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灾难影片中“人性灾难符号”的探析
2018-03-28徐巧玲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
徐巧玲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与传播
一、从现实灾难到人性灾难的创作主题
韩国灾难电影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关于人性的电影,韩国灾难电影类型化的独特之处是其对人性灾难的解读。影片除了对灾难来临时的大场面描写和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报道,着墨更多的是灾难面前人性的善恶。
韩国灾难电影中的人性善恶以儒家思想为背景,表达出的是东方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思想[1]。韩国灾难电影中的人性善恶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影片的开始和结束,或由恶到善,或由善到恶,以后者居多。在韩国灾难电影中使用最多的“恶”的标签是“无能”和“自私”:包括上位者的无能自私、主角的无能自私、反派的自私。而“善”的标签常常来自从“恶”的觉醒:包括上位者的羞恶、反派的恻隐、主角的醒悟。韩国灾难电影常带有“不满情绪”,电影中的灾难加大现实阶层间的矛盾,人性之“恶”比“善”更发人深思。
二、人性灾难符号的具体表现
从符号学出发,灾难电影中的符号主要分为三大类:施难者符号、受难者符号和救赎者符号[2]。典型的灾难电影的三大符号一般是物,尤其是带有民族符号色彩的物体。在韩国灾难电影中,三大符号核心在人。
(一)施难者符号——政府
施难者对应的是人性的“恶”,或无能,或自私,或残暴……欧美灾难片中施难者符号自然是灾难本身。不同的是,韩国灾难电影的施难者符号还加上政府。政府在应对灾害风险方面反而总是被动的,并且发挥加剧局势的作用。这里矛盾的是,政府存在的作用本来是解决问题的。但是事实上政府官员被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强调人性和重视人的生活,另一种持独断立场,他们用上位者的威严成功执行着一个个错误的指令,而且大多数人愿意臣服在这样的威严下。两者在政策上往往相互对立。
(二)受难者符号——主角
受难者对应的是人性的“善”。一般来说,受难者符号应该是民众。因为灾难发生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大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在欧美灾难电影中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受难者符号为地标性建筑,特别是罗兰·埃默里奇的灾难电影,必然会给各地的地标性建筑来一个毁灭的结局[3]。
韩国灾难电影中,特色明显的是受难者是主角。在上层阶级的指令未达到统一的时候,最完美的救援时机被耽误,最终解救世界的重担就落到主角这个小人物身上。而韩国灾难电影一般不会给主角留下好的结局,解救世界的结果就是死亡。这与好莱坞类型模式中的“最后一刻获救”原则,以及“主角光环”原则存在差异。这与韩国文化中的悲观情绪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救赎者符号——情感
救赎者对应的是人性善恶的转折点。救赎者的符号让善者更善——让受难者变得越来越坚强,让恶者变善——让施难者变得清醒并开始自责。救赎者符号一般出现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韩国灾难电影特点之一是:煽情。影片前半部分必有诸如亲情、爱情的铺垫,或甜蜜或矛盾。一旦灾难发生,情感被搬到台面上。当灾难全面爆发生死一刻的时候,情感也全面爆发。而情感的重要作用是:救赎。情感既能感化主角牺牲,也能唤醒政府正派的觉醒。而在欧美灾难片中,救赎者符号出现最多的是:方舟。方舟的隐喻是家,是生命的庇护。救赎的过程就是寻找方舟的过程。而韩国灾难电影的救赎过程是被感化和成长的过程。
三、人性灾难符号于亚洲电影市场的借鉴意义
文化上,因为地域的关系,韩国和亚洲的其他国家同受着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这决定了亚洲电影作品中反映的人物关系必须是以集体为核心的,“我为人人”的思想也是作品的主思想。人文情怀也必须是尊老爱幼,舍己为人的,只有遵循这样思想的人才会被救赎。
经济上,韩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多数还未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学习借鉴欧美影片制作的过程中常常会存在力不从心的情况。所以选择用情感画面效果取胜的韩国电影模式,另辟蹊径,相较于欧美更易被亚洲市场所学习。
所以就灾难电影类型上,亚洲国家可先借用韩国灾难电影中“人性灾难符号”,把握“人性文化”的精髓,先提升影片商业化价值,再考虑逐渐加入艺术化创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