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湘潭大学为例
2018-03-28赵忠君张伟伟
赵忠君,张伟伟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湘潭大学为例
赵忠君,张伟伟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005)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常态,重点是对学生人格品质、头脑思维和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湘潭大学的实践发展现状来看,梳理出了特色经验,构建了创新创业育人的特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能力。针对湘潭大学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展望和工作思路,旨在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为双创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湘潭大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牢把握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自觉将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加快学校建设的核心任务,注重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以创新促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机制。2017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湘潭大学位列其中,且排名湖南省首位。基于此,我们应及时准确定位,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体系,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
一、现状:湘潭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1]。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国发[2015]2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学校制定了《湘潭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对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与实施路径做了规定,使创新创业教育有了行动指南。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推进专业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人才培养机制的综合改革,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明确了每项任务的工作举措、落实目标、时间进度及责任部门,以切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的落实。组建了双创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大学生双创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了正处级创新创业教育中心,配备了专职人员。
(一)加强创新创业科学指导和培训
一是设置创新创业训练学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开设一系列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课程和文化素质教育讲座,如“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技法”“创新思维与产品开发及创业”“新产品开发与创业”“大学生创新与创业”“创新与知识产权”等。举办“韶风•名家论坛”110余场次,邀请校内外名师名家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讲座,深受学生欢迎。二是依托湖南省“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大学生定点培训机构,共举办SIYB创业培训班12期,培训学员360余人,举办就业创业大讲堂9次,4 500余名学生受益。
(二)加速创新训练中心建设
以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为平台,结合学科竞赛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创新训练活动,提供创新创业及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的良好途径。2015—2016学年,湘潭大学投入90万对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进行重点建设,遴选、资助建设第二批10个校级创新训练中心,对第一批9个校级创新训练中心进行年度检查并继续资助。现代工程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电子信息多维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验收。电子信息多维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被认定为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
(三)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一是鼓励学生申报各类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015—2016学年,湘潭大学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28项,校级立项129项;对已立项项目进行中期检查,98项通过结题验收。二是搭建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依托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及其他校企、校地合作渠道,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及指导。聘请多名校内外专家、企业家等作为创业指导顾问,开展创业沙龙活动,孵化40余个学生创业团队;获首批“湖南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湘潭市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分别获得省发改委、湘潭市政府支持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各100万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4个项目在省展览馆进行专题展示。三是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论坛。湘潭大学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年会进行展示。组织开展湘潭大学第三届大学生创新论坛,共248名学生参加,提交86件作品、论文和展示材料,有 4项成果获最佳创意奖、4件作品获最佳人气奖、12项成果获优秀作品奖。2016年,时任湖南省发改委主任谢建辉来湘潭大学调研,对学校的创新创业工作给予高度肯定。2015—2016学年,湘潭大学获得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省级以上奖励431项,其中,国际级14项,国家级161项,省部级256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3个项目获得省级奖项;在“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10个项目获奖,2件作品获得“创青春”竞赛国家级奖项。
二、特色: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举措
(一)着力培养拔尖人才,探索特殊人才成长机制
创新,从课堂开始改变。2014年,湘潭大学启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实验班改革,数学类“韶峰班”面向高考招生,该班学生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囊括湖南省前2名。2015年,物理学类(韶峰班)、材料类(师昌绪班)面向高考招生,卓越法律人才协同培养实验开展校内选拔。2015年10月,化学学院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启动本科生“3+1”联合培养计划。2016年,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实行先大类培养后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突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17年起面向全国招生的商学院首个实验班——韶峰班,作为湘潭大学文科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被寄予了厚望。湘潭大学5个教改实验班均实行小班教学,单独授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着力支持竞赛活动,创新教育成果丰硕
2014年颁布《湘潭大学学科竞赛管理办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学科竞赛,鼓励学校发起和承办省级赛事,支持开展校级学科竞赛,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体验。2014—2016年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 294项,学科竞赛成绩稳步提升。其中,国际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26项;国家级特等奖14项、一等奖62项、二等奖167项、三等奖329项;省级特等奖15项、一等奖139项、二等奖208项、三等奖239项。学校充分发挥优势学科的辐射作用和特色优势,以学科平台为依托,积极举办学术竞赛活动;支持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将先进设备用于学生创新活动,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切实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与水平。
(三)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2015年10月,颁布《湘潭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由教务处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打下知识基础:各院系将“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培养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2014—2016年,在文化素质课程中增设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十多门课程;2015—2016年,从“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和“湖南大学虚拟创业学院”引入“创业基础”等7门跨校共享课供学生选修;积极建设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根据《湘潭大学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精神,充分依托学校的学科资源,争取发改委的专项支持,充分引入企业资金,着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湘潭大学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自2014年开始建设,经过2年多的建设和运营,现已建设成集孵化办公、项目展示、教育培训、活动竞赛、科研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双创支撑平台。2016年以来,为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基地孵化和服务能力,在湘潭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大楼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改造升级建筑面积约6 000平方米,拟投资800万元,设立创业工位和办公场所100余个,可满足100家企业与团队同时入驻,2016年底已完成初期建设并投入使用。学校2018年还开始组建创新创业学院,以孵化基地为主体,依托校内各部处和各院系科研、资源条件,结合校内创新研发中心和实训中心,统筹管理运作。
