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编校差错的常见原因及对策浅析
2018-03-28朱景芳
朱景芳
年鉴是记录上一年社会、经济、人文等情况的连续性出版物,具有年度性、系统性、连续性等特点,是人们查阅资料、分析数据的重要参考工具。年鉴质量的好坏与年鉴的装帧和内容有关[1],年鉴内容是影响年鉴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年鉴包含的事实和数据量大,编校工作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我们找出年鉴编校中常见的差错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提高年鉴的质量,发挥年鉴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体现年鉴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一、常见性年鉴质量差错
年鉴中的政治思想、内容主题、事实和数据、文字使用、词语运用、语言表述、标点符号等都有可能出现偏差或错误。这些差错在编校工作中经常出现,只有编校人员了解这些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编校工作,提高年鉴编校的质量。
在政治思想方面,编校人员要确保年鉴的内容符合我国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而言,年鉴每年都会出版,因此只要年鉴的框架没有太大变动,那么年鉴在政治思想方面也不容易出现问题。但是,当国家出台新政策、新规划或召开重要会议后,年鉴的内容和表述可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如果编校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深入,就有可能出现问题。例如,在编撰有关港澳台信息的篇目或条目中,年鉴使用了“国外”的分类。又如在概述十九大新党章时错误地引用了旧的党章内容。
在内容主题方面,编校人员要留意撰写的内容是否脱离年鉴的主题。例如,对于科技年鉴而言,编校人员要审查内容是否以科技工作的年度资料为主,是否突出了科研成果、专利申请、授权情况等科技工作中的内容。与此同时,编校人员还要确保年鉴具有较高的信息容量和信息密度,即年鉴能用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复杂多样的问题。
事实和数据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年鉴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非常大的影响,即使一个小数点的位置出现错误,也可能影响整个统计表的正确性。另外,由于年鉴涉及的事实和数据量较大,因此在编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难以被发现。事实在前后文中的表述不一致、数据在前后文中的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都是年鉴编校中常见的错误。
在文字使用方面,编校人员需要检查文字中的繁体字是否已经简化、是否使用了不规范的简化字、是否有错字、别字等[2]。这些问题虽然没有事实和数据差错严重,但却是读者最容易发现的问题。一旦读者发现这些问题,将会大大影响年鉴在读者心目中的权威性,甚至让读者怀疑年鉴中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影响年鉴的使用体验。
在词语运用方面,除了词语误用外,专有名词的撰写错误也是年鉴常见的问题。年鉴的专有名词包括地名、人名、组织机构名称等,编校人员需要保证这些词语的正确性。另外,词语的中外译文也要找到权威的翻译,这样才能避免一词多义、词不达意等问题出现。
在语言表述方面,一些浮夸、无实质意义的语句应该尽量避免,年鉴的句子应该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避免错句、病句等问题出现。另外,年鉴的句子长度对编校工作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长难句中,由于句子的长度和组成成分较为复杂,因此很容易影响编校人员的判断能力。主语与宾语对应不一致、定语和状语修饰错误、句子不通顺、不连贯等是编校工作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标点符号方面,逗号和顿号的错误使用、逗号和分号的错误使用、逗号的滥用、书名号和双引号的错误使用、注释和引用符号的错误使用等是年鉴编校中常见的差错。在所有的编校差错中,标点符号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可以让年鉴的各部分的层次更加清晰,增加读者阅读资料的流畅性。
二、常见性年鉴质量差错的原因
年鉴中常见的差错往往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编校人员受到自身因素和工作环境的影响[3],因此很容易出现“漏网之鱼”。分析年鉴出现差错的原因可以帮助出版社和编校人员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进一步提高年鉴的质量。年鉴出现差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编校人员缺乏相关的培训,业务技能有待提高。一些编校部门的入岗培训流于表面,认为编校人员只要多接触工作即能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巧。这种培训方式让编校人员无法掌握系统的编校流程,影响了编校工作的质量。
第二,编校人员的知识体系陈旧,缺乏终身学习意识。编校工作较为重视工作人员的资历,因为这代表着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编校经验的丰富程度。但是,年鉴是一类具有专业性、年度性和时代性的参考工具书,它需要编校人员对相关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并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就需要编校人员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三,编校人员缺乏对常见差错的整理和总结。一些差错虽然在编校工作中经常出现,但编校人员并没有及时吸取教训,总结相关的经验,因此当这些问题再次出现时,编校人员还会继续犯同样的错误。
