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基于学生需求侧的分析

2018-03-28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而新媒体凭借其空前的传播特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的新时代工具,特别是对于热衷追捧新媒体的大学生来说,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学生需求侧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结合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在内容呈现、传播速度范围以及传播语言方面的影响分析,从学生需求侧变化的角度,分析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新媒体的内涵分析与学生需求侧的变化

1.1 新媒体的内涵分析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在不同媒介发展形态的时代背景下,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都会不一样。因此,学术界对“新媒体”的内涵界定也是众说纷纭。如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就认为,新媒体主要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新媒体既是一种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过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从前任何媒体都不具备的力度。”[2]本文观点的阐述采用目前较为普遍认可的关于新媒体概念的界定,即“以数字、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为基础,以超越传统媒体为目标,以提供各类服务为宗旨的新兴媒体”[3]。

1.2 新媒体时代学生需求侧的变化

引入“学生需求侧”的概念受启发于“供给侧改革”的思维方法,将此思维方法引入教育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学界已经早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在“学生需求侧”的方法论视野中,高效的价值观塑造取决于价值范畴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微妙动态平衡,需要把握了教育方与受教育方两者之间的主体间性。在新媒体的影响下,学生接受学习教育过程中的理性诉求、情感诉求、人格诉求以至现实诉求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以上诉求的变化在学生追捧新媒体过程中集中表现为四个追求:追求新鲜事物,追求情感认同,追求虚拟趣味,追求快速便捷,这是新媒体出现以后,学生需求侧方面较为明显的变化。

2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2.1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内容呈现形式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传统媒体诸如报纸、期刊、电视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更多是专业化表达,传播效果不佳。如果要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受到实效,创造一个可以把抽象理论具象化的百姓沟通平台,这样才能做出有效的传播。而新媒体这种大众化传播方式的出现就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由抽象变得具象了,换言之,通过新媒体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遥不可及的理论观点变成了触手可及的鲜活事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对象——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的具象形式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发深刻的情感体验。

2.2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速度和范围的影响

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递范围都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性,例如传播不及时、传播受众不广等。而新媒体则突破了这种局限性,主要利用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网络手段,既打破空间的限制,也打破了时间的限制,人们只要有电脑、手机其他信息接收设备,就可以在任何空间位置和时间节点接受相关信息,新媒体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学生在利用新媒体的过程中,结合日常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进一步了解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也可以自由搜罗其他地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同时,还可以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关于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从对比分析中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土风格和理论的真理性,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高民族自豪感。

2.3 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语言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可以利用新媒体的点对点传播便捷输出,针对学生群体提供异于普通大众的信息服务,增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用更多生活化语言。“语言信息的表达和理解与话语的形式有密切的关系,相同内容的话语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有不同的效果”[4]。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新媒体时代,带有新媒体衍生的多元自主特性,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双向互动和主动参与,即倾向于平等的对话。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话语要从控制式、劝导式向对话式转变,在对话和交流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意义与学生日常生活感悟结合起来,使传播语言更贴近学生现实,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产生情感共鸣。

3 基于学生需求侧角度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

3.1 内容呈现要更加具象,增强冲击力,突出“新、奇、异”

在新媒体的“爆炸式”信息传播环境下,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新鲜事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还是维持“炒旧饭”式的轮回演说教育,学生只会疲于应付而难以使其入心入脑。根据学生追求新鲜事物的需求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突出“新、奇、异”,增强知识呈现的冲击力,促使学生由原有“可学可不学”转变至“想学要学”。

3.2 传播语言要更加生活化,营造文化环境,强化学生情感认同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需要完备的教育环境,同时还需要浓郁的文化环境,两者有着相互之间不可替换的育人之功能,这里所指文化环境既包括现实的校园文化物质环境,也包括虚拟的校园文化精神环境,例如学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发展促使学生惯于从虚拟环境中寻找情感认同,高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何不“投其所好”,强化校园虚拟传播平台的育人功能,营造贴近学生实际的虚拟文化育人环境,运用“同理心”,多用学生的频道“发声”,迎合学生实际需求“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声器”,用学生之“声”感化学生“心”,教育效果事半功倍。

3.3 传播语言要理论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可读感”

自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后,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做了进一步凝练,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概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简要概括为“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有着深厚的理论蕴意,在新媒体带来的快餐式娱乐化的信息消费模式下,学生对枯燥无味的理论了无兴趣,因此,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实效,务必有效利用学生需求侧的另一变化,即追求虚拟趣味,深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精髓与学生现实趣味的结合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趣味性,进而增强教育文本的“可读感”。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结合学生日常的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进入融合性教育。

3.4 传播速度和范围要“加大”,抢占学生思想高地

在当前信息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渗透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又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要“加料”更要“加点速”,而笔者认为最佳的加速助推器非新媒体莫属,超时空性传播和碎片化阅读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新媒体的一大优点。

传统媒体为了提高公信力和权威性,需要有一套严谨的工作流程,耗时较长,并且以单向传播为主,无法满足受众参与互动以及高速便捷的需求。而新媒体的出现恰好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媒体的上述不足。新媒体的开放性、低成本以及超时空性的传播速度使学生第一时间“知晓天下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其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理性认知,使得学生既能掌握时态,又能分析时态,而不是人云亦云。同时,新媒体强化了信息的互动,使信息发送和接收双方都直接进行信息沟通,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及时占领学生的思想高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蒋 宏,徐 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 郑萌萌.基于新媒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6.

[4] 赵 雪.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1).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