还对民间行为进行批评建议,充当起国家与社会双重监督者和调解人的角色。在这样的新闻实践中,报刊作为双重的舆论监督和调解公器,实现缓和国家与社会间的矛盾的作用,这也正是汪康年自身终身理想的不断实现。
四、总结
汪康年从小的生长环境和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坚持且踏实,不畏艰难的性格,在张之洞手下期间他结识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确立了自己的个人志向,认清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接受到了许多来自西方的思想,但是由于本身受到传统教育,汪康年在办报过程中也存在许多纠结之难,但是汪康年在那个年代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表现出许多超前的新闻思想觉悟,在政治立场上能够认清是非,兢兢业业,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他钟爱的新闻事业,总而言之,这位个性独特又在历史中饱受争议的报人,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