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3-28陆丽娜
陆丽娜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兴城125105)
0 前言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仍采用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书本知识,课后不注重实践能力养成的陈旧模式,这必然会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能力。大部分高校教师虽然拥有高学历,但是缺乏实践工作经验和创新经验,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拓展创新思维。这就使高校学生创新意识匮乏,实践能力低下。
另外,从教育部颁发高考扩招计划开始,大学生数量急速增加,而从事大学教育工作的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尤其是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各高校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创新项目无法满足需求,也使高校学生无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创新技能。不难看出,我国目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一些弊端,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对“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1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企业双导师共同引导学生学习,并将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核心的新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的不足,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该符合现今社会需求。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和教育实际,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表现出多元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可能做到各专业都能突出学生群体的特性;第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逐步推广,不能操之过急。应在各地区建立采用“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示范校,并将该模式逐渐推广至全国。
2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首先,“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转变“分数至上”的学习理念,重视自身兴趣的发展,提升综合素质,也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接触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工作的内容与要求,并根据这些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方法,做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个性化需要,开展多元化课程。“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下,每个导师都应尽可能地根据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让学生的优点得到发展,兴趣得到释放,因此开展多元化课程,有的放矢,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1]
最后,“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学生享受到企业带来的社会资源,包括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自己发展得更完善;企业可以更早更深入地了解到本地区高校内的优秀学生资源,方便企业内部员工的更新换代,有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2.2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校企双方对教学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由于沟通不畅,校企双方导师在教学上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存在偏差,这些偏差反应在课堂上,会使学生无法分辨是非,直接导致学生在能力上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第二,对“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部分高校对于“校企双导师”这种模式的了解有限,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安排,有些高校会过多地增加企业导师的课程,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储备不足;有些高校会对企业导师的课程设置不足,导致这种课程形同虚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
3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3.1 建立导师选聘及考核制度
应建立针对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的选聘制度。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秉承公平公正的选择标准,聘用优质导师。所聘用的校内导师应该拥有完备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具备丰富的工作实践经验,能够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所聘用的企业导师应该在所属企业中业绩出众、经验丰富,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并从事相应的工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建立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聘用后的考核制度。双导师在通过选聘后,高校也应定期检查导师的教学水平能否与学生的发展相匹配,是否能正确地引导学生。这样可以促使导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3]
3.2 加强教学观念的沟通
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学观念的沟通,高校可以规定校内导师定期上交问题汇总,并根据这些问题邀请企业导师共同召开座谈会,在会上,双方共同研究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法。高校和企业两方面导师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双导师模式的实施。
3.3 建立学生提议机制
建立学生提议机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问题,就可以将这些问题整理后交给自己的导师,并与导师共同探讨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促进导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4]
3.4 设计适合每个学科的课程安排方案
高校应将各专业的不同课程分开,设计并拟定适合每个学科的课程安排方案,并尽可能设计出专属于每个学生的方案,因材施教,[5]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商议后将方案暂时推行,并定期查看推行效果,如发现问题,可以及时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 结语
“校企双导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能够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与合理利用;有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校内导师作为学生的思想引路者与知识储备库,在学生发展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始终坚持正确的前进道路,并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动力;企业导师作为学生的经验传授者和工作指导者,可以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挑战,在正式工作时可以勇敢地面对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实现自身最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