第四,编校工作人手不足,编校人员工作强度过大。年鉴的编撰涉及众多的事实和数据,这些内容都需要编校人员反复核对。但是,出版社普遍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一些编校人员甚至需要同时兼任年鉴的组稿人和撰稿人,这将大大增加编校人员的工作强度,影响编校人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质量。另外,一些出版社还制定了编校工作的硬性指标,编校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只好压缩每章节内容的审查时间,影响了年鉴内容审查的质量。
第五,工作环境单调,工作内容枯燥。一些编校人员常年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计算机和白纸黑字,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热情。特别是当编校人员连续审查同一主题的内容时,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的问题。
三、减少年鉴常见性差错的对策
从上述可知,年鉴出现差错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有一些差错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针对原因寻求对策,那么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年鉴编校过程中的差错率,让年鉴的内容变得严谨、准确和可靠。
第一,编辑部门要制定编校工作的规范和章程,汇总和总结编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错误,让所有编校人员按照既定的规范和标准对年鉴进行编辑和校对,减少常见性差错的出现。另外,由于年鉴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因此相关的规范和手册要定期进行更新。通过多人协同的文档编辑模式,可以让编校人员把自己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和对策及时发布到共有的文档当中,让其他编校人员随时查阅,提高编校工作的团队协作性。
第二,定期开展编校工作的培训和案例讨论。年鉴从框架的设计、条目的安排,再到内容的撰写、图表的展示等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规范,系统的培训可以让编校人员对整个编务工作有宏观的了解,提高编校人员对编校工作的认识。与此同时,系统的培训还能让他们形成规范的工作流程,掌握发现错误的常见技巧,提高编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案例讨论是系统培训的补充,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提高编校人员的代入感,增加编校人员的学习兴趣,促进编校经验的分享与交流。
第三,完善三审三校流程,引入交叉通读制度。年鉴需要经过初审、复审和终审等过程才能最终进入印刷发行阶段。虽然这一流程非常严谨,但由于不同审查阶段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因此某一阶段没有发现的错误,将会一直带入到下一个阶段而难以发现[4]。除了实施编校责任制以外,出版社还可以引入交叉通读制度,即在原有的审校制度基础上,让不同的编校人员对负责部分以外的内容进行通读。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编校人员总览年鉴的全貌,提高他们对内容重复性和框架连续性的审查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们学习其他同事在编校工作中的优秀经验,提高编校部门的整体工作水平。
第四,掌握收集和检索的技巧,善用数据统计工具。年鉴中含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人工审查的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难以发现隐藏的问题。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工具,编校人员可以方便地核对图表中分量与总量的对应关系、数据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当数据量非常庞大时,使用工具进行查重和数据对比都非常方便,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编校人员的工作效率。另外,掌握资料收集和检索的技巧也可以让编校工作事半功倍。例如,年鉴中可能存在条目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通过对分析和提取的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快速地了解年鉴其他部分是否存在交叉重复的内容。
第五,调整工作氛围,扩充编校人员队伍。工作的氛围和环境对编校人员的工作心情和工作效率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编校部门应该注意办公室设备的摆设和座位的安排,尽量让编校人员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另外,如果编校人员一直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那么即使工作环境得到改善,其精神状态依然会受到影响。因此,出版社应该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多招募一些编校方面的专业性人才,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减轻编校人员的负担和压力,提高编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根本上减少年鉴出现差错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黄梓根,何旭.中国高校年鉴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方向[J].高教探索,2017(8):40-42.
[2]胡本光.年鉴、志书中常见语言文字问题举隅[J].现代出版,2014(1):57-59.
[3]吕鸿雁.我国年鉴编辑出版存在的问题与成因[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12):166-167.
[4]宋莉莉.年鉴学派理论对年鉴编纂工作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4(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