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文化与“两黄精神”
2018-03-28李艳婷李龙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李艳婷 李龙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讲:“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华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文化如此,大学文化亦是如此。
现代汉语词典中“大学”含义有三:一是太学,二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三是泛指提供教育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组织。大学作为高等教育职能机构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痒”,而大学的现代含义始于清末。彼时,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中国开始大量兴办新式学堂。高等综合学堂名称先后统一称为“大学堂”、“大学校”,在国民政府时期,为了体现大学的综合性,规定只有具有三个以上学院的高校,才能称为“大学”,而“大学”之名也正式被确立。如今,大学是提供教育和研究条件的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大学、学院、高职高专(专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
大学最主要的功能是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促进创新发展,推进文化传承。但大学不仅需要培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开展社会服务,更需要有超越时代、超越功利的信念。大学之“大”在于大情怀、大抱负、大理想、大追求。而大学的神圣使命更在于对本国、本民族及本校的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大学文化的精髓与核心力量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对整个学校的所有人的精神风貌、人格特征、理想信念、个性特点、价值追求等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大学精神是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的,且时间越长,越丰富多彩,越根深蒂固。
总的来说,大学当以培养人才为首要任务,以创新发展为不懈动力,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以文化传承为永恒追求。但“在当前我国大学中,大学功能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失序、异化与窄化等现象。大学遭致了诸多学者和专家,乃至社会各界的垢病,正遭遇着危机。”[1]大学屡屡遭致社会的垢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的大学缺失了大学自身的精神、忘却了大学所承载的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成为了世俗的名利场,成了徒有其表的“知识贩卖场所”,而不是“知识生产场所”。大学文化失落,大学精神式微,大学正面临着严重的文化危机。
“文化的崩溃,无异于人的精神家园的丧失,而人的精神与灵魂一旦无家可归、无处可依时,生活对他们来说便丧失了价值与意义,一旦对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感到绝望,便会对生活甚至是生命丧失信心。”[2]因此,大学文化危机也间接导致了近年来社会上流传甚广的“读书无用论”等观点的传播。大学文化危机要“转危为安”,其核心就是大学精神的追求,本质上就是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重塑。换言之,需要大学文化回到其本来的道路上去。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份子,在大学文化形势危急的时刻,理应站出来积极发声。所以,立足脚下,传扬本校文化显得尤为重要。西北民族大学“两黄精神”正是传播本校文化的核心。
西北民族大学(前身为西北民族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学校,隶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学校扎根西北大地办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为国家战略和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坚持把为民族地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下、靠得住、干得好”的专门人才作为历史使命自觉传承。
黄土地和黄河养育了西北民族大学。学校形成了以“黄土地”和“黄河”为表征,以“朴实无华、甘于清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和以“志存高远、奔流不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为核心的西北民族大学精神,这是几代民大人的沉淀和积累,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民大人不断奋斗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动力。在学校将近70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勤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以“助人成功”为落脚点。这个办学理念已经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文化,体现在教师帮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实现梦想取得成功,各级管理人员帮助教师、学生取得成功,在成功中体现个人价值。这个理念已经成为西北民大人追求的目标,并逐渐形成了制度文化、校园文化。
在每一位民大师生心中,都流淌着一条河流,它奔腾不息,百折不挠;在每一位民大师生心中,都保留着一块土地,它朴实无华,无私奉献。这就是“两黄精神”。民大师生在这样的高校文化精神中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钻研学术,服务民族。正是“两黄精神”一直激励着民大人不断进取,向前发展。传承和发扬“两黄精神”是每一个民大人的职责所在,只有使“两黄精神”内化于心,外见于形,规范和约束民大人的言行,指引民大人的心灵求索之路,才能解决大学文化危机,使得西北民族大学更好更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