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成因

2018-03-28慧,白

浙江体育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武术改革开放民族

罗 慧,白 真

(宁波大学 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0 前 言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对促进各族人民强身健体、磨练意志、塑造精神文明,以及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受到西方体育的强烈冲击,待辛亥革命时武术受到一些爱国志士的推崇才在全国范围得到关注,并得以开展。建国初期民族传统体育虽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们曾有过长达30年低迷的发展时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才开始走向复苏,并且拉开了理论研究的帷幕,采用民族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手段,以及融合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宗教学,甚至包活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全球化、国际化、现代化等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并借助互联网+的模式对其进行传播和推广,为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添砖加瓦,推动了理论的快速发展。

本研究对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体育类10个核心期刊和3个拓展类期刊上发表的改革开放以来(1978—2016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和逻辑梳理,在此基础上透过文献的期刊来源和数量变化进行计量学统计,并运用CitespaceⅢ对文献的作者和关键词进行分析,进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热点转换与成因进行探讨研究。旨在对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及其规律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构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体系提供有力的参考,进而引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实践的发展方向。

1 研究方法

从清华同方的《中国引文数据库》收录的体育文献作为分析评价的数据源[1]。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中,对国内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主题词进行高级并列检索。通过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多年来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咨询领域内的相关专家后,综合分析得出主题词。具体包括“民族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武术”、“太极拳”等(精确匹配),选择的年限为1978—2016年,期刊为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体育类10个核心期刊和3个拓展类期刊,并包括这些期刊更名前仍在这个时间段内所收入的有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章。共获取相关文献信息5 972篇,文献的文本信息作为CitespaceⅢ分析和计量学统计的数据基础。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概况

2.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来源分布。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是我国体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是传播与传递体育科技信息,开拓与繁荣体育科学的重要载体,起到将体育科技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作用[2]。从表1统计出的文献数量和不同期刊文献的分布比例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各期刊发表有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献都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主办的《体育文化导刊》发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学文献数量居第一位,占该学科领域核心期刊文献量的24.93%(表1),尽管2000年后各期刊发文量均有所增加,但与其他期刊相比,《体育文化导刊》的相关发文数量在2000年后出现了一个迅速增量的趋势。这不但与民族传统体育学在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有关,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体育文化导刊》更名后为实现自身的转型,将自身定义为体育文化类的学术期刊,侧重从文化的视角观察、认知和介绍各种体育现象,开始注重对我国民间传统特色体育文化的研究,并给予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成果以跃然导刊的机会。当前,除《体育文化导刊》外,《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也设置了“民族传统体育学专栏”其他期刊则是纳入在体育人文社会学或体育教育学栏目下。

表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出版来源量一览表

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及年代分布。科学文献的数量是衡量科学知识量的重要尺度之一,某一时期文献数量的增加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研究的发展速度[3]。由图2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连续增长的趋势,表明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研究实现了快速发展。

表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一览表

由图1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趋势统计发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沿波浪式上升的规律发展,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978—1997年、1998—2007年、2008—至今。1978—199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属于复兴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刚刚度过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百废待兴,国家大力倡导经济发展,文化概念热潮仍属于泛化阶段,所以文献量较少,且增长慢。1998—2007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学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相关文献数量急剧增加,此阶段文献数量出现两次快速增长。1998—2002年,体育核心期刊收入的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文献共654篇,占研究文献总量的10.95%,增长率达86.54%,开始出现加速增长的势头。这与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成立以及学科团队形成具有高度相关性。2003—2007年出现了第二个飞速增长阶段,此时的文献数量共1 515篇,占总量的25.37%,增长率高达131.7%。这得益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立后自身进一步得到完善,同时国家政府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展的政策。体育界开始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相关研究也一度成为体育研究的热点[4]。2008年以来相关文献呈继续增长态势。尤其是2008-2013年,5年间文献总量1 732篇,占总量的29.00%,增长率为14.30%。此时文献的总量居于最大,但增长率相对较低,标志学科发展进入稳定阶段。

图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趋势统计图

2.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学科领域中的专家学者是学科发展的领头羊,引领着学科的研究方向、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从而带动了整个学科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软件CitespaceⅢ来构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旨在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专家学者的分布情况,并通过文献的二次检索对专家学者的研究内容和动态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

