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少边穷农村地区电影传播的局限与突破

2018-03-28杨雯璃

传媒论坛 2018年7期
关键词:公益农村

杨雯璃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电影是一门伴随科学技术发展而诞生的艺术,从卢米埃尔在巴黎宣告电影诞生之日起,电影活动就具有明显的经济运行特征,电影的生产依赖大量的资金投入,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流通环节为生产和消费服务,获取经济回报,之后才能进行再生产,而观众观看电影则需要购买电影票。老少边穷地区主要指我国经济发展落后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陆地边境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以县(市)作为基本的区域单元。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受教育程度低,文化发展缓慢,属于国家总体发展中的经济低洼地带和文化低谷地带,而老少边穷农村地区则更为严重。

由此看来,似乎电影对经济的高要求和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以下简称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的状况相抵牾。然而电影不仅是艺术,也是文化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种,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的艺术,即便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的人都能看得懂。有了声音之后的电影更加直白,不仅有演员的对话,叙事中省略的部分、人物的内心活动都可以借助画外音或者旁白加以阐释,这让看电影变得更加容易。看一部电影比看一部小说似乎要容易得多,因为它不要求观众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或是必须识字,只要视觉和听觉正常的观众都可以看懂。因此在教育水平落后的农村地区视听艺术更易于传播。

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首次放映电影后,电影的放映开始进入茶楼、戏院,直到专门的电影院兴起后,封闭黑暗的电影院成为了电影放映的唯一场所。而当今时代电影的传播渠道却越来越丰富,除了传统的电影院放映之外,音像制品的出售出租、电视播放、网络播放等等。然而不论是购买或租赁音像制品还是通过网络播放都带有一定的个人行为特征,而缺少了大众娱乐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考察农村地区电影传播现状时,仍然以传统的集中放映方式作为主要考察对象。对农村电影传播现状和同期城市电影发展现状进行比较,通过城乡电影传播现状的差异对比出农村地区电影放映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地区公益电影放映的主要政策及放映方式

农村地区电影的传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政府投资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二是农村电影市场的建设和开发。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早在1998年国家文化部和广电总局就提出了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即1个行政村1月放映1场电影的计划。2005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精神,各级政府相继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列入“十二五”期间重点民生工程,严格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设立农村公益电影补助资金,是各级政府配套的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不允许整合挪作其它文化文艺活动经费。针对电影市场的开发制定了农村电影院可享受免征1至3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鼓励经济发达的地区建设乡镇电影院。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我国农村地区的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和农村电影市场的开发都有了显著成效。

二、电影市场的城乡发展差异明显及其原因

一方面是观众自行购买愈发蓬勃的城市电影市场,一方面是越来越依赖政府扶持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电影市场的城乡差异越来越明显。通过对2014、2015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2014年1月至10月期间,全国城市电影市场票房达到245亿元,与2013年同比增长达到37.97%。2014年,国产影片总产量为618部,上映数为388部,当然同时期国外影片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2015年全国上映电影449部,票房438.74亿元,国产片票房占比62%。

根据艺恩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看,2014年中国城市院线数为47条,总票房为294.21亿元,城市院线中过亿的院线达33条。农村院线数量则在政策性扩展保护下缓慢增长达到231条。2015年城市院线48条,同期农村院线为311条。城市院线总票房为438.5亿元,其中票房过亿的院线达37条,10亿以上规模院线数量较2014年增加5条。城市院线主要规模化发展模式,而农村院线在政府扶持的情况下尽管数量庞大,但基本属于各自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

造成城乡差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城乡生活习惯的改变,看电影在城市居民中已经是一种日常生活习惯,而这种生活方式还没有影响到农民。

二是消费习惯的差异,城市居民由于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使得他们习惯自行购买观看电影。而农民多年来的消费习惯是免费观看,对自己出钱买票看电影则会认为不划算。

三是农村院线的片源滞后,加之受到电视、网络等传播渠道的冲击,等放映队来到村子里进行放映的时候,新片已经变成“旧片”,潜在的观众群早就通过别的渠道看过了,无形中造成观众的流失。

三、农村地区电影传播的主要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主要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放映方通过政府招标确定,要求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主要放映方式有固定放映和流动放映两种放映方式,以流动放映为主。随着国家政策扶植力度逐步加大,农村地区公益电影放映稳步发展,深入乡镇、社区、学校免费放映电影,形式丰富且成效显著。但又受到农民文化层次、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的限制,对电影的消费欲望和消费能力低下,开发农村电影市场的条件仍然受到实际情况的限制。通过分析发现该市农村地区电影传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政府行为为主导公益电影放映蓬勃发展,市场培育稍显不足

农村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通常都能按要求完成公益电影放映工作目标,完成“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规定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开展一些专题电影放映活动。例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电影放映活动、在春节期间开展送电影进社区、进广场、进基层、进贫困村放映活动等,切实实现电影“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社会教育功能。

(二)流动放映形式丰富,固定有序的放映场所缺少

农村地区现行的主要放映方式是以流动放映为主,例如会前电影、课间电影、工地电影、候车电影、坝坝电影、宴客电影,缺少固定有序的放映场所。一方面电影院的建设和运行需要庞大的资金维持,而票房是维持电影院运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另一方面由于地理环境决定,农民居住点不集中,因此电影院的建设在农村地区几乎不可能实现,以至于至今农村地区的电影放映多没有固定地点,没有固定时间,没有提前约定场次、放映片目的放映。以政府行为为主导的公益放映往往是临时安排场地,放映中缺少秩序,更多的像乡村俱乐部一样,导致电影传播的效果出现折扣。

