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2017年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观点综述
2018-03-28刘九如李芳芳
刘九如,李芳芳
(华信研究院,北京,100081)
2017年12月9-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合主办,华信研究院、《产业经济评论》编辑部具体承办的“2017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在北京万寿宾馆召开。会议由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主持。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周子学出席并讲话,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为大会做主旨报告。出席本次会议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和相关业务司局、直属单位等领导,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赵丽芬、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高素梅、电子一所所长尹丽波,以及全国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研究人员,新闻媒体等200余人。会议由主题演讲、优秀论文颁奖和分会场论文报告等环节组成。
年会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投寄的有关产业经济研究的学术论文300余篇。经过多轮专家匿名评审,最终评出年度《产业经济评论》最佳论文奖1名,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5名、优秀奖9名。与会领导为获得年度最佳论文奖和一、二、三等奖的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本次年会共设置六个分会场,会场1主题为“产业政策与理论”,由清华大学的刘生龙老师主持;会场2主题为“创新与企业发展”,由复旦大学的白让让老师主持;会场3主题为“区域经济、产业竞争”,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刘瑞明老师主持;会场4主题为“对外贸易与产业投融资”,由南京财经大学的余泳泽老师主持;会场5主题为“信息经济、新模式新业态”,由中山大学的梁平汉老师主持;会场6主题为“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由西南大学的刘自敏老师主持;各位论文作者认真汇报了论文,参会人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展示和分享了众多研究成果,会议效果显著。
一、产业政策与理论
产业政策在中国备受重视,政府出台大量产业政策,形成了庞大复杂、比较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运用产业政策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由于产业政策时间上的阶段性、空间上的差异性、主体上的层次性、成效测度上的模糊性,使如何看待及未来如何调整中国的产业政策,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学者们对此问题进行了密切的交流探讨。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认为,经济基础理论对未来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产业发展需要经济基础理论作为支撑,基础理论研究需同产业发展、政策制定和政策导向紧密结合。先进的理论研究应从需求出发,贯彻于实际意义。在未来产业发展中,完善的基础研究将指导产业政策构建并指导整个产业体系发展。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钱学峰、张洁和毛海涛,在论文《垂直结构、资源误置与产业政策》中通过构建上游国有企业为双寡头,下游民营企业为垄断竞争的“垂直结构”模型,然后将“交叉补贴”政策嵌入“垂直结构”模型中,从下游市场企业进入数量的角度,考察“垂直结构”模式和“交叉补贴”政策对资源配置效率和社会总福利的影响。模型分析表明:“垂直结构”模式使得下游民营企业存在进入不足倾向,导致了资源误置,降低了社会总福利。而“交叉补贴”政策则进一步恶化了“垂直结构”的负面影响。文章提出,未来的产业政策选择可考虑实施“上游征税、下游补贴”,该政策可以有效促进国有企业利润再分配,鼓励民营企业进入,从而减缓“垂直结构”导致的资源误置,提升社会总福利。
电子科技大学张龙鹏和汤志伟,西南财经大学蒋为,在论文《产业政策、挑选赢家与创业》中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子样本,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识别了产业政策及其工具对创业的影响,并对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与分析。文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政策对中国居民创业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这一抑制效应在不同行业、地区以及创业方式间均显著存在。文章构建了补贴、税收、信贷以及关税等产业政策工具的代理变量,并发现所有的产业政策工具均抑制了中国居民创业。在此基础上,文章对产业政策及其工具抑制中国居民创业的机制进行了检验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产业政策对创业的抑制效应源自于其差异化问题,产业政策执行的差异化取向对创业产生了显著的抑制效应。以挑选赢家为特征的纵向产业政策阻碍了中国居民创业,中国的产业政策亟待向横向产业政策转型。
复旦大学湛泳、湘潭大学张学斌,在论文《军工企业发展对制造业有技术溢出吗?——基于我国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数据的研究》中,通过工业企业数据库中手工匹配了三线建设时期军工企业名录,以此为样本,并通过各地区投入产出表构建前向、后向和水平溢出系数,实证检验了1998-2007年军工企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及其机制。文章研究发现:军工企业对制造业存在显著的正向水平技术溢出,而由于军工企业市场份额缩减和军工生产体系封闭、军品民品生产标准不同导致军工企业的垂直溢出显著为负;在高、中端制造业的溢出效应进一步印证了以上观点;地区异质性检验表明中部地区军工企业的溢出效应最为明显;此外,FDI不会挤占军工企业市场份额,但会影响其水平溢出效应;军工企业溢出效应与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无明确关联,显示其融资渠道不畅,仍为政策壁垒所累。