作者共被引是指两个或者多个作者在同一篇文献中被引用之现象,它是由美国文献计量学家怀特(H D. White)等人率先提出的,作者之间共被引次数越多,表明他们之间的联系越密切,研究问题的相关度也就越高。透过作者共被引分析,可以识别某一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的学者,同时还可分析研判出相关领域中的学术共同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前沿领域[5]。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中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作者164名,排名前10位的高频共被引作者共11位(见表3),由于胡小明和温力出现了并列所以共有11位。因此,这11位作者也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

表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频次一览表

也有研究从作者发文量的角度来论证学者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活跃度,间接地揭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如表4(引自刘文娟等)该研究结果表明白晋湘、邱丕相、王岗、刘少英和王俊奇的发文量在数量上居于前位,远远高于其他学者,构成了民族传统体育领域里的核心作者群[6]。同时,对核心作者群近四年的研究进行追加和收集,并通过CNKI数据库对这些学者进行二次检索,发现近4年他们在发文数量上依旧硕果累累,课题的申请状况和研究内容仍然居于学科的前言。结合共被引频次和发文量的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复兴,学科团队的形成,以及核心学者的高产出与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为学科的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表4 CNKI民族传统体育发文量前10名的作者

注:图表引用来源:参考文献[6]

图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 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

为进一步明确核心作者分布及相互关联,(见图2)本研究是利用CitespaceⅢ绘制的一个包含164个节点、63条连线的作者共被引网络。图谱中的每一个圆环型节点代表一位高被引作者,节点的大小与其被引频次成正比,节点之间的连线反映了作者之间的共被引关系,连线的粗细反映了共被引关系的强弱[5]。从图谱中可以看到在作者共被引网络中形成了三大规模较大的明显聚类,其中聚类1由王岗、徐伟军、栗胜夫等学者组成;聚类2由邱丕相、郭玉成、杨建营、刘同为、郭志禹等学者组成;聚类3由白晋湘、田祖国、刘少英、龙佩林等学者组成。这三个聚类构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三大学术共同体。其中华东地区分别以邱丕相和王岗为核心,研究内容主要以武术为主的聚类1和2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中部地区以白晋湘为核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收集、整理与跟踪调查。同时,还有一些明显的聚类核心,例如华南地区以胡小明为核心,研究内容以体育人类学为主;以程大力为核心,研究内容从体育史的角度研究武术源流等。这些小团体的研究不但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同其他学科的结合,加快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步伐。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及变化情况

关键词、主题词等是科学文献的核心与精髓,是对具体知识域中研究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是一种基于文献内容特征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是关键词共同出现的频次关系,从而揭示某一学科领域内知识结构演变状况、研究热点以及科学研究前沿[7]。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软件CitespaceⅢ来构建改革开放以来体育核心期刊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的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知识图谱,得出关键词中共现频次10次以上的为303个,其中频次100以上的关键词有21个(见表5),被认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图4是利用CitespaceⅢ绘制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关键词共现时区分布图,研究热点的来源是通过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的直观体现,即圆圈辐射的范围越大,便是研究越多的关键词,从而成为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共现高频次的关键词也在不停地发生变化。如1978-1983年共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为“中国武术”、“武术套路”、“武术运动”、“武术比赛”、“拳种”,到1984-1988年共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为“民族体育”、“体育史”、“学校体育”、“体育教学”、“武术教学”,以及后来2008-2013年内共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为“非物资文化遗产”、“体育管理”、“体育经济”、“技击”、“新疆”等等。这些词都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间段内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热点。

表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共现频次100以上的关键词

图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

根据热点出现的频次结合热点出现的时区,总结分析图3中出现的热点,并对关键词进行二次文献检索,通过相关研究的数量和内容,归纳整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的主要内容和相关变化。按照时间排序主要有一下五个方面:

武术。武术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中最先受到复兴的项目,被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见表5可知,与武术有关的关键词占据了一半左右的数量,说明武术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比重,并始终贯穿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个研究过程。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挖掘整理我国传统武术文化遗产和民间武术,以及拳种的收集整理;恢复武术对抗形式比赛;重视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特点研究;武术入奥运会研究;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和竞技武术的国际传播。

