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对接研究

2018-11-13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设置院校高职

李 明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0 引言

专业设置是实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其地位既基础又重要。合理设置专业直接关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声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专业设置方向为: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等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布局,主动适应市场需求。

1 江苏经济发展现状及应用型人才需求调查

根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江苏构建产业新体系,健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干部分。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动机械、石化、冶金、纺织、轻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航空航天、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数字创意等产业[1]。

江苏依靠政策和地理等区域优势,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2016年间江苏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6.1%降至5.4%,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52.5%降至44.1%,稳步下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41.4%上升至50.5%,上升幅度明显。按行业分,高新技术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增幅较大,集中分布在生物医药、仪器仪表、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对高技术人才需求量增速较快,并要求技术人才应具备高、精、尖和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师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6年第二季度江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从产业用人需求数量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用人需求分别为0.83万人(次)、88.1万人(次)、67.76万人(次),分别占总需求的0.53%、56.23%、43.24%,用人需求较多的是制造业,78.08万人(次),占总需求人数的49.83%;从岗位需求看,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和专业技术人员需求较大,分别占总需求的39.04%和24.18%;从技术技能匹配度看,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中有69.02%对技术技能有明确要求,显示对初级、中级、高级工的需求分别占总需求量的37.37%、21.23%、10.42%,特别是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供不应求。而2012—2016年间,高职院校招生总量在不同产业间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依然呈现出高配比的特点(见表1)。

表1 专业招生总量结构表

注: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专业通过人才培养体现,专业能力的达成需要通过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精准地定位于行业岗位的需求,产业结构牵动着专业设置,要求两者之间相互匹配[2]。从江苏经济发展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调查数据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与产业结构变化不匹配和不协调,专业结构变动较为迟缓,不能及时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反应,存在滞后与超前并存的现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质量匹配度还有待提高。

2 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苏省90所高等职业院校中理工类院校5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7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8所,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9所,省高水平建设院校22所。截至2016年,江苏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全部覆盖《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中19个专业大类,90个专业类别中的60个,768个专业中的530个,专业总覆盖率约为71%。专业布点数约为2 000个,其中,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为46个,占总数的2.3%;面向第二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为746个,占总数的37.3%;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布点数为1 208个,占专业布点数的60.4%。可见,江苏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突出了市场导向[3]。但是从全省整体布局来看,各行业需求与专业设置数、人才培养人数、规格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专业设置市场调研不足,缺乏科学论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短期行为,市场化倾向较为明显,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定程度上存在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高职院校为了抢夺生源,在市场调研不足、师资情况不佳、课程建设未动等情况下盲目设置专业,导致专业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区域特色专业的带动效应又发挥不够明显,加大了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成本,增加了毕业生就业压力,影响了专业可持续发展,更不利于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4]。

2) 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匹配度不够。产业结构制约专业结构,专业发展要适应产业发展。江苏省专业结构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大体相当,则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比例也应调整为大体相当。但从全省专业的开设情况来看,第三产业的相关专业比例大大超过第二产业的相关专业比例。依据《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全省专业布局应当适度发展一部分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但从江苏省“十三五”第一个开局之年至今,全省新增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却很少。为了能很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不仅要调整专业结构,还要在优化专业结构上加强研究和作为,在专业设置上要有前瞻性,不仅要增加个别紧缺人才专业的招生规模,还要增加与新兴产业相对应的专业[5]。

3) 专业整合优化有待加强。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存在一味求全求大的问题,使得专业特色很难凸显,耗费大量的精力、财力和物力,使专业建设不够聚焦,反而抑制了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步伐,削弱了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事实上,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必贪大求全,而要精益求精。结合区域产业,立足本校基础,发挥优势专业的特色带动作用,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建设好两到三个大类专业上,突出区域产业特色,及时调整、优化、升级和提高专业设备、实训基地、产教融合的建设。

4) 专业内涵建设有待提高。立足专业,对接产业的产教融合机制不完善,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专业定位模糊、专业软硬件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够等问题。部分专业建设缺乏稳定性,一些传统优势专业和一些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升级,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3 专业设置动态调整与区域产业对接的策略

1) 科学设置专业,主动对接产业。围绕《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主动开展市场调研,获取支撑专业设置的数据,在充分结合学校资源及特色的前提条件下,以建立龙头专业为主、优质专业为辅的建设思路,系统分析地方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实施现场考察、专家预测、专业论证等方法,形成既具有学校特色又能满足当前地方行业需求和未来发展的专业[6]。