中山大学陈雷和黄新飞、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程远,在论文《信贷投放、投资潮涌和产能过剩》中研究了银行信贷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阐述了银行信贷投放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两条可能途径:其一,银行通过发挥筛选功能,提高企业产能利用率;其二,银行通过潮涌效应,降低企业产能利用率。文章还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并应用 DEA方法和时间窗口滚动方法构建了1999-2007年连续的产能利用率指标体系。文章实证检验了银行信贷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的上述两条途径,实证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均较好地支持了上述两条途径的存在。文章提出,我国应该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完善股票市场,缓解金融失衡,并建立权威系统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发布制度及产能过剩监测预警体系,从而通过金融手段改善企业产能过剩问题。
北京大学陈硕和张然、中央财经大学陈思,在论文《解析交易所监管问询——基于年报问询函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的研究》中探究了何种因素会影响企业收到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可能性、问询函中问题的数量以及收到问询函后付出的成本。文章研究表明:经营业绩差、治理水平低、受到违规处罚、产权性质为非国有企业以及审计质量低的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的可能性更大;对于收到问询函的企业,规模更大、经营业绩更差的企业,年报问询函中问题数量更多;资产负债率低、受到违规处罚、产权性质为国有企业、董事会规模小以及独立董事占比低的企业,收到年报问询函后付出的成本更多。
二、创新与企业发展
当今世界正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时代,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没有创新就没有高技术产业,也就不能使传统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成为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参会专家从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探讨创新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何映昆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要求,其中提出要明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完善的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驱动力,企业需与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等不同创新主体组成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组织变革加速技术创新。
南京师范大学郭进、白俊红,在论文《高速铁路建设如何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Face-to-Face理论的实证检验》中,基于知识溢出视角和Face-To-Face理论,阐述了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作用机制,指出高速铁路建设构成了信息和技术的跨区域流通、扩散和再创新的高速通道,为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搜索跨区域面对面交流对象以发掘更多有用的异质性知识提供了有效途径。文章还以中国高速铁路建设为契机,以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引入断点回归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建设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效应和经济后果,指出高速铁路建设加强了企业间的技术外部性,不仅显著地提升了以专利授权量来衡量的企业创新产出水平,而且还显著地提升了创新产出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边际贡献,且在带宽敏感性和间断点安慰剂检验中依然稳健,但存在企业异质性差异,表现为对大企业创新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强。文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澄清高铁建设之辩,也有助于从资源配置以外的技术外部性视角,拓展高速铁路建设政策评价的相关研究。
北京交通大学曲彤、卜伟,在论文《政府帮助、企业创新与企业退出风险》中,运用1998-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政府帮助(包括直接补贴和税收优惠)对创新与企业退出风险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文章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政府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创新给企业带来的生存促进效应,尤其是过高的政府帮助会使企业转安为危,退出风险显著增加。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政府帮助的削弱作用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给具有创新行为的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三资企业提供政策帮助会显著增加其退出市场的风险,但给具有创新行为的私营企业提供帮助反而会增加其生存概率。文章建议政府在选择帮助对象以及制定帮助强度时应结合企业的内部特征比如是否具有创新活动进行考虑。
