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应用策略研究
2018-03-28李欣一
李欣一
21世纪,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文化之间的不断冲击和碰撞让图书出版这一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愈加艰难,而读者的需求更趋向于复杂化、多样化、国际化,传统的图书出版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
一、我国图书出版传统管理的现状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出版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出版社不仅要面对国内同行间的竞争较量,国外出版集团的冲击也给了出版社巨大的压力。首先表现在图书供给市场迅速膨胀,但是有效的需求不足。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地提升,于此相对应的,在满足了物质的需求后,对于书本这类精神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人们对于书本这类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与其自身的经济能力直接相关的,再加上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图书已经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了。这一切原因导致了图书出版的供大于求。其次出版专业人才的匮乏,管理模式老旧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从进入20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兴起,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蓬勃发展,关于出版方面的专业人才我们称为MBA,他们是精通经营管理、出版战略、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高精尖人才,而我们国家正是缺少这类人才。例如新浪网的CEO王志东在通过技术创业成功后,却发现自己在科技发面的能力并不足以让他支持这家公司,正是缺少管理方面的能力,最终他辞掉公司CEO的职务。
二、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出现
目前,在出版社转制的市场条件下,许多出版社和民营工作室已经开始管理机制的改革,逐步更新建立健全与市场相适应相配合的管理机制,但是仍然存在出版活动粗放,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以至于出版时间无限期延后,出版质量无法保证。而在西方盛行的项目管理制度出现了,自2000年,我国开始研究将图书出版引入项目管理。
(一)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可行性
在西方,项目管理在各个行业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建筑、国防、航天等等领域,而我国在20世纪70年时将其引入国内,至今仍是处于研究和试验的阶段,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的应用也才处于起步阶段。
项目是指为提供某种独特性产品、服务或成果所做出的临时性努力,而项目管理是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的过程。而图书出版指的是对一部分文字内容进行筛选、精简、编辑,最后向公众工作发行的活动,它是存在于项目的范畴内,即为公众提供文化性产品所做出的努力,所以图书出版是具有项目特征的。其本身就是一个项目。因而图书出版可以应用项目管理的方法以达成在图书出版的领域内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特点及意义
项目管理是适用于我国的图书出版行业,而在将项目管理与图书出版相结合是我们发现由于图书出版活动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图书出版项目管理增添了一些新的特色:
管理目标的特殊性。图书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其中的内容对于广大公众是具有教化意义的,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书籍其内容都是正面积极的,一些内容淫秽不健康的书籍反而会有负面的社会效用。不同的教育水平决定着每个人的选择是不同的,在教育水平较为低下的地区,一些不健康的书籍却是主流,这就要求出版社要考虑不同的社会因素,在对书籍的选择中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时间管理的特殊性。作者作为图书出版的利益相关者,而文学创作是精神层面物质产出,其并不像机械生产一样可以定时定量,作者作品的完成时间是很难进行控制的,这就需要出版社实时与作者沟通,对于作者的编辑与策划有一定的计划性与操作性,把握作者的实时进度。
质量控制的特殊性。图书作为为精神产品,能否畅销与印刷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图书本身所代表的精神层面的内容有最直接的关联,所以把控图书的精神内容,判断其是否与公众需求相吻合是关键所在。
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方面的实用性无须赘言,它对于图书出版更是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建立新型企业文化。要做好出版社的各项管理工作就要保证各部门精诚合作,实时沟通,这样才能凝聚企业的内部力量,形成积极向上、共同合作的新型企业文化。
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出版社共同运作图书出版项目时,要摒弃掉传统的各部门各扫门前雪的陋习,在运作过程中各部门合作完成,面对非本职工作,职员也能抱着学习和合作的态度共同完成,这样不仅员工可以再熟悉本专业的业务,也能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逐步培养出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也可以更加高效率地完成项目。
