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走转改”,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

2018-03-28

传媒论坛 2018年16期
关键词:走转改稿件受众

(中国江苏网江苏新闻部,江苏 南京 210092)

“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新闻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播速度之快,资讯更迭频率之高的客观现实给每一个媒体人提出了意义深远的课题,如何能让读者静下心来听中国好故事,又如何能让受众自觉转发扩散传播正能量?唯有记者积极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才能在新语境下提升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占领舆论的主阵地。

一、深入基层采访,发掘新闻富矿

经济社会发展最生动的场景在基层,新闻的富矿也在基层。深入基层,体会普通群众的酸甜苦辣,可使报道内容更加充实。以春运的报道为例,一般在春运期间的采访重点都是交通部门提供的数据,记者通过综合分析给旅客提供出行参考,即使有对春运工作人员的采访,也都在通过展示特殊日期节点的爱岗敬业来表现普通劳动者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而在今年中国江苏网的报道中,却选择了铁路运输战线上的一对父子,年长的父亲已经工作了三十多年,是一名普客司机,年轻的儿子则是动车司机。每到春节,全家人都聚少离多,一家三口基本都会在三个城市度过新年。这个特殊的家庭受到了记者的关注。由于常年单调枯燥的工作性质,父子性格都较为内向,每次采访得到的信息量十分有限,并没有涉及特别多的家庭情感。但在多次采访聊天过程中,父子间的一个小小细节却让人深受感动。父子二人在发车前都会以短信或者电话的形式提醒对方,集中精力,注意安全。虽然内容简短,却从没间断过。负责采写的记者马上向铁路部门的领导提议,跟跑几趟车,深入一线采访。在征得同意后,记者走进了列车驾驶室,在行车间隙进行采访。父子二人终于展现出不常见的温情一幕。父亲一方面为自己孩子年纪轻轻就可以开高速动车而骄傲,一方面又担心他因为工作时间不固定在个人婚恋方面有阻碍;儿子则为自己身处铁路世家而自豪,却又担心父亲年纪渐长,腰腿经不住长时间的行程而发生风险。在得到这份带着温度的春运素材后,记者立即决定转变报道主题,以时间为轴,进行空间对比转换,交错展示这对父子火车司机的工作与生活,重在温情表达,通过以小见大,以情动人的方式侧面展现出了春运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报道一经推出后,引发了无数铁路职工的共鸣,更受到广大网友点赞。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快新闻、碎新闻时时充斥着各个媒体平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固然应在发表方式、成文形式上与时代契合。但在采访时却还必须静下心、沉住气。不能把走基层形式化,身子下着基层,心气却高高在上。更不能把走基层当作一种任务,坐着小车到基层,隔着玻璃去看基层。正如上述事例的经验,虽然采写的过程可能很漫长,也可能困难重重,但唯有深入基层,把心与群众连在一起,才能不断汲取基层的力量,才能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佳作。

二、朴实报道语言,提升传播效果

作为新闻记者要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改进文风,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去撰写稿件。虽然形式会有些粗糙,却有着泥土的芬芳和自然的美,新闻作品更容易被群众所接受。在江苏泰州海陵区的城北街道工人社区内,一个特殊的诚信无人超市便展现了居民道德之美。一百平方米的小超市内,各种日用品摆放得整整齐齐,货架一旁有付款找零钱箱,所有购物全靠居民诚信。诚信超市怎么运作?具体的经营效果又如何?能否长久经营下去?这些问号写入每一个前来采访的记者脑海。在采访过程中,执笔记者没有直接去街道了解超市经营情况,而是到社区一户户居民家中询问,一些朴实的回答,反而更能体现出居民的真情实感。“大家都是一个小区的,别人看着呢,怎么好意思不付钱” “带小孩去的,自己不付钱怎么教孩子” “超市就在家门口,本身就很方便,你不付钱他不付钱,超市倒了最后跑远路吃苦的还是自己”一系列朴实的话语体现在稿件中,便马上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虽然没有一系列关于诚信的冗长说教,没有一个个精准的数据,但是正是这一句句大实话,反而让稿件获得了成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书面化的语言固然在表达上严谨准确,但在面对受众时永远没有一句家常话让人感到亲近。按照语言学家的观点,每个群体都有它独特的语言体系,最终形成“语言场”。而普通受众的“语言场”正是这么一句句朴实的话语,新闻记者只有学会说这种语言,稿件才能最终获得受众的认可,才能让普通受众愿意看,看得懂,提升稿件的可读性与传播力。

三、自觉俯身一线,夯实业务基础

扎根基层,获取新闻素材养料既可提升记者的业务能力,又可以锤炼新闻品格。例如,对江苏所进行的“大走访大落实”活动的报道中,俯下身子,同基层党员干部在一起着眼民生关切,破解群众难题,就对树立记者正确的新闻观大有裨益。众所周知,“大走访,大落实”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落实中遇到的难题也是错综复杂。如何确保走访全覆盖?受访群众提出的要求不在职责和业务范围内如何回应?这些都是眼前的难题。如若一味地说好话,唱高调,回避这些难题,只注重个案,那么不仅报道不能让受众信服,长久下去也会助长采访时知难而退、以偏概全的歪风邪气。破解难题的办法还是在基层,只要肯沉下心,带着疑问细观察,就能找到新闻报道的闪光点。在南京六合,基层党员利用微信客户端,开发了“大走访e线”这个平台,实时查询走访的具体情况,从区域覆盖到单位覆盖,通过具象化的图片和表格,一户不漏的安排走访进度;在泰州高港开发区,开发区书记带头与园区企业结对子,并设计了党员联络卡,要求党员干部定期走访,让走访常态化,解决企业实际困难。这些生动的实例和鲜活的素材只有俯身一线才能拾取,这样的新闻素材才是一篇稿件丰富的给养。

宣传工作归根结底是做人的工作,人在哪儿,工作阵地就在哪儿。在基层的采访,其实更是给了每一个记者摸底调查的契机。普通受众最爱通过哪种途径看报道,更愿意看哪种报道,在传媒新业态的大背景下,尤为值得关注。互联网时代下,报道的呈现方式和是否具有一定的互动性正成为新闻稿件的加分项。所以在网站的策划采访中更加注重图片、视频、H5、直播等手段的应用,并加强了与当地网络论坛等社群的互动,无论是稿件可读性还是传播效果都有显著提升。只有让受众有参与感,受众才会愿意看,这已是传播方式的转变趋势。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者,牢牢在基层把握普通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才能坚守舆论的主阵地。

基层的故事是时代的回响,是前行道路的见证。新闻记者便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与记录者,只有融入基层、融入群众,真正做到“真走” “真转”和“真改”。在报道中镌刻上来自基层的DNA,才能提高新闻作品的质量与水平,发现更多体现时代精神的感人故事,将蓬勃发展的中国声音传播得更响亮。

猜你喜欢

走转改稿件受众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本刊稿件体例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全媒联动融入、强化责任担当,把脱贫扶贫作为“走转改”重要抓手
故事细节语言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