民族传统体育史。民族传统体育史是体育史的一部分,主要研究各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复兴以来民族传统体育史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形成了较大的聚类核心。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与体育习俗起源和历史研究;传统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思想史,以及中国古代传统的体育哲学和文化特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史;学术史,包括武术史、气功史及养生史。

太极拳。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拳种中最为普及的拳种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太极拳以其健身性、防身性、高超的艺术性,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自复兴以来赢得了世人的青睐,并成为当时的研究热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太极拳起源的考究;太极拳健身养身功能的探索;竞技太极拳的发展研究;推动太极拳产业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从关键词共现时区知识图谱中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开始成为热点词是始于1997年之后,并在1998—2003年之间达到了高峰期。由于学科成立,研究者们开始对领域内许多模糊、混乱的概念进行界定,从而形成了“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核心的名词,确定了学科的地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大,研究的视角也更多元。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理论部分为民族传统体育相关概念、起源、特征、功能价值、分类等;实践部分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发展对策与措施、发展趋势、区域研究、个案研究、运动研究等。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是体育文化中的一个子集,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文化回归和文化自觉思潮的兴起,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朝着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了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并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和变迁的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多元性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热点的成因分析

改革开放给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从最初较为单一的武术研究,到文化自觉掀起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现代化与后现代化中人们对现代奥运、现代体育的重新认识,都呼唤着人们重新审视本民族的传统体育本质与当代价值的挖掘、整理与深化研究。为了更客观、更全面地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因果关系,本研究将结合上文中的五大研究热点,对关键词进行二次文献检索,根据相关研究的数量和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并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热点转换与原因。纵向主要分为三个时间段:改革开放至1996年——“一大两小”阶段;1997年至2008年——学科成立阶段;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至今——学科全面发展阶段。横向将结合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制度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来探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热点研究形成的原因。

2.3.1 改革开放至1996年——“一大两小”阶段。改革开放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时期,国家以大力发展经济为主,文化的自主发展相对较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长期的批判和打压,元气大伤,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核心的发展力量。幸运的是,在新时代到来之际,武术作为我国最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其自身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广大的群众基础,首先受到了政府的关注和群众的支持,形成了一段特殊的“唯武术独大”的研究时期,并伴随着“一大两小”的热点研究现象,“一大”即指武术,“两小”则指民族传统体育史与太极拳。

参见图3,与武术有关的热点词主要有中国武术、武术套路、武术比赛、武术运动、拳种、武术技术、武术流派等,不仅占有较大的研究比重,而且不断的科学化。纵观此阶段的国情和武术研究的特征,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此阶段,政策扶持作为武术发展的主要支撑,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相辅相成。理论上,自1979年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通知》,国家体委派出了武术调查小组,分赴山西、陕西、四川地区开展考察,对我国的武术遗产进行了初步的摸底。到1983年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整理出了“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129个拳种,后来又增加了木兰拳和少北拳,总计131个[8]。实践上,自1978年在湖南湘潭举办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性的武术比赛伊始,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练武的热潮,各种各样的武术表演、武术协会组织和民办武术学校在全国各地相继举办和建立。随后国家体委决定在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浙江体工队进行散打、短兵和太极推手的实验研究[9]。在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国内这些武术比赛广泛开展以及相关理论的挖掘整理,进一步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影响力。1990 年的北京亚运会上,武术套路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成为亚运会的常设项目,这是武术进入体坛高层次竞赛新的里程碑;1991 年,第 1 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套路和散打携手走上世界武术竞技赛场[10]。因此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理论的提升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深入。所以从政策上推动武术理论与武术实践的研究同步进行,科学地促进了我国武术研究的发展。这也正是武术研究贯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整个过程,研究的成果成螺旋式上升的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是由于1978年体育院校刚恢复招收武术本科生、研究生,领域内的研究者多为武术家和武术传人,研究的内容自然也大多集中在武术的问题上。依据前文(3.1.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中导出的数据整理出,此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力军有邱丕相、郭志禹、温力、程大利、刘同为、周伟良、赵秋菊等武术研究专家,这些专家大都出生武术世家或者为武术传人。如邱丕相,中国武术九段,师从著名武术家蔡云龙;温力,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是著名武术家温敬铭,母亲刘玉华为最早的九段高手,弟弟曾担任武术散打队总教练等。

