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研究

2018-03-28韩芳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7期
关键词:价值政治大学生

韩芳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政治认同是将人们凝聚在一起的一种重要力量,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只有在具备认同感的基础之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仰产生最大的热忱和忠诚。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建设的中坚,他们的政治认同程度对国家政治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水平,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具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自媒体,其所营造的传媒环境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对其政治认知方式和政治认同程度产生影响。

一、政治认同的概念及内涵

认同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对认同现象进行理论分析的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而将其引入政治学领域并最早提出“政治认同”概念的则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罗森鲍姆(Wilt Rosenbaum)。他在《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在一定社会中一个个体对于自己归属于什么政治单元、政治系统、政治类别的主观认知,如果一定社会成员认定自己属于某类政治单元、政治系统或政治类别,他就在内心中树立起强烈的归属感和忠诚感,自愿为其尽自己的政治义务和责任。”[1]

认同从程度上讲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本能性认同,这种认同是基于地域、种族和血缘等人类学范畴的,如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等;第二层次为事实性认同,这种认同是基于对曾经的和现有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等的认同,如对中华文化和改革开放成就的认同等;第三层次为价值性认同,这种认同是基于对政治组织的方针政策和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如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认同等。

二、全球化信息传播和去中心化思维模式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

媒介环境是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它通过文字和声像传递信息和观点,进而引导人们达成共识。[2]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是由专业机构和人员进行的,这些机构和人员以“元叙事”的方式发布权威信息,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公众只能被动地接收信息,却很难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以“碎片化”方式进行快速传播,公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对信息进行获取、发布和评论,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的特征。自媒体时代正如尼尔·波兹曼所描述的那样:“我们可以了解来自世界各地对于各种事件的片段报道,因为我们拥有适用于报道这些片段的多种媒体。”[3]。自媒体所营造的带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的传媒环境,使得大学生群体对多元化、质疑精神、易变性等理念高度认同,而对传统的主流思想、价值、道德标准等持批判否定态度。

自媒体时代国与国之间看似随意的文化产品输出和信息流动,实际上却暗含着政治和经济目的,蕴含了极深的价值内涵。近年来,长期掌控全球话语霸权的西方国家利用自媒体开始了新的文化殖民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通过议程设置和有效植入意识形态思维等方式,强化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输出,不仅《纸牌屋》、《24小时》、《迷失》等美剧在大学生中广为流行,而且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上也经常可以看到《英国人眼中的中国》、《不阅读的中国人》等文章,如果大学生群体长期受到美化和宣扬西方价值观的文化作品和信息的影响,而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价值观日渐疏离,必将严重影响其对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认同。

三、消费性文化理念和娱乐化话语体系淡化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追求

“消费性文化”是带有典型后现代主义特征的自媒体时代非常鲜明的特色之一。正如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所描述的“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4]在消费社会中任何对象都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和交易,不只是物品,包括知识在内,其被生产是为了被出售,为了在新的生产中被增值,换而言之,在消费社会中知识的价值在于交换、在于取得实际利益。不仅知识如此,大众文化产品都被赋予了很强的商品属性,这种商品化和趋利性的导向,使得大众文化产品的商品性被彰显,而蕴含其中的道德内涵和社会价值则被逐渐淡化和缺失,由此,必将导致出现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消费社会典型的文化特征出现。“在商业利润和迎合大众感官享乐驱动下,后现代大众文化往往‘远离’和放弃了社会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功能”[5]成长于其中的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会出现“功利化”的趋向,部分大学生甚至可能出现将物质生活的享受作为最重要的人生价值追求的倾向,进而导致价值信仰的日趋世俗化和功利化。

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已被年轻人所远离,网络成为他们生活、交流和沟通的重要空间。从“火星文”到网络流行语,从恶搞视频到原创自拍,从线上主题活动到网络动员,他们用自己的符号和方式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里建构起自己的空间。独具创意的语言符号体系,体现了大学生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解读,在符号重组中实现意义的再生产。当足够多的意义和符号被创造和传播,当特有的表达方式成为群体的共识和习惯,那么大学生在所建构的属于自己的符号体系中,映射了其对现实世界的个性表达和意义生产,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建构和对群体身份的认同。[6]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具有无与伦比的娱乐功能。在自媒体营造的环境中,大学生们对崇高、庄严、严肃的主题和话语体系进行解构、戏谑和反讽,有的对生活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喜欢“自我放纵”和“游戏化”,进而逐渐形成一种“游戏人生”的态度,这种娱乐化的话语体系和游戏化的人生态度,不仅使大学生的思维浅表化,而且会严重弱化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知和追求。

四、解构主义怀疑心态和工具理性认知方式加剧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摇摆性

后现代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对“权威”的解构及对“个性”的追求,他们怀疑普遍性和唯一性等“一元化”思想,认为“差异性”才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在自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的“原著民”可以熟练借助自媒体随时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感受、观点和主张。他们对传统经典著作进行解构,以通俗的语言和富有感官刺激的表达消解文本的深度和权威的光环,不断模糊通俗与高雅的界限;他们反抗原有的经典表述模式,更乐于通过图片化的表现形式和休闲娱乐式的阅读体验来了解经典和学习知识,这些都加速了传统话语权威的瓦解。同时,他们强调“差异性”和“相对性”,认为世界是充满了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的,所谓的“单一”和“一元”的思想、价值、道德等标准是值得怀疑的,不应用总体性来压制差异与个性。如果对这种心态和价值观念不加以重视和合理引导,极易出现大学生群体规则意识淡化,社会责任弱化和过分强化个人自我价值诉求的问题。

根据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观点: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行动者纯粹追求效果最大化,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社会的一种主流趋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也深受其影响。他们更加相信内在性观念而非先验性观念,更为关注他们能体验到并能将之内化为自己生活的东西;他们厌倦了说教的模式,而更加关注现实,相信直觉,更乐于从现实体验中找到意义和价值;他们十分关注工具理性而忽视对价值理性的追求,出现了片面追求实用性价值、学习和人际交往日趋功利化和利益化的现象,这极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失落、理想虚无,并进而加剧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摇摆性。

猜你喜欢

价值政治大学生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