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基于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

2018-03-28宋砚清孙卫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院校职业

宋砚清 孙卫东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0 引言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也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和推动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他提出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对于当前办好职业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概述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教育救国”“实用主义”“职业教育”等几个演变阶段,直到1926年他发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大职业教育理念才被正式提出。

1)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核心理念。“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黄炎培提出:办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求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职业教育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提倡职业教育,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1]。可见,黄炎培主张的“社会化”是职业教育生存的前提和基础,办职业教育必须要“用科学解决职业教育问题”[1]。他还特别强调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做好职业教育中物质和人事等方面工作,为把教育工作引入科学轨道,他重视调查、试验、总结以及借鉴国外经验。黄炎培还提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即:职业教育首要顾及底层劳动人民的利益,重心应向下[1]。

2) 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目的。1917年,在黄炎培的倡导下,中国近代第一个研究、推行职业教育的专门机构“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黄炎培指出,中国职业教育的目的有四个:一是个性发展;二是为个人谋生做准备;三是为社会服务做准备;四是为国家及生产力服务。即通过职业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差异,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同时关注民生问题,并使就业者能胜任并热爱自己的职业,从而通过创造、创新来造福国家和社会,最终“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1],实现“谋生”与“乐业”的完美统一。

3) 关于职业道德。黄炎培十分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他认为:职业教育不仅是为个人谋生的,并且是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训练的第一要义是“为群服务”[1],即学生既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爱岗敬业、服务社会的职业意识和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怀。“敬业乐群”是黄炎培职业道德教育的标准。“敬业”指对所习之职具有嗜好性,对所任之事业具有责任心;“乐群”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2],具有“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情操和“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品质。“劳工神圣”也是黄炎培主张的职业教育的规范,他认为职业平等,职业神圣,无高下,无贵贱;苟有益于人群,皆是无上上品[1]。他视社会上“以读书做官为荣,以读书谋事为耻”的想法为陋习。他认为“以职业为贱”“以职业为苦”的思想为“职业教育之礁”[1]。

4) 关于职业教育原则。黄炎培在不断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职业教育“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1]等主张。黄炎培认为,要使动手的读书,读书的动手,把读书和做工联系起来。要使人们明了世界文明是人类手和脑两部分联合生产出来的[3],即:用人类的脑力和体力去发展生产,创造财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同时,要一面做、一面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将书本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促进技能的形成。

5) 关于职业教育体系。办职业教育应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是黄炎培全方位多元化办学理念的体现。他强调办职业教育要跳出职业教育的小圈子,办职业教育,需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1]。即:从教育内部来说,建立起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再补习机制,把学生、职场人员、待业人员联系起来,实施终身学习;同时还要办理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从教育外部来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调整培养方向,并善于利用社会各方资源,与实业合作,把教育和实业连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1]。

从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国民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强,经济才能强,社会才能和谐,国民才能安居乐业。经济建设的主力军是职业人,所以,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职业大军的重任,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经济之所以强大,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下面从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如何利用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加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 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这里从思想观念、产教融合、劳动者素质三方面加以阐述。

1) 观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民众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希望通过接受教育而走上仕途,不愿意从事民众认为低下的农、工、商各行业,重士而轻农工商,成才的标准单一、狭隘。从现行的招生制度来说,虽然“先本后专”“先普后职”的招生制度已经逐步改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唯学历至上”的观念很难被转变,而且一些制度设置也带有学历歧视,如公务员只招收本科生等。从就业来讲,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本科学历,不少单位还要求毕业生来自“985”“211”等高校。在职业教育内部也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弊端,这使教育内容和生产劳动脱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需求脱节。职业教育毕业生及其家长也总是倾向于选择体面、稳定的职业,哪怕工资比较低,工作比较单调,也不去选择更具挑战性、工作待遇可能更高、发展前景更好的职业,学生普遍缺乏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归根结底,这些都是长期以来“贵劳心,贱劳力”“重精英,轻实用”“重学历,轻能力”等思想观念作祟的结果,对于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不利。

2) 产教脱节。由于历史原因,在较长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着“关门教学”和“在书本上讨生活”的现象[1]。学校只重视书本知识,很少组织学生去实地参加实践;而且由于受原先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也有着明显的“供给定导向”的特征。目前,我国一部分职业学校教育还是“学校本位”:无论是入职前的职业准备教育还是入职后的职业再培训,都是围绕着职业院校现有的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条件进行,不顾及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学校与社会隔绝、教育与经济脱节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毕业生对口就业率比较低[1]。

