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8-03-28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类艺术设计院校

颜 韵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开始凸显其重要性。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以文化为中心,以技术为支撑。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培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应科学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有教育职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艺术人才。

一、现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原因

(一)培养目标不科学

高职教育即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与实践,使学生获得广泛的专业知识、跨专业的合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相关的职业资格,成为高级实用性人才[1]。现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是根据不同职业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结构的需要,以培养学生艺术职业能力和提升艺术职业素质为主线,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等素质结构,培养能够在各类广告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装饰、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部门从事艺术类专业工作的,又能在一线进行具体操作与管理的技能型人才。目前,部分现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主要是没有根据艺术类专业特点,以及结合区域产业更新换代的新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往往效仿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导致人才培养目标泛化,缺乏职业的针对性;而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目标狭窄,技能单一。当前背景下复合型人才有更强的职业适应性和未来发展性,单一、固化的“技能型人才”人才满足不了现代艺术行业对复合型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二)单一、封闭的培养方式

实践是人的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2]51,人们正是“在革命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2]52。然而,长期以来,许多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仍以“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传统知识讲授模式进行课程教学,大部分艺术类实践课程达不到40%的国家基本课程要求,课本知识脱离于实践操作。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实践导向”的人才培养观落实不好,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能够有机结合。而任课教师亦缺乏从实用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并结合艺术类专业与人才培养规格特点进行构思与设计的教学理念与主动作为,因此在教学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课堂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偏离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旨。因此,面对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变革要求,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职业发展对学生艺术素质、职业综合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致使学生专业发展与创新能力受限,难以主动适应职业发展的变迁。

而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以学生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得到体现和实施,人才培养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要求发展与区域社会的需求。在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有利于提升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使学生比较顺利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学校因循守旧,思想固化,培养方式封闭,不积极接纳企业的有效参与,即使接纳也缺乏企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全面参与,致使学生的职业实践与企业需求不匹配。

(三)课程内容不能与时俱进

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从被动的适应导向转向主动的设计导向,是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大跃变[3]。现代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专业知识包含该专业应具有的基础知识,掌握艺术类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悉相关行业的实践与规则,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能力。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知识结构设定与社会职业结构变化的要求相脱节,课程变革不能与时俱进,内容陈旧、固化,与现代企业、行业的主流技术不衔接,不能够将行业发展中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技术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中和区域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在教学设计中,各门课程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这使得学生在学校只是获得了一些比较陈旧的知识,毕业一出校门就感到了知识的“落伍”。

“人就是他做什么,因此人的性质与特征是由他做什么或他的实践所决定的,产品是人的活动的具体体现。”[2]56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中仍然不能体现艺术类专业的实践特色,缺少产教融合中“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顶层设计与运行机制,企业不能有效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致使教学活动与实际生产活动严重脱节。同时,许多高职教师不能够主动适应行业发展对培养综合艺术类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教师的职业素养、知识结构、专业能力与社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脱节,难于适应职业发展的动态要求。

(四)“产教融合”机制缺乏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广度与深度都有不足,难以对艺术类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效支撑。首先,校企合作缺乏强有力政策和财政支持,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总体上停留在自发层面,既没有长远规划,也没有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体系;其次,缺乏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在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局部利益冲突,但目前尚未建立起明确划分双方权责、义务的法规体系,使得校企双方对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顾虑重重;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在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上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的艺术技能实践性不强,针对性不足,弱化了学校对合作企业的服务能力,由此产生的系列问题使企业与学校开展深度合作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

二、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培养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具有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技术型人才的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应以服务区域社会发展为办学发展思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本,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中,专业设置应契合社会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要,不要盲目跟风,或者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而开办一些貌似“时髦”“热门”的专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着眼未来与学校的办学实际,以现实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在发展中不断动态调整和完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当前,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愈发多样化,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精”中融“通”,“精”“通”结合,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中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加强通才教育,增强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竞争中的适应性。

(二)课程与教学的与时俱进

为促进高职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与学校自身专业与教学实际相符合的课程体系。根据高职院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现况进行人才培养定位,参考社会及行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关调整,使学校的课程体系能不断能契合区域社会的需求。科技的发展推进国家产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科技与艺术设计的融合速度与程度愈来愈快、越来越高,也因此产生很多与艺术设计相关的新专业、新课程。但目前多数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教学设施等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限制了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在适应未来职业发展在质量上的提升,甚至没有条件培养符合现实社会需求的不同类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需要调整自身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匹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学校课程设置要有前瞻性,反映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向,增强学生在行业不断发展变化中的适应性[4]。

(三)产学结合,创新培养方式

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当前应着力改变以往艺术类专业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专业与课程建设,纠正理论教学课时安排过重,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过轻的问题,推进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建立起系统的、开放的、校企深度联合的、灵活多样的高职艺术人才培养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可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用人单位所需精心设置课程教学,以适应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技术、工艺等方面的要求。解放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学校可推行“双(多)证书”制,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既有岗位的任职能力,又有转岗能力,多渠道、宽口径地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Mark.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J].出国与就业,2004(3):20-21.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M]//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349.

[4]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8.

猜你喜欢

艺术类艺术设计院校
《花月夜》
《星.云.海》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艺术类金币收藏作品
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
数字艺术类专业三大构成课教学改革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