复旦大学白让让,在论文《多层次合资、价值链控制权缺失与本土参与者的自主创新惰性——兼论新能源汽车合资热的负面效应》中,以中国乘用车制造企业特有的“纵向合资”治理机制为背景,文章的模型分析证明:在“上下游合资、下游竞争”结构下,部分一体化企业对本土自主品牌企业的投入品价格歧视动机或力度,与自主品牌的质量和两种下游产品的质量差距正相关,而与跨国公司在上游部件合资企业的股权占比负相关;当两种投入品的成本差异高于最终产品的质量差异时,投入品的价格歧视会自动地限制本土参与者进行自主产品的经营,即本土主导厂商自主品牌的开发惰性源自双重合资的治理结构。从这些理论逻辑可以推断出新能源汽车领域大量合资企业的建立,将改变产业升级的结构和技术路径,加重而不是弱化本土各类企业对跨国公司的多重依赖。
三、区域经济、产业竞争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的产业竞争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成为各区域产业开拓市场、占有市场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产业竞争力一方面反映了区域产业经济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比较准确勾画出该区域产业的基本发展趋势。参会学者对区域经济与产业竞争的关系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连理工大学孙晓华、李明珊、孙瑞,在论文《政企关系与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中,基于纵向差异模型分析了政府干预条件下企业竞争策略的选择均衡,讨论了政企互动的理论机制,利用多层线性模型实证检验了政府干预通过政治关联的中介作用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不同政企关系下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文章研究结果表明:理论上,企业是否谋求政治关联与地方政府的干预能力正相关,与企业自生能力负相关;根据政治关联对企业绩效的经济效应,以及政府干预的间接作用,可以把29个样本省区的经济发展分为“政府干预-企业依赖”、“政府干预-企业自力”、“市场主导-企业依赖”和“市场主导-企业自力”四种模式;高管行政级别越高,政治关联的作用越为明显,政府干预对国有企业经营绩效的潜在影响更为突出;当政企关系密切时,财政补贴与融资便利是政治关联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政府行为规范化与经济主体自由化则是导致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差异的内在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蒋灵多、清华大学陆毅、厦门大学陈勇兵,在论文《市场机制是否利于“僵尸企业”处置?——以外资自由化为例》中,以外资自由化为例考察市场机制是否利于“僵尸企业”的妥善处置,基于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利用外资管制放松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外资自由化对行业僵尸企业占比的影响。文章研究表明,僵尸企业个数占比与僵尸企业资产占比分别为12.02%与19.07%;外资管制放松政策显著降低了行业僵尸企业占比,且这一效应具有可持续性;该政策主要通过提高行业僵尸企业的复活率而非退出率来降低行业的僵尸企业占比,并同时提高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创新能力;外资管制放松政策对行业僵尸企业占比的降低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文章建议政府应加快推进外资自由化进程,焕发僵尸企业活力,以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孙楚仁、王松、刘雅莹,在论文《实业之殇:房价上涨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损害——基于中国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中,以中国35个大中城市为样本,考察了2002-2014年房价上涨对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房价上涨将导致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下降。文章还检验发现,房价上涨会通过融资约束渠道和地理集聚渠道削弱中国的制造业比较优势,其中民营制造业企业尤其遭受到融资约束渠道的影响,而通常认为的工资渠道并不成立。文章稳健性分析还表明,房价上涨也会恶化第二产业中除制造业外的其他行业的比较优势,但不会恶化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
四、对外贸易与产业投融资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其对外贸易和投融资发展也迈入了全新的阶段。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极大促进了全球贸易的发展。参会的学者们对贸易及产业投融资话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武汉大学徐阳、中央财经大学符大海、美国克拉克大学徐小聪,在论文《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成本加成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企业-产品层面数据》中,基于Romails整理的美国进口关税数据,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库及海关数据库,使用倍差法考察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产品成本加成率的影响。文章实证结果表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下降会降低产品成本加成率,而且与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产品相比,高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产品的成本加成率下降的幅度更大,同时该影响还具有预期效应。
