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堂模式构建与评价体系研究
2018-03-28徐邹影
徐邹影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引言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教育顶层设计与教育现代化部署日益成熟,也为中国高校课堂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以培养时代所需的紧缺性人才为重任,肩负起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不仅需要加快教育内涵式发展,而且应通过课堂教学创新,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通过闯关教学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改善传统教学困境,为建筑力学与结构课堂教学提供依据。
二、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研究
(一)建筑力学与结构课堂教学现状
建筑力学与结构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必修课,课程教学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零散、理论性强等特点,为课堂教学增加了难度。当前建筑力学与结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式教学思维,由教师充当灌输者的角色,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在长期的被动学习环境下,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低、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效果不符合预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等问题,加剧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仅考虑学生的终结性考核评价,对学生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单一,未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与学习能力,种种因素的影响,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闯关课堂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1、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及思想道德素养是学生素质的主要体现,应以提升学生的素质为基础目标,重视人的性格、智慧,根据时代、社会发展需求,健全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理论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应对传统教学模式、内容、方法与培养现代化人才瓶颈的产物,强调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及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思想品质等的协调发展。通过闯关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以往枯燥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闯关关卡、关卡秘籍、闯关规则等形式呈现,并把大量的基础知识理论教学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查找资料完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夯实了基础知识能力[1]。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建立“以生为本”的学习环境,认为学习过程和个体认知是紧密联系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规律及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特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统地阐释了如何建构学习的意义、如何发生学习过程等问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学情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闯关式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在反映,除了达成知识传输、技能教育的目的,还通过教学实践,丰富了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教学模式体系,在有趣的闯关教学活动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技能应用能力。
3、游戏式教学理论
游戏式教学理论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通过游戏式思维,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游戏规则、游戏关卡、通关秘籍、游戏内容、游戏积分或奖励等环节进行教学驱动,从而把知识点繁琐的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简化教学流程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具娱乐性和教育性。闯关教学模式则是基于游戏式教学理论产生的,兼具情境性和趣味性,将课程教学内容以游戏内容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能力,促进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的渗透与融合。
三、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堂模式构建
(一)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堂模式设计
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教学模式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建立以关卡驱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教学模式由课程开发阶段、课前自学阶段、课程内化阶段和测试反馈阶段四个环节组成。
1、课程开发阶段——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开发阶段,根据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大纲、专业办学定位、学校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企业用人需求等,建立由基础知识模块、技能教学模块、素质拓展模块和实训教学模块构成的课程资源体系,每个模块教学资源均包含PPT课件、微视频、练习习题等素材。PPT课件以相应章节的关键知识点讲解、闯关教学引入、闯关关卡介绍为主。微视频则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设计知识讲解型微视频、合作闯关型微视频、自主闯关型微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微视频[2]。习题则以课后习题、课程教学关键点为依据,设计与闯关教学模式配套的练习习题,便于后期学生进行自学。
2、课前自学阶段——强化自学能力
课前自学阶段,则向每名学生下发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闯关任务卡,在任务卡上明确闯关任务、闯关规则、通关秘籍,并在班级管理群中上传PPT课件、微视频、习题等供学生下载。学生可通过领取闯关任务单接受任务,教师可根据闯关任务的执行情况不断优化关卡设计,使关卡设计情况贴近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学习需求。学生可根据闯关要求,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掌握情况,挑战对应的关卡,在关卡挑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可进行无障碍沟通,交流闯关中遇到的难点与困境。学生可以将闯关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分享,归纳闯关经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程内化阶段——深化知识理解
课堂内化阶段是教师以闯关关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闯关中进行知识内化的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闯关任务完成情况,设计对应的闯关任务,并按照闯关任务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积分,如将闯关任务分为初级闯关任务、中级闯关任务、高级闯关任务等,初级闯关任务适用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基础的学生,完成初级关卡可获得积分1分,中级闯关任务适用于有较强学习兴趣,有相应学习技能和水平的学生,完成中级关卡可获得积分2分,高级闯关任务则适用于班级的尖子生,完成高级关卡任务可获得积分3分。以获取积分排名为导向的闯关激励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将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代表在课堂进行通关答辩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技术掌握能力与创新能力。教师则根据学生通关答辩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3]。
4、测试反馈阶段——学习查漏补缺
闯关教学测试反馈环节的主要任务在于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教师主要通过班级重点知识点讲解、闯关成果展示、闯关经验分享等进行总结反馈。在重点知识点讲解上,教师将根据当次闯关教学中涉及的疑点、难点和重点进行归纳总结,形成课程重点知识点体系,教师可考虑闯关任务及课时安排,进行知识点讲解教学的合理安排。闯关成果展示则将学生在任务闯关中的成果、作品以图片集、作品集、习题集等的形式在学院宣传栏展示,供院系内的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在闯关经验分享上,每周将依托主题班会、班级小讲座的形式,由学生进行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堂学习经验的分享展示,便于学生进行查漏补缺,不断优化和补充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
四、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堂评价体系设计
基于建立的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闯关教学测评、动态学习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教学评价方法,其中,闯关式教学测评分数30分,占比30%,动态学习评价30分,占比30%,终结性评价分数40分,占比40%。闯关教学测评即考虑学生在各个阶段、教学模块的闯关关卡任务完成情况、积分获得情况、闯关答辩评分及小组评价等,作为闯关教学效果测评的依据之一。动态学习评价即将学生在闯关学习中的表现、积极性、出勤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终结性评价是以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考核成绩为依据,考察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由闯关教学测评、动态学习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成的闯关课堂评价体系,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技能、知识、兴趣、水平及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等,做到了课程的系统评价[4]。
五、结语
通过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程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增进了学生对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知识教学、素质拓展教学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对建筑力学与结构闯关课程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协作交流能力、问题探究能力、创新开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学生学习兴趣缺乏、教学模式单一、知识水平低下等问题,为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在今后的闯关课堂教学中,还应进一步加强分层培养理念、个性化教学理念等在闯关式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