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故事化的表达方式研究
2018-03-28
(宣化广播电视台,河北 张家口 075000)
电视民生新闻是电视新闻的主要节目类型之一,与社会大众的生活、生产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是民众了解社会信息的渠道,也是政府了解民众生活概况与需求的渠道。所以为了确保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受到大众的欢迎,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故事化的表达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文章将针对故事化表达的问题与策略进行分析,以确保新闻传播的效果。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故事化表达问题分析
(一)为博关注刻意夸大甚至伪造
民生新闻节目应当是传播正确信息,帮助民众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是民众了解社会信息的窗口。所以信息描述的真实性、精准性,是最为基础的要求,是不可违背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故事化的表达语境下,特别是在媒体的宣传需求之下,新闻的文案人员或是播报员,都很可能有一定的夸张成分,甚至会为了博取关注而虚构不存在的信息,损害他人的利益,这也是媒体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媒体一为求得关注,二为第一时间传播信息,忽视新闻事实是十分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的时代下,为了与网络媒体一争高下,为了达成第一手信息传播的目标,电视媒体也开始脱离了真实的底线。
(二)新闻故事阐述论点过于主观偏颇
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的事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新闻亦如此。民众在看新闻的过程当中,也会有不同的角度,有一定的倾向性,但是媒体作为主导社会舆论,对社会民众思想影响重大的媒体机构,播报新闻时则不应当具备过强的倾向性,因为很多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是我们无法马上进行判断的。但是许多新闻节目的文案或是主持人,却经常会在播报新闻时加入一些过于主观的论点,甚至为博取关注,刻意站在主流思想的对立面,以负面影响去博得关注,这只会让社会大众愈发感到厌恶。
(三)主体依然脱离群众
民生新闻的主体永远是人民群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民生新闻的本质。但是除非是特殊的事件,民众的日常生活信息是很难引起媒体注意的,因为不足以让媒体制造舆论热点。所以媒体最为关注的民生新闻,实际上却并不是真正贴近群众的,甚至并不具备宣传的意义,但是只要具备猎奇性,能够吸引民众的注意,媒体便会报道,与之相比,一些真正需要得到重视的民生信息以及生活故事却石沉大海,得不到反馈。例如一个人常年都在吃虫子,而且从来都是生吃,被人称为“虫王”,这样的信息,首先便很可能因猎奇引起媒体的注意,加之本人采取一定的宣传手段,很可能成为媒体热点,但是这样的故事,却并不具备任何实际的意义,也并不贴近民众生活,这样的猎奇信息,挤压了真正有意义的民生新闻故事传播的空间。
(四)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不到位
民生新闻事件,产生于民众的生产生活当中,部分事件是临时性的,但也有许多事件并不会仅止于此,后续依然会持续发展,甚至会有反转,所以为了确保新闻故事更加完整,对于新闻事件的后续跟踪十分重要。但是许多媒体都更加重视对于新内容的开发,所以对于新闻的后续跟踪便不会给予充分重视。
二、电视民生新闻故事化表达策略分析
(一)永远以真实精准为首要原则
新闻传播的底线便是真实,因为民生新闻本质上便是反映社会现实的节目,不能做到真实精准地传达信息,便很容易伤及新闻当中涉及的当事人的利益。但是许多新闻媒体为博得关注,已经突破了这样的底线,把新闻真正当成了“故事”来讲,无论真假,只要有关注便是成功,这是职业道德缺失的体现。新闻业最为基本的职业道德基准便是真实,要对当事人负责,所以电视新闻媒体即便是要以故事化的表达方式去讲述新闻事件,也必须要遵从真实准确的基本原则,不诽谤、不伪造,只做必要的渲染,不虚构、不夸大,这是对新闻当中各方当事人来说都最为公平的。为了避免这样的问题发生,新闻媒体企业必须要进一步提升监管力度,对于夸大虚假的新闻文稿或是主持人过度夸大的表达方式,应当给予警告,在屡次不改伤及他人名誉权的情况下更要严格惩戒,不可懈怠,必要情况下甚至可考虑革职,如果不能做到实事求是,受到民众的诟病则只是时间问题。例如对于双方争执的事件,不去考证,不去了解事实,单纯将其中一方刻意塑造成英雄形象,同时将另一方塑造成伤害他人的形象,甚至虚构当事人未曾做过的动作或是说出的言语,导致当事人受到辱骂贬低,便是有损他人名誉的行为,甚至会导致对方因此而产生心理阴影,这显然是一种无形的言论暴利,必须要得到惩戒。