在依托产业链需求的过程中,以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为发展起点,分批分期向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发展,以建成国家级专业为奋斗目标,逐渐支撑、打造、形成金字塔式专业结构布局,不断优化专业,提升专业开发能力,加强资源整合,建强专业,增强学生核心就业竞争力[7]。为实现科学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形成较为突出的专业特色奠定基础,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既能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又能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的方向,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对接。

2) 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发展和建强龙头专业是一个学校的生存之源、立根之本。学校要适时整合和优化专业设置,定期根据企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计划,配套加强建设实验(训)室设备,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积极促进产教融合,让教学各环节对接产业,能对产业变化做出及时、准确的应对。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成立“产教联盟”,明确行业和学校的责、权、利,定期召开交流会议。行业需清晰描述整个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产业的人才需求,界定和鉴定人才技能等级,对学校专业建设方向提出建议和意见,避免专业建设偏离产业需求轨道。行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并研制《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学校以调研报告为蓝本,整合、优化、调整专业设置,以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实施性。

第二,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适时调整、监督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使课程体系及时对接企业岗位需求。专业课程设计应更多取材于企业生产实际,从普遍应用、主要应用、综合应用和核心应用四个维度构建知识体系。校企共建教材,引用企业的实例、个案,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实现学生毕业就能就业,降低企业人员培训成本的同时,使学校人才培养更加接地气,更符合企业所需。

第三,由校企合作委员会牵头,组织开展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要求交流会。课程内容由课程专家、企业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共同确定,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学习内容,开发融“教、学、做”为一体的课程训练项目,汇聚“职业素质培养、技术能力培养、技术等级鉴定”为一体的教学全过程学习内容。

第四,产教联盟牵线搭桥,使学校实验(训)基地建设对接行业,服务企业。实践性教学资金投入较大、建设耗时,但又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的投入,因此,可以采取企业共享人才培养资源,实施共建、共享、共育和共赢的建设原则。

把握专业动态调整的四大关键环节,使环环有人抓,环环有人管,环环有监督,环环有落实,才能促成专业动态调整的系统性、有效性和可行性。

3) 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校企之间是供需关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印证专业建设的合理性。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

一方面,专业结构设置要满足产业调整的需要。专业设置只有充分考虑市场、企业及学生个体的需求,才能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需求引起人才结构、人才数量、人才质量的变化,专业结构调整应不断适应这种变化,不断跟踪人才市场动向。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社会适应性、灵活性和区域性等特征,形成瞄准产业建专业、围绕专业育人才的格局。学校还应根据需求及时淘汰或转型一批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新增一批市场需求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只有专业设置合理了,所培养的学生才能满足市场、企业、行业的需求[8]。

另一方面,专业结构设置要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西班牙著名学者奥尔特加·加塞特认为,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有修养的人,在此基础上,把普通人培养成优秀的专业人员。因此,人才培养不仅是培养专业技能,更重要的还要有文化涵养,这是人生存在社会上所具备的基本生存能力需求。专业结构设置应构建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一体的结构,知识、能力、素质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并分别处于不同层面,通过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构成人全面发展的整体[9]。

因此,市场是测量专业建设好坏的“尺子”,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线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现状。面对江苏地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上水平以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瞄准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对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对接,建立健全以社会需求为主的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机制[10],才能提高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吻合度,专业建设才找准了着力方向。

4) 围绕优势产业构建专业集群。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是靠专业特色体现的。特色专业是学校传统优势资源、社会需求和科学规律结合的产物,也体现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具有较好的带动效应。按照产业区域划分,在同一产业区域内将特色或优势专业作为学校整体专业建设和发展的支点,围绕特色或优势专业,按照基础相通、技能相近、岗位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将服务产业关联度较高的、教育资源共建程度较高的、科技成果共享程度较高的专业构建成专业集群。在专业集群中,专业相互促进,加强优势,避免盲目建设,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培育与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11]。

4 结束语

专业设置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大局,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事关重大,必须有计划、有规划地开展科学调研,做好顶层设计,各个高职院校应在“做精优势专业、做强特色专业、培育新兴专业”方面做好专业建设。树立专业集群化发展理念,为全省高职院校走特色建设道路铺砖添瓦,助兴江苏省经济再创新高,为实现“强富美高”新江苏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设置院校高职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