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出琐碎 直击人心
——浅谈党报民生新闻策划

2018-03-28崔淑静

传媒论坛 2018年3期
关键词:聊城落点党报

郝 凯 崔淑静

(聊城日报社,山东 聊城 252000)

民生新闻的品质问题一直是地市级党报新闻理论和实践中探讨的焦点。与时政类新闻相比,民生新闻作为“软新闻”,更强调“贴近生活、服务百姓”。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性强等特质使得民生新闻不可避免地显得零散,一针一线、衣食住行都会成为民生新闻的主题,但是如果把过多的精力和报道方向放在初级素材的简单堆积上,就会使民生新闻单调没有深度,过多的重复性内容也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如何增加党报民生新闻的权威性、厚重感,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挑战。《聊城日报》依托A3版民生在线这一阵地,打造专栏“第一眼”“讲好聊城故事”和“漫话·锐观点”,以直击人心的视角进行新闻策划,展开剖析、叙事、评论,体现“深度”和“厚度”,诠释“民生”这一宏大主题。

在民生新闻策划中,应紧紧围绕百姓生活的热点、焦点进行,“从百姓身边事见社会大环境,社会大事中找百姓焦点”,从而使零散、重复性强的细碎民生新闻与社会、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拓展其深度和广度,提升新闻功能。

一、找“第一现场”,在新闻原点寻找精彩素材

身边的好故事,是我们要抓住、抓好的民生新闻题材。例如,2017年4月3日,聊城公益救援队勇救淄博落井儿童,对此我们迅速组织采访,编辑刊发了《200公里生死营救》一文,体现了聊城好男儿的担当与力量。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此时,报社一位记者恰在震中区附近的松潘县川主寺镇,震感5级,亲身体验了生死存亡一刻。地震发生后,记者第一时间在前方用手机写稿,编辑在后方整理,第二天,见报稿件《九寨沟7级地震,我是〈聊城日报〉记者,我在震中!》,为读者展示了灾难现场的大爱与温暖。围绕春运,我们策划了特别报道《走,回家》和《千山万水,回家的路最美》;在新春走基层的专题策划中,我们编辑刊发了《回家像一次旅行》《“今年过节,我按时回家”》等一系列稿件,沿着老百姓的返乡足迹,回到那一幕幕感人的现场,勾连起亲情回忆、读者共鸣。

走起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感受;到现场,就会有扑面而来的发现。好的新闻策划,有打通空间、超越语言的力量。

二、寻“第二落点”,让遥远的新闻变成身边的新闻

“第一落点”指最先报道、第一时间点报道的新闻。从全国范围来讲,每天都会有一些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发生。“第一落点”是新闻竞争的“杀手锏”。

“第二落点”指别人已经报道过,其他媒体从事件发展的另一个时间点或新的角度组织报道。几乎所有记者,都有拿不到第一手新闻的遗憾和尴尬,地市级媒体在抢抓“第一落点”上更是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应该看到,新闻同时具有“时段性”的特点,随着新闻事件发展,往往会出现“第二落点”,我们可以通过寻找“第二落点”来继续推出深度报道。例如,2017年3月份,从台湾来聊城寻根的王维伦制作的归乡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抓住这一热点事件,记者和编辑共同展开采访,探寻王维伦父子两代人的寻根故事,撰写了稿件《一个人,三个灵魂》,展示了台湾年轻人对故乡割舍不断的情感,以真挚的文字打动了读者。

三、抓“策划管理”,编辑全流程深度参与

在策划的具体操作上,我们以总编室为策划组织中心,多个记者部门协同作战,由编辑、记者组成报道小组,以编辑为主进行报道策划。在记者进行采访前,文字编辑和美术编辑提前介入,根据具体版面、报道主题和设计元素,进行模块化处理,提高报道的针对性、前瞻性。

为完成一个有深度、有看点的民生新闻策划,编辑不能等“米”下锅,从创意策划、线索分析、题目拟定、方案制订、任务分配、采访跟进一直到稿件修改,需要全流程深度参与。比如上边提到的例子里,《一个人,三个灵魂》一稿,编辑与记者反复讨论,分头展开采访,反复修改四五次,涉及的细节、照片都一一核实,同时与美术编辑对版式进行大胆创新,最终呈现出一个获得好评的专栏。

党报党刊由于自身的权威性,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更具“高度”和“深度”的要求,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我们要利用好党报平台资源,去提供符合读者对党报心理期待的优质民生新闻。在新的舆论环境、传播环境下,编辑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新闻策划。在民生新闻策划中,只有跳出琐碎,才能直击人心,对新闻线索、新闻主题进行深入地挖掘和开发,才能打造好的民生新闻。

猜你喜欢

聊城落点党报
基于空间分层组合设计的火箭落点实时计算模型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聊城,宛在水中央
聊城 因水而生 有水则灵
新动能,新聊城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美火星轨道器拍到欧洲着陆器落点图像
拼抢第二落点新闻打好新闻竞争战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