(二)客观不带倾向性的阐述
新闻节目是传播社会民生信息,并且会影响社会舆论的节目,而并不是发泄个人情绪的节目,无论是企业自身,还是新闻节目的文案人员以及播报员等,都需要首先意识到新闻并不是个人可以发泄情绪的平台。即便是在故事化的表达语境下,客观性的描述也并不是冲突矛盾的,故事化的表达,并不代表就一定要带有个人明确的情绪,讲故事的人,说尽人生百态,依靠的并不是一定要偏激的情绪,也并不必要去强硬地说一个对错。是非好坏,人们自有判断,所以在讲述新闻故事时,追求精彩,只需要在遣词造句上多加用心,便是认真,而结论则应当由观众自己得出,这也正是新闻领域文案人员及新闻播报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简述新闻故事,应当如同说书人,客观阐述事实,不偏颇,不妄下结论,只要不触及原则底线,便不需要严厉批判,这是媒体人的操守。例如一名女性中年未婚并且是不婚主义,在对其不婚生活进行报道时,要意识到这样不伤及他人利益的个人选择,任何人与组织都无权以社会责任的角度去进行批判,阴阳怪气地去揣测当事人不婚生活的寂寞,意图激发他人对于不婚主义的批判,这便是恶意的、带有倾向性的表达方式,违背了基本的职业道德底线,所以必须要回避这样的问题。
(三)主体依然脱离群众
民生新闻,简而言之是放眼民众生活的新闻节目,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目标是通过新闻传播去传达正面的理念,甚至协助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但是当前的许多新闻节目显然已经开始逐渐脱离民众,只求新闻足够亮眼,这显然是错误的思考方向。因为许多在民众生活当中并不重要的、无实际意义的故事,成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一些真正重要的民生新闻信息,却被媒体所不屑,认为不具备传播的价值,这阻碍了民生新闻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为了让民生新闻真正返璞归真,回归服务民众的本质,媒体必须要进一步深入民众的生活,走上街道,进行街访,针对部分民生论点征求民众的意见,或是深入及现场,针对一些新生新闻收集更多相关的信息,了解新闻事实,留下最真实的、最贴近生活的影像,这要比任何故事都更有可看性,并且与当前的时代背景也更为相符。例如小学生或是中学生窃取父母钱财打赏网络主播的行为,便是重要的新闻素材,因为是与当前时代背景相符合的,而且是社会影响很大的现象,有必要对其背后的故事与契机展开了解,应当首先针对当事人与其父母同时展开采访,有条件的情况下,甚至要同时对其打赏的主播进行采访,了解当事人与父母两方或是与主播三方的想法看法,而并不是单独采访家长,因为这样一来所收集的新闻论点必然是单调且偏颇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其打赏的主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父母对于其这样的行为怎样认为,这都是必要的信息,拼凑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立体的新闻故事。
(四)认真跟踪,补全事件内容
新闻事件并不都是发生之后便很快结束没有后续的,许多新闻事件都会有进一步的后续发展,甚至会完全颠覆之前的事实,所以为了确保新闻故事的客观性、完整性,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是必要的任务。即便是简单的民事矛盾冲突,后续都可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例如近日发生的摩托车司机与的哥斗狠导致心脏病发死亡的新闻,就必然会有后续进一步的发展,因为这一次的矛盾,本身只是简单的民事纠纷,但是当事人之一已经死亡,所以后续的责任会怎样判定,双方当事人家属是否会上诉,在事件发生当时都尚不明确,而且相关的法律判定基准也有待普及,所以有必要进行后续追踪,目标便是求得一个结果,同时明确这类事件的判定基准,这是一个无法一蹴而就一次完成的过程,就如同补全一个故事,使其有始有终。
三、结语
民生新闻是我国新闻领域的必要一部分,与社会大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提升新闻质量,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是十分有利的,文中针对故事化表达方式的应用展开了深入分析,以此作为新闻节目优化的建议,望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