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困境与消解路径
2018-03-28王建明
黄 凯 王建明
(苏州科技大学 江苏苏州 215009)
0 引言
当前,媒体形态发生嬗变,新媒体为世界构筑了一个开放性的信息空间,以其独特的方式覆盖着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了超乎想象的影响。新媒体以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内容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被置身于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威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正视这种情况,实施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措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剖析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困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媒体时代继续保持生机与活力,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困境现象
1) “无国界”的海量信息造成的话语干扰。网络作为一个“无国界”的信息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等特点,在开阔人们眼界的同时,也为信息分辨和筛选带来了难度。面对新媒体时代庞杂的信息传播量,我国还缺少像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和新闻监督员制度等媒体自律机构,对制造虚假新闻和失实新闻的惩戒也缺乏他律措施,从而使得这些信息肆无忌惮蔓延开来[1]。不少学生因为对媒体意识形态性认识不当、缺乏警惕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这不仅影响他们正确的政治观形成,易造成政治目的的模糊和政治理想缺失,更会引起其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疑惑和动摇。
2) “去中心化”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主导权。新媒体时代强调公众的“发声”意识与话语权利,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扮演信息的传播者和加工者的角色,自由地参与“无中心”的交流,形成了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倾向。这种信息的“去中心化”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主导权的消解是显著的。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了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在回归平等关系后的师生关系里,信息发送者,即教育者一方的知识权威、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威受到动摇,趋于淡化。统一稳定的价值观念遭到质疑,正统的价值体系受到了冲击。此外,由于在“去中心”的网络里个人成为话语主体而角色凸显,使得其个体的意识被激活进而膨胀,进而产生了所谓的“追求个人绝对自由”的现象,在此情境下,受教育者的“无核化”价值体系逐渐呈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权。
3) “超现实性”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话语约束力。“超现实性”是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自带虚拟属性的重要特征,它使基于新媒体技术的人际交流不用面对面,就可以构建和虚拟出人际关系的组织结构。这种超越现实的虚拟性为使用者提供了超脱于现实的隐秘感,但同时也为引发各类人格攻击和网络犯罪提供了温床。作为网络用户主体之一的高校学生,其人格和心理都处于尚未完全塑造成熟时期,极易在虚拟的空间里展现出与平时性格截然不同的双重人格,甚至演化出在网络中肆无忌惮地攻击各类社会人群,质疑国家大政方针等现象,从而催生“网络愤青”甚至是网络暴力。正是由于这种“超现实性”,弱化了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道德话语约束,使学生极易沦为传播不良信息的主体,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锁定特定的对象,从而失去了话语针对性。
4) “开放交互”性特征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受到了挑战。在新媒体技术未广泛使用的时期,课堂教学和“班会式”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主要方式,并辅以一些课外的主题活动,其优点在于能使教育者根据受众的反应和表现及时地调整和变更教育方式和内容,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有效性”[2]。而这种教育方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在其教育对象、作用次数有限,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和感染作用难以持久。而新媒体的应用将原有的教育传播方式从单向传输改变为双向互动交流,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但新媒体的这种“开放交互”性特征也无形中加大了教育者话语制约的难度,加上教育者的精力和经验有限,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通过这种快捷方式进入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进行思想影响。
2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话语困境原因分析
1) 教育模式陈旧。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使得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传统模式受国情和各高校现有条件限制,其作用日益锐减,逐渐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媒体因其所具备的覆盖广泛、快捷高效的优势,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越来越大。传统教育模式渐渐失去了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
2) 现行的教育机制乏力。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辅导员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这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效的协同才能产生“1+1>2”的效应。要实现协同育人,相应的机制支持必不可少。然而,当前不少高校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并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仍存在线下教育制度的制订完备有余,而线上教育制度极不完善的现象,具体表现为线上线下各自为政,协同不足。这种教育机制的乏力,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的重要原因。
3) 教育者自身技术储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多数人缺乏使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导致新媒体使用不当的问题。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群体本身承担了较重的工作量,导致其在新媒体技术钻研实践方面与精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者的新媒体技术水平。
3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困境消解的路径选择
1) 关注学生的生活,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向生活回归。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服务育人”理念的确立,这一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一是要求教、受双方消除身份、地位的差异,形成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即由传授型对话演变为互动型对话。学生能够获取对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和自身道德行为的解释权。教、受双方消除身份和地位的差异,敞开心扉进行真诚的交流,教育者通过向受教育者提供可信服的理由,引导其进行自我觉悟和反思[3]。平等的交流有助于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掌握学生的所思所想,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更加贴合现实生活。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能仅从政治需要的角度出发,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教条的说教中解脱出来,回归个体生活世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关注其精神生活的重建,尊重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三是要善于在话语内容上贴近生活,从学生的校园生活、网络世界里大胆借鉴和使用健康流行、诙谐有益的语言内容和表达形式,将其与重要文件、路线方针及历史文献等严肃题材结合,这样既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又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
2) 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阵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复杂,重塑话语权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新技术和新手段,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舆情分析,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为网络筑造“隔离带”“防火墙”,强化新媒体信息的筛查和过滤,保证校园网络的纯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斗力,构建和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阵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跟踪和把握网络发展的新动向与新事物,并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新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辐射空间,使自己成为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新媒体技术有效结合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3) 重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提高话语创
新能力。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迎接挑战、解决问题、开拓局面的关键。在新媒体时代,面对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找准切入点,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前进,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是社会思想领域创新的前沿,需要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意识,并与时代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需要准确扮演好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通过网络加强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增强抗干扰能力,把富有时代特征的旗帜牢牢树立在互联网的世界。
4) 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崇尚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情感与心理发展动态,帮助与解决学生的情感和心理问题,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转变工作态度和方法,将积极的情感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互动的过程中切实感受教育者的真诚关爱与帮助。这种饱含关切与爱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内在情感的积极因素,增进受教育者对生命意义与生命价值的理解,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召力。
4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可以发挥其传播主体的影响力,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媒体时代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认真研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困境,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媒体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