湖南大学的钟腾龙、祝树金,在论文《进口竞争、产品差异化程度与企业出口产品加成率》中,利用2000-2006年制造业企业、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库和WTO关税数据库,构建了行业层面的最终品进口关税指标、企业-产品层面加成率变量。文章实证研究表明:进口竞争对不同差异化程度出口产品加成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进口竞争主要通过“质量提升效应”提高出口企业异质性产品加成率,且这一效应随着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强;同时,进口竞争通过“促进竞争效应”作用于出口企业同质性产品加成率,作用方向决定于边际成本和价格的降幅,当边际成本下降幅度高于价格下降幅度,加成率增加,反之则加成率减少。
南开大学李俊青、刘凯丰,在论文《法制环境、契约密集度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中,基于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计算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研究了法制环境对不同契约密集度行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改善法制环境可以更好地提高契约密集度较高行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法制环境对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而对民营企业的影响不显著;法制环境对中西部地区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较大,而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较小。
五、信息经济、新模式新业态
当前信息经济正在全球迅速兴起,并且呈现出超乎想象的强劲发展势头。其形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改变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原有格局。
重庆大学曾建光、暨南大学饶品贵,在论文《政策套利空间、网络关注度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定价》中,按照网络关注度影响余额宝规模,而余额宝规模扩大了它的政策套利空间的逻辑关系,研究了由百度搜索引擎大数据所形成的网络关注度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资产定价的影响。文章研究发现网络关注度越高,余额宝的市场回报也越高,而且移动互联网投资者的关注度较个人电脑互联网投资者的关注度要求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文章研究还发现,这种效应在与余额宝合作的天弘基金成为中国第一大基金之后、货币市场从紧、市场回报预期较高以及风险预期较高的情况下,网络关注度对余额宝的市场回报的影响更为明显。文章的研究表明,网络关注度,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关注度有助于更好地观察“互联网+”产业的资产定价影响因素。
上海财经大学李冰晶,在论文《寡头市场具有混合捆绑销售契约的竞争分析》中,构建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其对市场价格、厂商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在混合捆绑单边契约的情况下,契约厂商使用混合捆绑策略会获得竞争优势,它会给予捆绑系统价格折扣,但会提高自己组件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被迫降低自己产品价格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虽然消费者福利增加但社会福利降低。在混合捆绑双边契约的情况下,捆绑产品价格降低,组件产品价格上升,厂商利润降低,消费者剩余增加,而总的社会福利降低。在内生的条件下,所有厂商选择签订契约并进行捆绑销售,并陷入“囚徒困境”。基于文章的分析,竞争政策对厂商谈判签订契约并使用混合捆绑策略进行竞争的行为应该予以反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胡馨月、浙江大学宋学印、黄先海,在论文《互联网契入、搜寻效应与中国贸易空间动态——基于制造业企业的微观经验研究》中,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海关、WDI 等多个数据来源构成的匹配数据库,聚焦从空间维度研究中国企业接入互联网对其出口空间集合可能存在的搜寻效应,并将经典二元边际拓展为空间扩展边际、空间集约边际和空间结构边际三个层次,文章研究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互联网的搜寻效应不仅能提高中国企业出口市场进入概率,而且促进空间扩展边际增长;第二,接入互联网并不能促进中国出口企业空间集约边际和结构边际增长,搜寻效应使企业倾向于向中低收入目的国进行贸易空间转移;第三,互联网搜寻效应在三个边际上导致的空间再配置将进一步引致企业生产效率的变化,其中空间集约边际和结构边际增长未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反而是空间结构边际降低即增加向中低收入市场的出口可显著促进企业效率改善,并且结构边际与互联网在促进企业效率提升中具有协同效应。