虽然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复兴阶段武术研究作为最受关注的重点,贯穿了整个研究的过程,但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间民族传统体育史成为新的亮点出现在热点研究中,参见图3,与之相关的热点词汇有:中国武术史、武术流派、武术界、古代体育史、东巴跳等。这得益于此时社会科学的地位在我国得到了恢复,有关体育理论的研究成为了学者们争论的焦点。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课程意义上传统的“体育理论”彻底解体,主要章节都形成了独立的学科。自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渗透到体育中,形成应用型的分支,有利于促进体育新兴学科的建设,形成庞大的学科群[11]。由此,许多学者开始从史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学者也开始追溯我国的体育历史、古代体育史、体育的起源,以及相关体育项目的流派考究等等。

与此同时,随着武术研究的发展和国际化推广,太极拳倍受关注,相关研究呈指数增长,成为了“两小”热点之一。参见图3,其热点词汇包括:太极拳运动、太极拳论、太极推手、太极拳教程、虚步等。这主要是由于太极拳具有独特的健身功能、养身功能、高超的艺术性,以及“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深深地吸引着世界人民,使得很多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求学,这不但加快了它的国际传播,也促动了我们对本国传统体育的重视,掀起了太极拳研究的热潮。

2.3.2 1997年至2008年——学科成立阶段。1997年把民族传统体育学列为一个二级学科,并设立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可见国家非常的重视发展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参见图3,本阶段的主要热点研究为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同时随着2008年奥运会步伐的接近,武术入奥和武术的现代化也是此阶段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民族传统体育成为本阶段的研究热点,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发展和保护政策。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农业部联合公布的《农村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各级政府应重点关注民族民间体育的发展,不断提高民间体育的质量,发挥其优秀的健身价值[12]。而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通过多层次、多方面和多渠道来保护、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13]。2006年颁布的《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十一五”群众体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重视民族、民间体育的创新与传承,着重保护民族体育遗产,实施民族体育保护工程……[14]。因此,学科成立阶段,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扶持,依旧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支撑,对这一特殊时期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自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成立以来,学科进一步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理论支撑。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不仅限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武术这一大类,而且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从而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起到了“正名”的作用。研究者的视角扩展到整个学科,相关研究也在一个新的体系中展开。依据图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的趋势统计图,观察到此阶段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文献量出现了两次快速增长。由此观之,无论从研究文献的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的成立,都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发展起到了内在驱动的作用。

虽然此阶段最大的研究热点是有关于民族传统体育整个大类的研究,但武术作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突出代表依旧是研究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武术的现代化和武术入奥的研究上。1999年武术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新成员,武术的国际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2001年7月中国申奥成功,给武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入奥运会的机会,让武术有望在自家门口大放异彩,向全世界呈现中国的“国之瑰宝”,武术入奥运会的相关研究便成为此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所以国家在政策上对武术发展提供了相关支持,自2000年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提倡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并指出要加强对各类武术、气功等社会团体的科学管理[15]。随后连续颁布了《关于加强武术学校、习武场所管理的通知》[14]、《健身气功管理暂行办法》[16]等文件,2002年又颁布了与《武术段位制》配套实施的发展武术运动的相关文件[17]。这些文件从管理层面上丰富了我国武术的研究,使武术的发展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为武术入奥运会打下基础。

2.3.3 2008年奥运会成功举办至今——学科全面发展阶段。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体育运动越来越深入民心,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加速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当我们在赞颂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为现代奥运赞叹不已的时候,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鼎盛的外衣下也潜藏着严重的隐忧。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技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但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过度商业化、踢假球和兴奋剂等问题,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18]。奥林匹克全球化强势的背后也致使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世界各国的民族意识及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抵制单一的文化扩张,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沟通,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世界体育文化新体系,是大多数国家利益之所在,也是人类体育文化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19]。由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真正内涵也开始被思考,世界体育文化所呈现的现代化、国际化、多样化趋势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了方向性指引,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朝着学科的全面发展开进。

参见图3,此阶段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武术传播,以及体育管理、体育经济、技击、运动损伤、国际传播、体育产业、体育人类学等,突出了文化的要素,同时出现了多学科交叉研究、多视角分析研究的趋势。这主要得益于 “两条腿走路”,即外因和内因相互推动作用。