(三)片源相对城市滞后,影片类型单一

从放映影片的出品年代看,出品年代最早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品的影片,大部分影片是在2011年至2015年出品的,约占放映总量的91.5%,2000年至2010年出品的影片占到6.2%。约有60%的影片曾进入过城市院线,但是放映时间较城市院线滞后。从所放映影片的题材类型来看,影片多为农村劳动人民喜闻乐见的题材,有表现抗战题材的战争片、有表现武侠题材的黄飞鸿系列、当然也有表现年轻人爱情故事的剧情片,也有讲述神探断案的推理悬疑片,有表现地域文化特色的川剧戏曲片,此外还有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和还有科教片等。从放映影片的国别来看,电影多为国产故事片,小成本电影居多,还国外电影较少,3D大片几乎没有,还有很多是没有进入城市院线的专门影片。

四、解决农村地区电影传播问题的对策

根据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通过实地走访调研,结合电影艺术的本质特性和发展历史,从传播理念的改善、放映场地建设和观众培育等多个方面着手加快农村地区电影传播,丰富农村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打破城乡壁垒,创新农村地区电影传播理念

2007年颁发的《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的意见》中规定每年选定不少于60部故事片和不少于30部科教片专供农村放映,而此处的“专供放映”却是造成当前社会城乡电影传播壁垒的始作俑者。在各类新媒体涌现的今天,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渠道也变得更加丰富。尽管生活在农村,农民依然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渠道了解城市上映的热门影片,滞后的新片和迟到的大片显然无法满足农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娱乐的追求。因此减少农村地区电影放映中的“专供”影片,加大新片的订购数量,让农民能够第一时间与城市居民一起欣赏到最新上映的新片。要丰富农村地区电影放映的题材,在选择放映的影片时要兼顾电影的教育意义和娱乐功能。

例如适合农民观看的各类纪录片、宣传片和农民奋斗史发展史等类型的影片,还要根据农村人口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放映各种类型的例如动画片、时下流行、农村学生熟悉的各类网络游戏或网络小说改编的IP电影以及国外引进的大片等。

(二)从放映场地入手,改善农村地区电影放映基础设施

“放映和映现发生于一个封闭的空间,而待在里面的人,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得到,都像是被拴住、俘获或征服了。”这句话描写的是观众在黑暗的电影院中,封闭的环境里,在没有外界交流的情况下,沉迷于电影情节的情形。电影艺术价值的呈现与其放映场所和放映方式有密切联系,其放映和反映同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发生,银幕成为了“梦幻屏幕”的等值物,梦幻者就是依此来观察梦幻形象的。在这种观影环境下,观众退回到一种原始的“梦”的状态,不知不觉地被迷惑,因此电影放映的最佳场所是电影院。

随着新农村越来越多的居民聚居点建设起来,各项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村民活动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建设也纷纷建设完成,聚居点固定放映场所的建设将成为一种可能。聚居点放映场所可以搭载村民活动中心或文化馆(站)里开辟电影放映厅,作为固定的电影放映场地。同时还可以在人口数量较多的乡镇建设镇级电影院,打造更为舒适的观影环境,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环境的改善也会吸引村民走进电影放映厅。

(三)从观众入手,培育电影观众,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

所谓观众亦即是5W模式中的受众,是信息传递的终端,信息传递的有效性需要从观众的反映体现出来,从观众的角度反推,其实我们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电影作品在接受者(观众)的观赏中获得实现。而接受者的生活阅历、思想修养、伦理观念、观赏动机、政治态度、健康状况、信仰等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对影片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由此可以看出,影响观众对一部电影作品理解的因素非常多。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的村民文化素质普遍比较低,信息较为闭塞,观念意识落后,电影的接受能力必然要差于城市电影观众。因此,对农村地区电影观众进行培育,提高他们的电影素养。

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和大专院校影视专业合作开展“文化志愿者”服务,开展定期引导看片活动——在放映影片的时候边看边讲解。通过平民化的语言,结合观众感兴趣的点,例如演员被剑刺穿身体却没有真正死掉这些电影现象及其形成的技术手段进行解释和解密,也可以对电影的一些基础知识进行讲解,电影培养农村地区看电影的兴趣,同时传播电影知识,普及电影文化,提高观众的电影素养。农村教师、留守儿童将是农村地区潜在的可培育的电影观众群体。

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对提高电影的创作质量有反作用。正如饶曙光所说“如果整个观众结构没有更合理的改变的话,电影创作品质、质量提升根本就不可能。”因此加大对电影观众的培育力度,不仅能提高观众审美水平,也能促进电影创作水平的提高。

五、结语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兼具了艺术审美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在农村地区电影传播既有现实局限性又有社会必要性。现实局限性是因为电影的商业性对经济有着较高的要求,电影票房是实现电影利润的主要渠道,而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落后以及农村的消费习惯导致农村地区电影票房总收入低下;然而电影的社会教育功能又决定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建设发展的今天,加快电影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对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地区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具有显著的社会必要性。尽管政府从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发展和农村电影市场的培育两方面着手,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举措,但仍然呈现出观众“被动”接受的局面。从电影艺术的本质属性出发,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培养看电影的习惯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地区电影传播现状。

猜你喜欢

公益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公益
公益
公益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公益
做了15年公益却依然不会“包装”自己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