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创作中音响的创作空间研究
2018-03-28樊怡陕西师范大学
樊怡 陕西师范大学
20世纪70年代前,电影音响主要为具体画面配上具体声音,起戏剧化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创作者运用先进的音频设备制作出许多自然界并不存在的音响用于影视作品,丰富了画面的环境感,营造了真实的空间氛围,使声音参与到影视创作的叙事中来。
音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响泛指声音,囊括广播、电视、电影、舞台剧等的一切声音形态。狭义的音响指在影视创作中,除语言、音乐以外,影片中其他声音的统称。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分类:按声源的类别可分为动作音响、自然音响、交通音响、机械音响等;按创作手法可分为主观音响、客观音响等。本文在探讨音响的具体表现时,从环境音响和动效音响两类入手。环境音响具有明确的环境特征,多采用实录的方式,是根据画面所表现的特定环境录制的,包括自然音响、动作音响、交通音响、机械音响等。动效音响指的是被摄对象活动产生的各种声音,是动作音响的听感效果,多采用后期拟音的方式,通过人物主体活动产生的音响来加强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一、音响在影视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力
有声电影的出现,并不在于它怎样发声,而在于它利用声音的表现力给电影带来了什么。画面的观赏价值需要声音来增色。所以在电影发展的进程中,需要音响的加入为影片注入动力。
(一)表真:现实环境的客观还原
音响表真,在于表现环境氛围的真实。当画面和音乐的配合单一枯燥时,音响的运用可以加强环境立体感。环境音响的构建对画面的表现十分重要,这种音响还可称为“环境声①”,在《电影艺术词典》中,环境声有明确的解释:“影片情节所处的空间环境内存在的具有一切环境特征的声音。对营造影片气氛、烘托情绪、增加影片的真实感有很大作用”。所处的环境背景会形成特有的音响特征,大到城市的人声鼎沸、川流不息,乡村的鸟语花香、小桥流水,小到公园里、地铁上、校园中,都有属于环境自身的背景声。在影视创作中,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特有音响进行还原丰盈和再创作,用音响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空间的变化,加以表现与画面的关系,既是对现实空间的再现,又能展现现实生活中所缺乏的视听感受,配合画面,达到超出现实环境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
好莱坞大片经常采用直升机的轰鸣声、战斗的枪炮声、人群追逐和慌乱声等具象音响来增加影片真实感。这些写实的音响效果基于影片的背景,达到场景再现。影片《泰坦尼克号》②曾赢得巨额票房,其中高潮部分的音响设计十分精彩:在巨轮前行时意外与冰川相撞,出现剧烈的碰撞声;人们在灾难来临之际,惊慌失措,逃跑声、喧闹声、惊呼声此起彼伏;巨轮摇晃前行,船身倾斜,船舱上的物品倾倒跌落发出巨大声响;海浪愈演愈烈,海水翻滚着灌入巨轮,最终巨轮沉没。这一段音响设计为观众真实还原了泰坦尼克号游轮经历的海难,把画面和声音结合起来,使人们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灾难带来的悲痛。
(二)表情:具有主观情绪感染力
恩格斯曾说:“...从当前时代的深处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③音响表情,在于表现人物的情绪。
音响作为辅助性的外界因素,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声音依据作品的意义进行设计处理,从而刺激观众的情绪,引起观众的心理转变。苏联现代家津琴柯曾说:“联觉出现在各种不同的感觉中,其中最常见的是视听联觉,亦即在声音刺激物的作用下,主体所产生的视觉形象。”当画面和音响紧密结合时,两者展现的艺术表现力能推动作品的剧情发展。故事片以人物性格为主,用具体声音衬托人物品质;悬疑片和恐怖片多采用敲门声、脚步声等来反衬环境的紧张;战争片和灾难片一类题材较注重背景展现,用嘈杂声体现战争和灾难的激烈,反映出战乱背景下的人心惶惶。音响的主观处理是最能渲染人物情绪的方式,为了表现人物会根据其具体经历,用具象音响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人物在事件下的心理状态。
斯比尔伯格导演的《侏罗纪公园》④曾在1994年获得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影片在表现饲养员用牛喂恐龙时,用牛的惨叫声、恐龙的吼叫声、人的惊叫声等音响取代了直接拍摄恐龙吃牛的镜头。这种情绪化的音响直接刺激观众的情绪反应,间接影响观众观影的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情绪感染力。
(三)表意:创造意境,是“心灵的折射”
在影视创作中,声音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为了明确故事发生的地域,推动情节发展,但声音的作用不仅限于表层,不同的声音配合画面,可以有隐喻、象征、暗示等深层意义。将剧本里的戏剧变化赋予声音元素,可以揭露画面的另一面,暗示主人公隐藏的情绪、事件的微妙转变以及潜意识等心理反应。
