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为何事曾称“朕将自焚”
2018-03-28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农业生产与雨水关系十分密切。但是,旱灾经常困扰这个国家。由于旱涝灾害危及的是国家的经济主命脉——农业。因而,不同时期的帝王都曾祈雨过,宋太宗甚至为祈雨不惜下诏:再不下雨,朕将自焚。
宋太宗为祈雨不惜下诏:再不下雨,朕将自焚
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大旱。宋太宗赵光义几次求雨不成终于爆发,下诏臣工:再不下雨,“朕将自焚,以答天谴”;又说,再不下雨,你们也烧了自己。结果第二日,果真下了雨。
农耕社会的帝王,祈雨是必修功课。较之赵光义祈雨的气急败坏,北齐文宣帝高洋更加暴躁:天保九年(558年)大旱,高洋数次祈雨未果。高洋暴怒之下毁掉了战国水利专家西门豹的祠堂,然而祈雨还是失败了。高洋甚至想让皇太后二婚,因为俗语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当然,最终没嫁成。
相比较这两位,多数帝王的做派是温和并恭顺的。在中国文化的认知里,久旱不雨是天谴。帝王惯常避开正殿居于幽室,素服减膳,静思己过,引咎自责,祈天祷地。数据显示,成功率在90%左右。
祈雨亦称求雨。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农业生产与雨水关系十分密切。但是,旱灾经常困扰这个国家。由于旱涝灾害危及的是国家的经济主命脉——农业。因而,祈雨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河南地区一向是个多灾的地方,“河患频仍,旱灾屡至”。于是各地“丰欠不常,生计日啬”。灾荒发生后,灾民面对灾荒的打击往往是采取非常消极的应对措施,非万不得已决不背井离乡。所以灾区民众往往将龙这种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作为求雨习俗中的主角。自古以来,每遇旱灾,祈雨便成为农业生产民俗的重要内容,因区域的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祈雨方式。需要说明的是,以龙求雨习俗不仅存在于中国古代,甚至到了近现代,它还流行于一些偏远地区。
商汤祈雨画像
有龙的地方就有雨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龙王被视为掌管雨水的神,《说文解字》中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看出龙善于变化,能登天,能潜渊,被视为神灵。在《严华经》中记载“莫不勤力兴云布雨,令诸众生热恼消灭”,说明龙王有兴云布雨之神力,龙是主雨的神为众人皆知。
民间传说,“二月二,龙抬头”,表达了人们对龙王降雨的崇拜。百姓称龙为龙王爷,为龙王兴建庙宇祭祀,并用木材雕刻龙王,供奉拜祭,以求风调雨顺。
龙在中国祈雨习俗中是贯穿始末的一条象征性的代表脉络,这条脉络融合了神灵的圣洁、仪式的庄严和民众的虔诚。这条龙脉在民众的意识里,不只是能兴风布雨的神灵,更是消灾的心理依靠和生存的精神支柱。正是由于龙脉的浮现,才使中国的主要祈雨仪式——祀龙神祈雨具有如此浓烈的祈福消灾意味。因此,通过拜祭龙王祈求雨水的习俗在民间活动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女性一直被作为祈雨仪式中的重要传递者
汉朝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详细介绍了古代祭祀求雨的仪式流程:选择壬、癸两日,在离城十里处铸坛,坛前架十米的三角架,堆柴泼油。召集2000名青壮年,每人一个火把,从城里直至求雨坛分十段,每段200人。第一队人喊叫着从城内出发,和第二队会合,依次走下去,最后2000人集合,烧掉三脚架,六个时辰后必降雨。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常将女性与水联系起来。《说文解字》亦云:“巫者,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即巫是舞的根源,而女巫所要做的就是通过她们妙曼的舞姿起到娱神的效果,能够得到上天的垂怜,而祈求得到雨露。《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在黄帝和蚩尤的战争中,蚩尤请来了风神、雨神而引起了大水,于是黄帝便派遣天女下凡去阻止水患,黄帝在天女的帮助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胜利以后,当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古老祖先的时候,天女却不能再返回天上,且天女所居之处也变得干旱,天女也由天神变成女巫。后来,每当遇到旱灾,人们便认为是女巫在作怪,就进行焚烧女巫的巫术仪式,以此驱走旱鬼,换来甘霖。所以女性一直被作为祈雨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的传递者。
《左传》中记载:“夏,大旱。公欲焚巫尫。”其中的巫尫是指鸡胸驼背、脸面朝天的残疾人,人们认为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博得上天的同情而得到上天的垂怜。《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的用于祭祀求雨的牺牲品中多为女性。而《国语·楚语下》道:“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这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是聪慧美丽的女巫才能和天神沟通,来传达天神的旨意。从女神到女巫身份的跌落,应该是母系氏族社会衰落的另一个反映。而对于女巫的挑选标准由残疾之人到对美貌的要求,其实是古代的贵族阶级的观念由取悦于神到取悦于己的一种转变。
文献中关于祈雨方式的记载,充分说明了这种原始祈雨方式的野蛮性,虽然这种祈雨仪式也随着人们道德观念的变化发生着改变,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信仰。祈雨作为与古代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一种礼仪,根据学者们对《左传》中祈雨的研究可知,春秋时期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量较大,人们过度开垦土地,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损害,植被被大量破坏,这对当时的气候造成一定影响,从而导致了频繁的旱灾。因为当时社会生产力处于低下的水平,无能为力的人们只能寄希望于宏伟的祭坛、丰盛的祭品、壮观的舞乐、殷切的祈祷,以及肃穆的氛围等一系列仪式化的活动来祭祀天帝及相关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因此才会有百姓的祈雨祭祀行为和统治者的祈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