就教育内部而言,职业教育的纵向交流也比较少,这不利于学生与社会对接。高职与中职之间虽然在学制上已经有了“3+3”等贯通模式,但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高职与中职之间仍然缺乏合理的、系统化的中高职融合培养体系[4]。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也一样,虽然从制度上打破了两种教育之间的阻碍,可以相互贯通,特别是通过“3+2”“4+0”等模式提高高职学生的学历,但还鲜有高校学生到高职院校学习技术或技能,而这在国外已经非常普遍。这些现象都说明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建设的服务意识淡薄,职业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授课为主,远不能与社会、企业需求对接。在这样办学主体封闭、办学模式化的情形下,学生毕业后学无致用,教育与职业分离,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水平、质量。

3) 劳动者素质不高。大多数国人习惯于被动地听从上级领导的指挥和不能积极主动地创新,反映在职业教育里,则呈现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被固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导致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僵化,学生往往会形成墨守成规的行为标准和思维模式,缺乏个性和创造力。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增加招生人数,扩大招生名额,一味模仿普通高校设置专业或者不顾职业院校自身条件开设“时髦”专业。一些专业看似光鲜,但是没考虑学生的实际、职业院校的实际,专业设置缺少实用性、针对性,致使学生素质不高、竞争力低,很难就业或就业也无法胜任岗位。

此外,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不少农村劳动力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大量流入城市。我国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阶段,这对产业工人提出了由以体力为主的劳动者向智能型、技术型等复合型产业工人转变的要求。但是新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缺乏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的职业技能,这些由农村转入产业界的劳动者,思想素质、职业技能都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良性互动的实践路径

按照黄炎培先生的大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与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职业教育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经济发展输送各行各业的人力资源,为行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规模,拓宽专业设置,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

1) 寻求大众对职业教育的理解与支持,倡导工匠精神。根据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只要所受的教育是为社会服务,即是有价值的,“劳心”和“劳力”都是神圣的。与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更为密切。人们应该摒弃对于职业教育的错误理解,社会各界都应对职业教育予以支持,从观念上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地位和影响。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应该合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加强职业教育[5]。制造业和服务业是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两类产业都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有着强国利民的意义。而且,人的才能是多元的,不同智能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的工作,让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特长从事不同的工作更容易成才[6]。

从企业来讲,想要在长期的竞争中获胜,就要追求精致化的产品品质。满足精致化的生产要求就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企业需要具有认真、敬业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不仅把工作当成赚钱养家的手段,而且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极端关注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他们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环节,做出打动人心扉的一流产品。企业所需要的工匠精神必须在学生一进入职业学校就持续灌输,随之成为他们骨髓中的一种精神。

2) 营造开放融通的外部环境,促进产教融合。学校与社会是个整体,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行。职业教育是和社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生共存的大系统。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界密切沟通、联系,职业学校从开设的专业、招生规模、培养规格到所用教材都要根据企业界的需求,以实现订单式培养;职业院校需要通过聘请企业人员给学生上课,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给学生见习、实习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界合作,实现互动发展、共享资源,树立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人才与需求对接,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职业院校还要树立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理念,根据掌握的社会发展最新动态、成果,并用超前意识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人才和科技保障。同时,为了给职业院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职业院校应用“参与一切,容纳一切”[1]的态度参与校外的社会活动、政治活动,以促进社会改进,求得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环境。

职业教育在一定意义上是就业教育,必须要适应产业和经济的要求,同时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需求。根据黄炎培先生大职业教育思想中“平民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职业教育应该普及平民,贯穿人的一生,因此职业教育应采用多元办学方式,不仅面对适龄青少年,还要面对被传统教育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残疾人、在城市化过程中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需要再就业的工人或渴望继续接受学习的在岗职工,让他们通过接受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实现就业或再就业。

3) 构建和谐完整的内部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了实现学生实习培训与上岗就业的无缝对接[7],职业院校应该优化资源配置,采用灵活的学制体系和办学形式,不仅包括职高、中职、高职层次,还要使职业教育学制进一步向初级和高级延伸,使其合理分工、互相衔接。就办学形式而言,可采用岗前培训、入职后再培训、远程教育培训、集中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全日制与业余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等方式。

对于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既要满足社会需求,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也要以劳动者为主体,根据劳动者的理想、兴趣、特长来选择课程内容,注重他们的个别发展和发明创造精神。职业院校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专业实践课的比重、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安排高年级顶岗实习、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8],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不管是什么样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都需要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服务精神,让他们能自治、自立、自强。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对稳定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可以从企业、行业协会聘请在某方面、某领域有独特见解或造诣的技术骨干、专家来校教学,并通过相应的机制保证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不但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黄炎培的这一思想仍然熠熠生辉。要继续弘扬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思想,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和社会经济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

猜你喜欢

黄炎培职业院校职业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黄炎培的“三多”:行路多、读书多、著述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黄炎培教子从小事做起
打 得 好
职业写作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黄炎培感动了日本特工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