创作者运用意象性的音响,可以超越画框的视觉范围,为影片构建一个具有听觉意象的哲理空间,起到表征的作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另一部影片《辛德勒的名单》⑤获得了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效的提名,讲述的是在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辛德勒为了保护千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不惜倾家荡产的故事。影片开头营造出压抑氛围,上千犹太人成行成列,依次排队向打字员报上姓名。在这里创作者将打字员敲打名字的声音放大,反衬出德国侵略者在面对这些无辜犹太人的生命时,表现出的冷漠无情和惨无人道,敲击名字的声音就代表着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人命,创作者赋予的象征意义,暗含了深层次的寓意。
二、音响创作的途径分析
音响代表了一部影片的声音环境,在创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除本身的基础功能外,能运用音响去交代环境、塑造人物、加强叙事的途径还有很多。音响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段,真实的人在特定环境下活动时,需要音响效果来配合辅助画面。在探究中发现,人物日常所用的生活用品、穿戴的服饰、所处的典型环境等,都可进行表真、表情或表意的音响设计,创作者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这些元素来创造出具体的音响效果,为影片增添创作的角度和空间。
(一)道具
电影中的道具一般是指和电影场景、剧情和人物相关联的一切物件的总称。通常力求真实而选用生活中的日常用具来描述环境。
在创作中运用特定道具的音响效果,直接由音响叙述交代事件。特定道具的出现对影片具有特殊意义,影片《爸爸的晚餐》⑥中金毛犬佩戴的铃铛,这里的铃铛作为该片的特定道具,在金毛犬运动时发出明显的声音,创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进行了音响设计。影片片尾处父亲离世,金毛犬在公路上朝着回家的方向用力地奔跑着,在这里放大了铃铛的音响效果,同时伴随着金毛犬的脚步声和细微的喘息声,声音节奏性明确,暗示了影片剧情的发展方向。铃铛声的出现为原本的画面环境做了补充强调,从侧面渲染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性和表现力,更加深入人心。所以说特定道具作为一种创作途径,能够有效地创造出丰富的音响效果,拓展了影片的创作空间。
(二)服装
影视中的服装指在影视作品中,特定影视作品里的特定演员穿的特定服饰。服装设计以其别致的造型、强烈的色彩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艺术,体现了特定的时代背景,表现了剧情发展下的人物处境变化,赋予了画面镜头丰富的感染力。
影片中,服装师根据具体角色做出的造型设计能够帮助影片刻画人物形象,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为了烘托表现效果,服装师通常会使用一些服装配饰,细微的配饰带来的音响效果不容忽视。冯小刚导演的《夜宴》⑦背景发生在唐朝时期,讲述了一个女人被欲望摧毁的悲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创作者赋予了服饰更多的表现力。主人公婉后佩戴着华丽的簪花发钗和耳饰项链,随着走路的节奏来回摇摆发出声响。在皇帝发现婉后下毒后质问婉后的片段,创作者减弱背景声,将配饰之间的碰撞加强,配合画面使影片剧情达到高潮。这些配饰原本是人物尊贵地位的象征,在片中的特殊背景下,运用饰品的效果从侧面体现人物的凌厉冷酷,暗示婉后心底的仇恨,直接影响剧情,呈现出婉后在不同人生阶段的性格变化,也为她矛盾的悲剧人生作了铺垫。
(三)置景
电影置景是指按照电影美工师设计的电影布景图样和要求,制作拍摄影片所需要的各种环境的布景。
置景环节包含了许多工种,工种之间的目的都是要统一体现影片中的各种典型环境。把这些环境具有的音响效果利用起来,是一种间接的情感表达,推动着人物心理的发展变化。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⑧是一部“打拐题材”的故事片,片中人物的感情丰富,个性强烈。影片中创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抓住了几个最典型的环境,把不同的生活环境用具体的音响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如山村的鸟叫和家畜声、城市的闹市区、建筑工地、律师事务所和调解中心的声音等,不仅塑造出主人公真实的生活环境,还配合画面把人物的身份遭遇、性格心理也表露出来,增强人物形象的真实度,贴合影片的现实主义的主题。
三、结语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作为根本声源,是声音创作的本源所在。潜意识的听觉更多表现的是内心和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心理的释放。电影发展到今天,电影的叙事已不仅具有叙事性与影响性的意义,还是一门具有声音性的艺术。真正融入创作的声音元素能充分反映创作者的构思,帮助各个场景叙事结构的完成。音响效果的设计更是一项细节化的任务,在与画面匹配的同时,又要尝试表达它的象征意义。
注释:
①《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年,398页
②《泰坦尼克号》,詹姆斯·卡梅隆,1994,美国
③《马恩论艺术·四》,第416-417页
④《侏罗纪公园》,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3,美国
⑤《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3,美国
⑥《爸爸的晚餐》,郑正,2015,中国重庆
⑦《夜宴》,冯小刚,2006,中国大陆
⑧《亲爱的》,陈可辛,2014,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