外因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的腾飞带来文化复兴思潮,十七大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任务。从我国昆曲首次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到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文化”,通过肢体的动作表达人的意识、思想、情感等,展现民族风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除此之外,在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中也着重指出,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发掘整理和传播推广工作,将优秀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以传承和保护[21]。2006年到2011年间,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计1 219项,其中收录了包括少林功夫、太极拳、蹴鞠、满族珍珠球、华佗五禽戏等优秀传统体育项目共计58项[22]。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子集,在此阶段,他的传承与保护,受到了国家这一系列政策的支持和推动。

另一方面,建设“体育强国”也成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主要力量。北京奥运会后提出的体育强国建设,就是因为意识到我国不能只是金牌大国和竞技强国,而要实现体育均衡,全面发展提高国家体育薄弱环节,发展大众体育,增加体育感召力,加强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建设,使体育硬实力与软实力共同发展[23]。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娱乐价值、竞技价值、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不仅符合现代化社会中大众休闲体育、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需求,同时也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文化传播以及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有着重要的价值。

内因,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自身不断的成熟,则是推动热点研究的内驱力。自1997年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二级学科,到现今具有本科培养、硕士培养和博士培养这一完整的培养体系,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都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本科、硕士、博士一条龙的学科设置模式,标志着学科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由图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可知,领域内不仅形成了区域化稳定的团队,同时还吸引了多学科的人才,使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此阶段的研究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仅有从人类学出发的本质认识,还囊括了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的知识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进行深入的探究,以及结合时代的背景,运用国际化、现代化、全球化等多视野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传播、保护和传承等问题,使得文献量出现了一个增长新高峰(参见图2),热点研究的内容也更多元化。《体育文化导刊》、《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这6个核心期刊都设有民族传统体育(学)专栏,其他核心期刊虽没有开设专栏,但也有发表与民族传统体育有关的文章。这些核心期刊的栏目设置,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宣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从而推动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3 结 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相关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果。其研究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围绕“武术”、“民族传统体育史”、“太极拳”、“民族传统体育”、“传统体育文化”等热点展开,研究内容经历了从“单一”到“细化”再到“多元化”的过程。由点到面,从最初对武术技术动作和套路的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源流考察、项目特征的挖掘整理,逐渐发展到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背后文化内涵的挖掘、项目的产业化开发、区域化研究、国际化传播等研究,并借助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生态学等视角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欣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发展以及相关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学在体育学下设的四个二级学科中还处于薄弱环节,再加上学科本身包含的内容极其博杂,因此,如何构建系统的学科体系,怎样更好地服务当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求,在信息化、国际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如何定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体系和实现路径等都是在后期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可以预见,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基础上,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必然在构建国家形象、凝聚民族性格、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 崔建强,刘文娟.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6):27-31.

[2] 姜富明,冉强辉.科技期刊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3] 邱俊平.信息计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45-55,15.

[4] 邱丕相.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31.

[5] 赵健.知识图谱绘制技法使用指南[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79,216.

[6] 刘文娟,孔垂辉,崔建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领域学者学术影响力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2).

[7] 刘则渊.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

[8] 刘文武.武术基本理论问题反思[J].体育科学,2015(3):22-29.

[9] 高美玲.三十年来武术的发展和入奥价值初探[J].搏击·武术科学,2009(9).

[10] 余剑,等.建国60周年我国武术的回顾与展望[J].训练与竞赛,2010(2).

[11] 杨文轩,卢元镇,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135-143.

[12]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3[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6-157.

[13]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1.

[14]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7[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7,179.

[15] 曹守和.中国体育通史(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6.

[16] 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年鉴编辑部.中国体育年鉴200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96.

[17] 祖庆芳.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14)[D].宁波:宁波大学,2016.

[18] 白晋湘,张小林,等.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9).

[19] 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与现代化中的民族传统体育[J].体育科学,2004(1).

[20] 倪依克,胡小明.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科学,2006(8):66-70.

[21]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EB/OL].中国政府网,2011-10-25.

[22] 王卓.2003-2011年我国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2):1-5.

[23] 王大中,薛慧敏,等.论我国体育国际传播的实践优化策略[J].现代传播,2013(11).

猜你喜欢

武术改革开放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