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在将项目管理运用于图书出版行业中,将PDCA循环的思想应用于出版活动的质量管理,从质量的目标、资源、制度、组织上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而建立这样的管理体系后,无论是图书的主题选择,还是编辑的版面规划,直到印刷的质量问题都能够得到更好解决。
有利于提高出版效率。在对作者的时间有了具体的计划后,编辑也就可以顺势提前进行编辑的策划,同时,印刷工作的准备环节也可以提前进行,虽然看起来每个环节只是提前了一小步但是总体的效率确是大幅度提高了,而最后体现的则是出版效率的大幅提高。这无异于是总体提高出版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应用策略
现今,我国出版行业仍然存在管路模块分割、管理水平不足,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出版行业的制度转化问题迫在眉睫。
(一)管理理念的引入
比起西方国家,我国对于项目管理的引入较晚,认识不够透彻,研究不算深入,尤其是在图书出版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太过于死板守旧,没有创新。要打破传统的桎梏,就要敢于接受新事物,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们要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充分认识项目管理的优点,把项目管理与我国的图书出版活动相结合,通过对比典型案例,转变传统的图书出版管理理念,在我国图书出版的大环境下,深刻的认识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善,在图书出版的活动中时刻谨记以读者的需要为中心,以市场的需求为重点,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二)机制的调整
在引入管理理念的前提下,调整管理机制就变得刻不容缓,传统的管理机制譬如选题论证制度、三审三校制度、图书成批装订前的样书检查制度等等是存在很大的弊端和漏洞的,如果不进行整改和变革,那么引入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就变得毫无意义,也没有优势可言。首先要重视团队内部的沟通,强化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密切合作,图书出版活动实际上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是对作者的精神成果进行加工再创造,最终形成图书进行发行。可以说作者在图书出版活动的过程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但是也不能抹去图书编辑、印刷、出版、宣传等部门的功劳,所以就要求在出版活动中强化专业分工,同时不忘加强团队内部沟通。而在进行机制调整之前,必须建立妥善的保障制度,建立基于立责、权、利分明的目标责任制度,这也是保障员工的绩效,保障管理的有效性。有了最基本的保障制度和管理机制平台,我们才能去谈团队内部的沟通,专业分工的密切合作等问题,正因为出版社的图书出版包含多层分工,包括写作的作者,对书籍信息进行整合的编辑,印刷成册的工厂等等,这就要求各个部门之间要密切沟通,作者要了解市场的需求,编辑的选题要有市场数据的支撑,提出图书的卖点,迎合市场的需求。只有密切沟通,共同发力才能满足市场需求。最后,设立捆绑式的绩效考评体系,明确相关的目标责任,这一制度不仅是为了出版社的效益,更是为职员谋福利,图书出版的成本越低,销售的书籍越多,团队成员的收入也就越高,这一机制能够无限地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组织模式的改革
要改革组织模式,首先就要引进和培养出版通才、全才,建设项目经理人团队,前文就已经谈到我国的出版行业正是缺少高、精、尖的管理人才,而项目管理是否能够成功关键就在于管理人才的能力如何,项目管理是从组织目标和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这要求管理人才的多种能力,要懂得管理,要协调公司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职权分配,要知道市场对出版行业的需求等等,这样复杂的工作非专业人才是无法胜任的。除了培养和引进人才外,健全营销机构同样重要。在图书出版这一领域内,无可否认的是图书的销售量与其精神内容的质量密切相关,但是图书的营销和宣传也同样重要,试问若是一本书读者都完全不知道它是否出版发行,甚至对于书本内容根本不了解,那么对于图书有定向需求的读者又怎么会买这本书呢?由此可见,图书的营销宣传在图书出版活动中也是不可忽视的。最后虽然我们引进了项目管理,也借鉴了西方的优秀经验,但是不能全盘借鉴,我国与西方有着根本不同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是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与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图书出版行业也要立足于国内现状,依据不同的的政策、市场规律、公众需求等建立健全适合发展的项目管理组织结构。
将项目管理自身的特点与我国的图书出版相结合,大力改进该行业现有的不足之处,恰到好处地应用项目整体—分解—综合的核心,明确各部门分工,凝聚部门间的团结力量,定能让图书出版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杨平.基于图书出版的项目管理方法应用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
[2]李新妞.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06.
[3]刘坚.出版项目制——中小出版社持续发展的新思路[J].科技与出版,2007(9):51.
[4]李书伟,刘振山,许大可.图书出版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项目管理技术,2008,6(8):52-55.
[5]周永军.项目管理现状与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06.
[6]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7]房西苑,周荣翌.项目管理实战教程[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