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2018-03-28苏燕平
苏燕平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苏燕平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东青岛,266000)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高职院校,积极实施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在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今后还需进一步改革不适应创新创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探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改进高校考评体系,打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环境,以此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思维培养;校企合作;考评体系
21世纪是科技引领社会大发展的时代,个人的创新创造素质和创业能力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讨由传统技能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向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高校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时代的重要使命。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时代的呼唤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一国的经济发展会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其中创新驱动发展依靠的是知识、人力资本和激励创新制度等无形要素去创造新的增长点,是更高层次的增长方式。我国改革开放近四十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回过头来看,骄人成绩很大程度上是我们依靠廉价劳动力,依靠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和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取得的。时至今日,人工成本上升,资源濒临枯竭,老龄化社会提前到来,人口红利趋弱,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资源驱动已无多少空间,投资驱动边际效益速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大台阶。同时,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而科技和人才却会越用越多,因此我们必须及早转入创新驱动发展轨道,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1]从我国目前的科技实力看,自主创新能力还很薄弱,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尚显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最近出炉,中国已连续三年排名第28位,没有提升。从具体指标看,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规模排名略为靠前,创新排名位次一般,技术效率排名较差,企业研发投入名次倒退,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分值偏低,产学研合作趋势分值下降。虽然被视为创新产出的专利申请数呈上升趋势,达15.2件/百万人,但与排名前十的发达国家平均221.2/百万人的数值相比,差距很大。从历史看国情,从对比看差距,中国要走科技创新之路,追赶西方科技发达国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只有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才能够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才能够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美国学者马斯洛在他的《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谈道:“我们不能只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还应该对创造者发生兴趣,未来不能培养造就创造者的社会将走向灭亡。”我们这里提到的创新和创造,平常表述并无差异,创新就是创造;当用于表述技术创新创造时是有不同含义的,创造强调从无到有的首创性,创新则强调推陈出新。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目标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创业潜质。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数十所高校首开先河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美国高等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这种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具有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的青年一代为美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增长动力。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创新创业教育,20世纪90年代伴随科教兴国战略的推行,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学开始扩招,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呈几何级数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新世纪教育界的必然选择。2002年,教育部在全国9所高校进行创业教育试点,随后创新创业教育开始在全国高校逐步铺开,“双创”教育取得长足进步。就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有资料表明,美国财富95%以上是由20世纪80年代以后培养起来的创业一代创造的,有20%到30%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创业之路。而我国源自青年学生群体的发明创造还很少,创业者不到1%,可见,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近几年为响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号召,我校加大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力度,期望能适应国家战略转变的需要,培养更多的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具体措施包括:①推行目标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邀请海内外高职教育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指导;在主干课程中全面实施目标教学法,将教材内容、难点分解成具体任务,教师运用案例、视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围绕主线自主学习、思考、联想、交流;目标导向,任务驱动,教师主导,学生充分参与。②设置“创新创业及就业课程”,加强对高年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基础上,对毕业班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及就业课程”。编写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校本教材,由专职教师和就业指导中心教师采取模块教学模式讲授。③开辟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大实践教学比重。采取走出去战略,与数十家国际高端酒店以及国内数百家星级酒店合作,为酒店管理、烹饪专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与省内知名物流企业、大型超市合作,建立物流、连锁超市专业实习实训基地;与岛城国际会展中心也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些重大的会展活动都可以见到会展专业师生忙碌的身影;与许多相关企业合作,在校内创建了经济型酒店、连锁超市、菜鸟驿站,员工都是本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内修建了大型多专业多功能实训大楼。④开设人文、艺术、音乐、天文、地理等方面的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学生个体需要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引导学生按兴趣选修文理学科的课程。⑤选派师生到地方科技产业园实习实训,了解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每年都选派一部分师生到本市科技产业园、动漫产业园、中联U谷创意园顶岗实习,安排毕业班派遣期内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基地的各项业务培训活动,了解企业从科技创新创意到创办孵化的全过程,并在校内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建立自己的“众客空间”。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2017年我们主办了“第九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山东职业院校技能中餐主题宴会设计赛”“爱在蓝天空乘技能大赛”,还多次组队参加省内外高职院校的专业技能比赛。
项目教学法在过去知识目标的基础上又设立了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强调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环节的参与度,学生有了更多自我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互动更为积极,思维更趋活跃,形成一种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创新创业及就业指导”课程,既重视学生专业素养、求职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对学生创新创业方法的指导,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理念的形成。人文教育滋养了学生们的人文情怀,拓宽了知识视野,文学、艺术、音乐等课程启迪心智、再造想象,是最好的想象力训练,有助于创新品质的养成。各种技能大赛的参与,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一个好的作品一定有它的独特之处、创新之处,需要创作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其创作过程也必定是一个不断思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实践是创新之本,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学到了专业技能,增强了对企业的了解,对学习、工作和未来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感悟。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的实习及在“众客空间”的体验,对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那些有初步创意的创客是难得的模拟训练。无论他们将来是选择就业还是创业,他们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被熏陶出来的创新素质和创业热情对其未来工作、生活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这些改革和探索给我校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动手实践能力增强,思维日趋活跃,创新创业氛围渐浓。当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学生技能大赛呈现出作品模仿有余、创新不足的特点;创新创业项目低水平重复多,缺乏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今后应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教育教学模式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环节还需进一步加强,校企有效合作途径还要进一步探寻,考评标准仍需进一步改进。
