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生态传播的历史现实与道路选择

2018-03-28费黎艳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建设

文/费黎艳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多角度阐述了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立场观点,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等,从价值角度、理念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更高层次站位。生态传播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它能将生态文明的内涵、价值充分体现。高校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它在生态文化传播中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高校生态传播的历史现实并提出应有的道路选择,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澄清

首先要弄清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观和生态传播等概念的内涵界定。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无障碍交流融合的状态,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的关键要素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是人们在与自然发生关系时,对生态文明、生态建设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本看法,是一种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它给处于生态危机中的人类带来无尽的曙光。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们认识、改造生态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方法论。生态传播是指人类与生态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传播活动。[铁铮.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重视生态传播[N].中国绿色时报,2007-10-24(00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观念引导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不同的生态文明观会引导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谐共进的生态文明观在全社会得到认同,将会推动整个经济社会遵循人与自认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会在就会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指引下践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确立,需要通过生态传播形成积极正向的社会舆论和氛围。生态传播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始终。

二、高校生态传播之现实存在

生态传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引领、推动功能,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传播现状也存在不少历史现实问题。

(一)生态传播意识缺乏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当中政府主导色彩浓郁。政府主导型生态建设模式优势明显,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期内见效快。但是也会造成社会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在高校的体现就是学生对生态文明相关知识的涉猎,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理解。对于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产生过程、建设途径、实现目标等,都难以准确表述。这种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更是明显表现为生态传播意识明显滞后。主动参与社会治理意识薄弱,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传播的参与热情较低,没有很好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生态传播研究滞后

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起步相对较晚,生态传播意识启蒙更晚,许多重要的领域都没有涉足,能够开展全面系统的生态传播的师资力量非常匮乏。生态传播作为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设计与哲学、伦理学、新闻学、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和生态保护环境工程等自然科学的有机结合,而当前从事生态传播的老师,往往只接受过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中某一方面的教育,即使是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暂时走在前列的高校,其从事生态传播的老师也多数是从环境科学、哲学、伦理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转移过来的,缺乏同时具有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学科背景的复合型生态传播教育人才。[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三)生态传播形式单一

生态传播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由于高等教育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少会有学校专门开设生态传播教育课程,即使有些高等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枯燥,缺乏实践[孙善学,孙明春,李晓鸥等.生态文明教育:高等教育的新使命[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7):26-28.]。目前比较多的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态传播兴趣,引导他们从事这方面的学习,学校会配合开设一些生态传播的选修课程,依托学校的学生组织和社团,以及学生欢迎的形式,开展生态传播相关的实践活动,补充教学内容和形式力提升生态传播教育的效果。

三、高校生态传播之道路选择

面对我国高校生态传播的历史现实,在加强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导向的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明确其中的生态传播的道路选择。

(一)生态传播的理念责任

高等教育既是知识的创造者,又是知识的保护者,还是人类积累下来的生态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校园生态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感召力、思想凝聚力、生源吸引力、社会影响力与心理驱动等文化资源,能够使大学新生辐射到周围社区和社会大众。高校作为拥有丰富生态文化资源的绿色社区,必然承担培育生态文化意识,传授生态文化知识,塑造生态文化精神的重要社会责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化秩序和文化行为的设计,影响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谢中起,刘笑.论高校在生态文化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7-101.]

(二)生态传播的学科体系建设

生态传播的学科体系涉及生态文明的基本认知、情感体验、行为习惯、新闻素养、法律环境等学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必然要求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确立生态整体观的视野,统筹考虑科学技术和自然领域的融合,避免对生态系统做机械划分或随意干预。有必要建立各级的学科建设发展协作联盟,整合各个学科专业的相关建设成果,使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摆脱资源分散于各学科领域、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学科优势互补的强大生态文明教育及其传播合力。[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92-96.]

(三)生态传播的主体参与

大学生群体掌握新知识、处于时代的前沿,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在高校推广生态传播理念,增强学生的生态传播意识,有助于将他们打造成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再加上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使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一样,成为生态传播的责无旁贷主体。

(四)生态传播人才的培养

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将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产、生活的行为方式,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传播的效果,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加大生态传播人才的培养,高校应该统一认识,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传播和教育工作,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派专人负责。单纯的理论说教,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更不要说去传播。培养生态传播人才,相关的实践活动,以及讲座、讨论、演讲、集会、游行以及课程、活动的方式,都可以强化学生的生态意识,但也不局限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校园建设、社会实践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和传播,多方位、多渠道引导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做好内化工作,促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传播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力军。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建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