三、问题:实施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瓶颈
学校培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但受诸多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深化教学改革、加速创新发展等方面,也面临一些需要重视并予以认真解决的问题。学校需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氛围尚需加强,出现重技轻文现象
文科类学院因受到基础环境的限制,难以带动学院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在创业激情的激发和创业团队的培养上缺乏合理的指导。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显得较为冷落。在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应积极整合优秀创业团队,树立和推荐大学生自主创业典型和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培养明星式的学生或公司。号召广大学生投身创业活动,争取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推进“一协会一委员”制度建设,在学院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在班级设立创新创业委员,建立更为完善的基层组织,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形成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引领、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条件的育人环境[2]。
(二)投入力度仍不足,人员缺乏
刚刚起步的创新创业学院,机构虽然是虚拟的,但工作任务将是实实在在的。创业团队对资金要求较高,一些学院因受活动资金的限制,无法建设良好的创业基地,对学生创业活动的经费支持力度较小。创业基金是高校聚集资源支持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力量,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普及所有学生。学校应增加在学院创业基地建设上的经费投入,帮助一些较小的学院建立健全创业激励体系。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建设力度,着力组建学生自主创新创业中心,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学生参与基地的建设,建立健全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
(三)创新培训效果不佳,实践指导不够
科教创新协同机制不畅,创业项目的转化落地率较低,科学研究对创新教学的贡献度偏低,学科建设的成果难以辐射到人才培养过程。一些学院在创业方面缺乏有经验老师的指导,同时缺少一些必要的培训设备、培训场地和培训材料,无法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创业上的教育和指导。应建立健全创新培训的良性机制,为广大学生答疑解惑,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外,很多文科学院虽然在创业方面有着一定的新想法和新思路,但受到专业知识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影响了优秀创新创业团队的培养。学校应进一步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讲座,对文科院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它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将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性扶助与支持。
(四)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未统一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相对复杂、长期的教育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立足高校自身,更要从大创业教育观出发。目前,各高校都在探索和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各有优势,各有特色,尚未在行业内或区域内形成资源互补和良性互动,无法形成发展的合力[3]。总体来看,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大概可分三种类型:以黑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为代表的独立式运行机制(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专职人员负责);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嵌入式运行机制(依托工商管理学院/商学院,多由兼职老师负责开展);以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联动式运行机制(由学校领导牵头,协调教务、学工团委、就业等机构成立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此可见,由于国家未进行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各高校对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认知程度和执行力度是不尽相同的。
四、路径探索: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展望
为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把握高等教育转型这一发展契机,调动各方力量形成综合配套机制和合力,真抓实干,落实到位,湘潭大学尚需着力推动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开展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观念上,需要站在国家的战略高度来思考。高校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改革的若干工作意见,领会精神,因地制宜,研究策略。引导各学科专业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要求贯彻到专业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并使之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后劲。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积极开展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4]。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法,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学习评价体系改革,优化学生学习评价机制,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由注重学习成绩向注重学习成效转变。
二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继续推进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5]。创新创业教育关键在创业课程的设计,其应具有内在逻辑与实践性。将原面向全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造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创业教育与指导。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整合已开设的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模块。继续利用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平台、全国地方高校课程共享平台,引入名校的优秀创新创业类课程供学生修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意识教育。建设课程中心平台,依托校内课程中心建设若干门创新创业类网络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化,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三是改革大学生实践教育模式,构建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共同体。理论知识的传授是前提,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和实习基地建设,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人才联合培养基地[6]。加强创业园建设,完善众创空间等大学生科技转化综合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与社会的有效衔接,构建新型孵化模式,落实优惠政策。实现学校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衔接互动,形成全方位的实践育人格局,对接需求,拓展大学生的实践服务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
四是加强和促进创新创业第二课堂教育的发展,补充和延伸教学体系和实验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已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的建设力度,支持和指导学生成立一批创新创业学生社团,建设校园创新创业文化,为每个社团配备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在继续办好已有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竞赛的基础上培育、开发新的竞赛,定期举办校级创新创业计划大赛。利用“韶风名家论坛”“就业创业大讲堂”“大学生创新论坛”等系列活动,邀请各领域的专家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知识方面的讲座和培训。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广泛开展各种创业实践活动,通过第二课堂多样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全校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1] 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20-28.
[2] 袁金祥.高校“校园内嵌式创业”:增强创业教育“情境性”的新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23):47-52.
[3] 张社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论:内涵、机制与路径[J].社科纵横,2017,32(4):160-163.
[4] 杜辉,朱晓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数据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 2017(5):91-94.
[5] 曹瑞明,冉清文.关于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 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35(1):104-108.
[6] 曾世宏,徐应超,高亚林.科技服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政策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2):103- 105.
G645
A
1674-893X(2018)03−0010−04
2018-03-01;
2018-04-08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智慧学习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专项课题“智慧教学环境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路径及提升对策研究”( XJK17QGD015)
赵忠君(1982—),男,满族,辽宁辽阳人,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资源管理;张伟伟(1983—),女,河南偃师人,博士,湘潭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技术管理与旅游信息化,联系邮箱:2419402113@qq.com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