三、向创新性教育模式转变
这些年,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改革,开始推广启发式教学,开始强调教学中师生的双边作用,开始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但与时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一些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可是我们的一些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却创新不足。一些大学教师讲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仅限于几个创新案例和方法的简单介绍,与社会实践脱离,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不紧,学生受益不大。在传统教育实践中我们过度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学的规范统一,忽略了学生个性、特性的养成;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成了书本的奴隶、知识的收纳器,学习成了学生被动理解、接受、记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难以体现,这严重影响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从传统的接受性教育模式向创新性教育模式转变。一是要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鼓励教师努力学习钻研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充分挖掘和开发所教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编写一批体现新观念、新工艺、新技术的具有职业特色的新教材,把专业课程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传授创新创业的理念。二是教学要设定创新思维的培养目标。每个环节教师都应该注重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目标的设立,围绕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来设计教学过程,用丰富多彩的主体活动来取代过去“讲授、听课、理解、记忆”那种单一的学习活动形态。我们教给学生的应该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要让学生提升表达个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树立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鼓励学生生成性思考,鼓励探寻多元化结果。三是将“创新创业及就业课程”纳入精品课程建设。通过外出培训、专家指导、孵化基地挂职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并邀请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到该课程的模块教学中来。开通本课程网上课堂,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吸引学生在线学习。四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创新创业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学生围绕着老师的指挥棒转,按老师布置的题目进行思考,学生们缺少独立思考、自己发现问题的应有训练。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唯有如此才能开启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
从学生层面来看,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意识是人们自觉投入创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最重要的创新品质。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创造意识,才会产生创造的激情,才会有实现创造的可能。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就要自觉树立热爱生活、改变世界、创造未来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形成一种以追求发展、追求创新创造创业为荣的价值取向。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与人的主体性紧密相关,培养创新思维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理念。主体性展现就是创新思维的开启,同学们要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去,在主体的自由学习的过程中思绪飞扬,步入到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所推崇的那种有创新意义的“自由学习”的境界。
四、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动态的考评激励机制
校企有效合作对于推动企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高校的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美国斯坦福大学及其孕育的“硅谷”堪称校企合作典范。在斯坦福工业园,大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培训和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则推动大学科研成果的转化,为大学和科研机构提供一定的科研项目及经费资助,还为大学提供充足的实训、实验基地和科技研发基地。校企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我国的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意义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校缺少高精尖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企业缺乏合作的动力。许多高校和企业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却还有部分院校学生的实习只是蜻蜓点水式地到基地参观游览一圈,难以深入到企业的生产流通环节。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校企有效合作,我想高校除了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科研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高服务企业能力之外,还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走进企业,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辟更多的实习实训场所,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践导师,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把实训、实习、实验落到实处,让学生实地了解企业运转和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素质要求,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二是要请企业家进校园,帮助高校按企业需要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使企业也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主体。以工学结合、实践导向引领专业建设,做到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一致,并开设“创业论坛”“企业家讲坛”,邀请企业家、创业者走上讲坛与学生们分享创业的经历和体会,让学生领悟创新的精神、扩大创业的视野。
目前,高校对教师普遍采用以科研为主的量化考评机制,考评与职称评定及年度考核挂钩。这种考评机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科研动力、科研水准,但考核指标对于科研课题、论文的唯数字化倾向,牵扯了教师过多的精力,导致了教育领域的急功近利,违背了创造性劳动规律。这种以科研为导向的评价模式把教学评价放到从属地位,教学地位大打折扣,其评价标准的过于程式化也常驱使教师“为评而教”,影响了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这样难以量化拿分的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对个性化创新性教学风格的追求。对学生主要采取标准化测试办法,这种办法大大提高了判卷的效率和公平,但统一的考试标准、统一的评价方法、主观题的缺失,使我们难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难以看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它鼓励的是知识记忆,看重的是考试分数,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压抑的是独特个性,许多颇具创新潜质的学生就是被这样的考试磨灭了灵性。教育家埃利奥特•埃斯纳就说过:“并非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可以衡量,也并非被衡量的所有事情都很重要。”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富的果实。”[2]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目标都重要。今后高校各项考评机制的改革都应该围绕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健康成长的方向进行,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考评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动态的考评激励机制,发挥其导向功能,以此激发和唤醒蕴藏在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生命中的巨大的创新创业潜能。一些高校开展的毕业生跟踪回访,非标准答案考试、考试的可选择化和“双基”评价活动都是考评改革很好的尝试。
[1]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
[2]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G710
A
1674-893X(2018)03−0076−04
2018-03-23;
2018-05-30
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山东省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16SZJ041)
苏燕平(1963—),男,云南昆明人,山东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造教育,联系邮箱:540081721@qq.com
[编辑:胡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