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掇球壶”看紫砂器形体的发展

2018-03-28

山东陶瓷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亨形体紫砂壶

纪 贤

紫砂壶艺向来以造型多变,古朴雅致而闻名于世,不过这众多的造型实际上都是由最基础的紫砂壶形结构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这个壶形便是紫砂“掇只壶”。

在紫砂壶的历史上,自从宋明交替,整个社会的饮茶习惯由烹煮向冲泡演变完成以后,紫砂壶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下来,紫砂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也由此到来,那便是在明代中期,时大彬等一批精湛的紫砂名手的出现。谈到时大彬,那便不能不提到著名的“砂粗质古肌理匀”,正是其确立了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首创了方、圆壶式,将大壶改成小壶,迎合了当时文人的需求,为将来更多的文化元素引入紫砂铺平了道路。在这一阶段掇球壶仅仅还只是一个雏形,并没有形成完善的结构定式,这也是由于紫砂与文化的结合才刚刚开始,直到清代中期邵大亨的出现,说起邵大亨,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大亨掇只”壶,这件壶形可谓将形体简洁的美学发挥到了极致,其艺术境界,几无后来人能够超越。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一流的紫砂陶手艺人做不出邵大亨那么优秀的紫砂壶,而是邵大亨的“掇只”代表了一种紫砂历史上对于形体的开创性贡献,这就相当于围棋中的定式一样,历尽数百年,仍然历久弥新,我们现在做掇只壶,无论怎么做,做的越好,比例拿捏的越精准,其背后越是会有邵大亨的影子,这代表了全手工制作紫砂背后蕴含的规律,代表了经典文化和造型的传承以及延续。

掇球的起源到清代之后的完善,这当中又出现了以下几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一便是制作方法,在明代时大彬之前,紫砂壶成形并不系统,多采用手工捏制的方法,这来源于古老的制作陶瓷的方法,但用手捏制会造成一个问题,那便是无法制作出一个完全的圆融,在捏制的过程中难以完全控制,这也是为什么明代茶壶的内部总是会出现指压特有的捏纹的缘故。而明后期逐渐解决了这一问题,更多的辅助制作工具出现,这一时期的紫砂捏纹消失,出现了竹刀挂削的痕迹,由于当时紫砂炼泥手段尚不高超,紫砂的表面较为粗糙,所以这些工具的痕迹相对明显,所以掇球壶在那个时期显得更为粗犷而并非是玉石一般的圆润。

第二就是文化的介入,间接的影响了紫砂的外形,时大彬接受了陈继儒等文人建议,改大壶为小壶,表面上来看,是为了迎合当时的文人阶层,让当时的读书人更加容易接受紫砂,但在制作上未尝不是为了降低紫砂壶的成形难度,提升紫砂工艺的精细程度,这亦为之后“大亨掇只”的出现埋下了铺垫,而古时的文人崇古尚古,古以简制,掇只能够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则是技术的进步,对紫砂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紫砂矿原料的提取、制作、储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产生了一次质的飞跃,更科学的制取原料,为当下的紫砂人提供了种类更多,更为精细的紫砂泥料,这对于艺术创作无疑是一大推动,因为我们可以选择最适宜的泥料,来制作相对应的壶形,将自身的长处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展现出来。例如要展现掇球的圆与润,首先在原料的选择上就有了更明确的目的性,更不要提诸如干湿度控制,烧制等方方面面的进步了。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紫砂形体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没有离开这三个方面的影响,从中我们也可以一窥紫砂壶艺未来发展的脉络,首先从制作技法上肯定会遵循传统的泥片镶接工艺,但在细节处可能显示出更加专业和精细化的特点;其次便是在文化上,更加的契合大众,面向更多的人群,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满足当下社会文化的需求;最后则是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同样也会显示出更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特点。未来这三点,将会主导紫砂造型的进一步衍变,紫砂艺术的创作永无止境,学习紫砂不单要有艺术化的思维,更需要有重视科学的视野,只有在不断学习,思考,总结中,才能让紫砂发展的更好。

猜你喜欢

大亨形体紫砂壶
浅谈形体训练在声乐表演中的作用
大亨凭啥是大亨
A Brief Review of Translation Critiques of George Kao’s Chinese Version of TheGreatGatsby
此时无声胜有声——论紫砂壶“谦德提梁”的创作
大巧若拙,大拙至美——浅谈紫砂壶“供春”的传承与创新
论紫砂壶“洞天福地”的创作
紫砂壶的自然意趣——紫砂壶“怡情”创作漫谈
石油大亨叶简明:绝不重蹈胡雪岩覆辙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