六、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到增速换挡、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在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唯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保持“十三五”时期经济稳定增长,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北京邮电大学袁航、西北大学程锐、中国社会科学院朱承亮,在论文《国家高新区推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了吗?——基于双重差分法(DID)的实证检验》中,利用199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了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净效应。文章研究发现:国家高新区能显著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无显著影响;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城市的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效应存在“条件收敛”,地处高经济增长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净效应最终会收敛至稳态水平;人力资本等要素是影响国家高新区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效应的重要因素,这种推动效应会随人力资本等要素总量的减少和集聚程度的降低而逐渐衰减。国家高新区的设立应综合考虑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要素禀赋理性设区、合理布局,并通过打破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不断提升国家高新区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
东北财经大学韩超、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桑瑞聪,在论文《环境规制与产品间资源再配置:产品转换视角的分析》中,以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库合并匹配的出口工业企业为样本,通过识别两控区城市和重点受政策影响产业,研究环境规制对产品间资源再配置的影响。文章研究表明,总体而言两控区政策显著提升了出口企业的产品转换率,即环境规制会带来企业的内部产品组合再配置,既会提升产品创造也会导致产品剔除;具体到产品转换类型可知,在考虑不同的企业特征下,环境规制对产品组合行为的影响与企业内生经营能力有关,对存续时间长、规模较大和高生产率企业来说,环境规制对产品转换的影响较小;考虑外生政治地位以及决策程序复杂程度后,发现国有资本越高的企业,对两控区政策的反应越不敏感,其产品转换行为显著较低,可能产生错配行为;此外,文章研究还发现,相对政策后进入的企业,两控区政策实施前已进入的企业具有更为显著的产品转换行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朱承亮、中国人民大学刘瑞明,在论文《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绩效评估及提升路径》中,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效率和生产率两个维度研究2009-2014年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绩效。文章研究发现: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创新效率仍有19.9%的提升潜力,其绿色创新生产率正增长且呈现“V”型动态演进特征,技术进步是主要驱动机制;不考虑节能减排因素,将会低估专利密集型产业创新效率,但会严重高估其创新生产率;专利密集型产业在绿色创新效率维度要优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在绿色创新生产率增长及其驱动机制维度要逊色于非专利密集型产业;专利密集型产业可以从单边突破式、循序渐进式和刺激跳跃式三条路径提升其绿色创新绩效,从而将专利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
西南大学刘自敏、杨丹、李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冯永晟,在论文《能源价格扭曲、交叉补贴与福利损失——以电力行业为例》中,利用从2006-2015年全国100个城市的价量信息,评估“十一五”与“十二五”期间工业与居民的电价政策及其交叉补贴效果;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价格机制进行优化设计,进一步提出了分步走的政策路径。文章研究发现:(1)中国的工业与居民用电间存在严重的交叉补贴,10年间,我国的工业与居民电价比已由1.24倍增加至1.51倍,较之于继续提高居民电价,降低工业电价的政策效果更佳、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2)当前我国的交叉补贴无谓损失率高达41%,在输配电价改革逐步到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价格成本监审等方式,改变交叉补贴方式、降低交叉补贴规模;(3)降低与取消交叉补贴可采用分步走的策略,在不同等级的政策目标下,为实现不同水平的交叉补贴无谓损失率,逐步调整工业用电与居民用电的价格水平,增强电力价格调整机制的可操作性;(4)较之传统的基于详细企业成本信息的交叉补贴评估方法,文章对能源价格扭曲引致的福利损失评价方法,为信息不充分的外部规制者进行政策评估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可以广泛应用到公用事业定价的政策评估以及规制与反垄断分析中。
七、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2017中国产业经济研究学术年会,电子工业出版社华信研究院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从“产业政策与理论”、“创新与企业发展”、“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对外贸易与产业投融资”、“信息经济、新模式新业态”、“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等六大方面深入探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问题,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良好的理论和实践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