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巷道支护设计及钻孔卸压技术实践

2018-03-28赵冬生

山西冶金 2018年6期
关键词:矿压方案设计底板

赵冬生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高阳煤矿, 山西 孝义 032300)

厚煤层开采在我国井工煤矿开采中占据较大比重,目前厚煤层的产量、储量在全国煤炭的产、储量中所占的百分比高达40%以上[1-3],而厚煤层开采,其工作面回采巷道多布置在煤层中并沿煤层底板掘进,这种掘进方式具有综合机械化掘进、掘进速度快、掘进成本低等优势,却也存在巷道断面大、巷道留顶煤、顶帮煤体裂隙发育、围岩控制困难等问题。本文针对2207综放工作面轨道顺槽煤与泥岩复合顶板条件下的支护工作展开研究,分析其围岩破坏机理及支护原则,并依据具体地质生产条件设计针对性支护方案及钻孔卸压方案,从而实现采掘过程中对巷道围岩的有效控制。

1 工程概况

2207工作面开采水平标高+470 m,主采3号煤层,煤层底板标高范围+462~+516 m,煤层倾角0°~7°,煤层平均厚度5.75 m,煤层赋存结构较复杂,回采范围内含多条正断层及陷落柱,对回采影响较大。采用综采放顶煤回采工艺,一次采全高,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机采高度3 m,放煤厚度2.75 m,割煤及放煤步距均为0.75 m。工作面顶板条件:直接顶为厚度1.5 m的砂质泥岩,裂隙发育较松软,老顶为5.3 m厚的细粒砂岩,水平层理,赋存较稳定,直接底为0.7 m的砂质泥岩,基本底为2.6 m的细粒砂岩。2207工作面轨道顺槽沿煤层底板掘进,巷道断面为矩形断面,规格为4 800 mm×3 500 mm(净宽度×净高度),计划采用锚杆索联合支护方式。

2 围岩破坏机理及支护原则

根据经典矿压理论及相关研究文献[4,5],结合本工作面及巷道的具体地质生产条件,以及现场调研及矿压观测发现的围岩变形情况及特点,对2207轨道顺槽的围岩破坏机理进行分析。巷道开挖后,巷道围岩因临空面的产生,由三向应力状态变为双向或单向应力状态。对于巷道顶板,首先从顶板岩性条件分析,直接与巷道空间接触的是大约2.25 m厚的顶煤,其上为1.5 m的砂质泥岩直接顶,均为裂隙发育、易离层破碎的软弱围岩,对外部支护的依赖性高,不易支护;其次巷道两帮破坏及底板鼓起,使整个巷道围岩的整体性劣化,两帮及底板的破坏恶性循环,导致对顶板的支撑能力减弱,顶板岩层的塑性破坏区向深部发展,围岩的自稳能力减弱,需要在外部支护的帮助下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承载结构,对围岩的支护及强度提出更高要求。

在巷道支护方案设计时,必须考虑以下原则:

1)“支护—围岩”系统化原则。巷道支护不能脱离围岩条件而单独起作用是行业内的共识,在支护方案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支护—围岩”的系统化,支护结构要充分适应围岩、加固围岩,帮助围岩形成自己的承载结构,提高围岩的自稳能力及承载能力,削弱矿山压力对外部支护的依赖。

2)围岩内外协同支护原则。打设在围岩内部的锚杆、锚索等支护方式属于内部支护,支设在巷道空间内的单体液压支柱、木垛等属于外部支护。应重视围岩的内、外协同支护,而不能仅依靠一种方式,如对于已经使用锚杆索支护的顶板,巷道中部发生的弯沉变形,如果配合单体液压支柱进行巷道中部支护,则能起到很好的支护效果。

3)超前支护及加固原则。巷道掘进及初期支护完成后,围岩变形会有一个迅速发展并逐渐稳定发展的过程,受本工作面回采超前支承压力的二次扰动,围岩会再次发生剧烈变形。因此必须在二次扰动前对巷道进行超前支护及加固,防止围岩变形的大量积累或失控,保证巷道的足够断面空间。

4)支护方案及围岩管理的互馈调整。根据现场矿压观测结构及围岩变形控制情况,及时分析支护方案及顶板管理措施的合理性,并进行互馈调整,使支护方案及顶板管理措施更好的适应现场地质生产条件,并为后续相似条件的巷道提供借鉴。

3 支护方案及钻孔卸压方案设计

3.1 巷道支护方案设计

该巷道设计沿用本采区其他工作面顺槽的支护方式,即锚杆索—金属网联合支护方式。其中顶板锚杆选用L=2 400 mm,Φ22 mm高强螺纹钢锚杆,顶部每排6根,间排距860 mm×1 000 mm,帮部锚杆选用L=2 400 mm,Φ22 mm高强螺纹钢锚杆,每排3根,间排距1 300 mm×1 000 mm,均适用两支中速树脂锚固剂;顶板锚索选用L=4 300 mm,Φ22 mm钢绞线锚索,每组3根,采用小三花布置方式,间排距2 400 mm×2 000 mm,3支树脂锚固剂,施加预应力不低于250 kN,配合钢筋托梁及金属网支护。

3.2 钻孔卸压方案设计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2207轨道顺槽受采空区侧向支承压力、本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叠加影响,尤其是工作面与轨道顺槽三角区域、轨道顺槽超前30 m范围内,巷道顶板下沉明显,两帮剧烈收缩,矿压压力动压显现明显,围岩控制困难。在采取相应超前支护方案的前提下,设计在工作面周期来压前夕即动压影响前采取钻孔卸压措施。设计打钻位置在轨道顺槽内超前煤壁10~30 m范围内,每次打钻孔5个,孔距5 m,孔深不低于15 m,孔径110 mm。打钻孔垂直煤壁打设,孔口位置距离底板1.5 m。打设时机根据现场矿压观测、周期来压步距综合确定。

4 结语

从现场工程实践情况及后期矿压监测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本支护方案对巷道围岩控制效果良好,受回采应力扰动前(巷道位于煤壁50 m以外)巷道顶底板移近量控制在30~106 mm,两帮移近量控制在25~112 mm,围岩控制效果较好;受回采应力扰动后,综合使用支设超前液压支柱、打卸压钻孔、煤层注水软化降尘等围岩控制措施,巷道围岩变形虽明显发展,但整体控制效果稳定,满足了行人、通风、运输等各项安全生产要求。

猜你喜欢

矿压方案设计底板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矿井综采工作面矿压显现仿真系统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研究
100MW光伏车间自动化改造方案设计
一种适用于高轨空间的GNSS矢量跟踪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与应用
板上叠球
地下室底板防水卷材施工质量控制
方案设计我做主
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膏体充填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