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公路+产业”架起致富桥梁
2018-03-27
8月,走进巴彦淖尔市五原县隆兴昌镇的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平坦的沥青路两侧,一行行杨柳绽绿吐翠,一块块条田宽展平整,一道道沟渠配套相连,绿油油的小麦田、牧草田、水稻田点缀其间,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渠相连、树成行的田园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五原縣创新发展思路,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为目标,围绕农村公路的整体发展,全面推动交通建设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截至2017年年底,全县共有建成的各等级农村公路2674公里,乡镇通二级以上沥青公路,建制村通畅率100%,自然村通畅率98.8%,基本形成以县级公路为脉络、以乡级公路为延伸、以村级公路为补充的连接国省干道、纵横乡镇村组的农村公路网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
路直通田间地头
这段时间,在隆兴昌镇荣誉村,几台大型机械正加班加点施工,农村公路在秋收前就能通车。这条公路全长17.2公里,总投资1500多万元,建成后,周边三个建制村16个村民小组4100多人的出行将更加便利。“路直通田间地头,咱卖玉米、葵花可方便了!今年,项目区还养了对虾,也不愁运不出去了。‘四好农村路真是咱的贴心路、致富路。”荣誉村四组村民刘凯说。
隆兴昌镇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试验示范项目区是巴彦淖尔市最具代表性的集中连片盐碱区,时下,在项目区的千亩水稻试验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随风摇曳,对虾养殖基地池塘内,对虾掀起阵阵涟漪,让这里有了江南水乡的别样风韵。土地改良以后,项目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耐盐牧草产业、生态循环养殖业、乡村旅游产业、光伏扶贫产业四大产业,昔日白碱漫漫、贫瘠荒凉的盐碱滩正在变身米粮川。
“公路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公路转”,依托完善的道路交通网,五原县全面实施了现代农牧业、光伏产业、食品加工、5万亩“改盐增草(饲)兴牧”等一系列惠民产业,畅通了经济发展“大动脉”,实现了“建成一条公路,形成一片景观、推动一方产业发展、带动一地群众致富”的目标。
修建品质路放心路
近年来,五原县以完善农村路网结构为重点,落实政府主体责任,通过“六个一点”多元筹资模式(项目支撑一点、部门帮扶一点、企业垫付一点、财政奖补一点、外出人士捐助一点、群众筹资投劳一点),在2016年和2017年,完成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投资14.8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畅通建制村23个、自然村150个,实现了通村公路全覆盖。特别是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县以来,五原县重点聚焦全县39个贫困村,新建通村公路600公里,实现了贫困村公路通畅工程全覆盖。
在建设过程中,五原县始终将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力争将每一条农村公路打造成为“品质工程”。
在每个项目的建设过程中,五原县在严格落实“七公开”制度基础上(建设规划、补助政策、招投标、施工管理、质量监管、资金使用、工程验收),采取“微信群监督”的办法(即每个项目由建管办建立一个包括群众监督员在内的“朋友圈”,第一时间反馈施工现场图片和实况视频),项目建设保持五年“程序零违纪、群众零上访、企业零投诉”,真正修建群众心中的“品质路”、“放心路”;坚持走生态之路,有序推进农村公路沿线同步配套跟进,积极打造文化之路、景观之路,建成了县道723、乡道301等一批“四好农村路”示范项目。行驶在乡村公路上,犹如穿行在绿色长廊间,放眼远眺,红蓝相间的自行车骑行道、黄色的道路标线尽收眼底,真正实现了“车在路上行,人在画中游”。
为美丽乡村增“颜值”
五原县通过改革与创新,根据“有路必养,管必到位”和“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相关要求,摸索建立了一套农村公路长效养护管理的新路子。
该县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出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明确了主体责任、工作职责,及时将乡道村道向镇村移交,构建起了“县道有段、乡道有站、村道有所”的管理体系,组建了572名镇村监管员、护路员队伍并将管护经费和人员工资全额列入县财政预算,有效解决了一般性日常养护问题。同时落实县、镇、村三级“路长制”,并将农村公路养护指标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严格考评。同时,成立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制定《五原县深入开展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多部门联合治超专项行动;出台了《农村公路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对私搭乱建、违法堆放、占道经营、涉路施工等行为进行重点整治,按照“畅安舒美”的要求,大力实施道路绿化工程,农村公路绿化率达到95%以上;依托村民小组“微治理”(微组织、微服务、微教育、微管理、微监督),全县各镇村全部建立村规民约,通过村民自我立规、相互约束,增强爱路护路意识。
经过不懈努力,2017年年底,全县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比例上升到85%。
服务城乡一体发展
近年来,五原县依托“智慧交通”系统,实现了车辆预约、包车定制、乡村货的、运营监管等服务手机操作;采取多点建站发车、区域循环运营的办法,确保建制村通客运班车率100%;通过建立保障体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监督管理体制等手段促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发展,在开通胜丰、建丰、城南、天岁德4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计划又开通东土城、复兴2条,公交覆盖半径向30公里扩展;同时加快镇村客运站点建设,近两年投资247.5万元,建设镇级客运站2个、招呼站和候车亭14个,群众的出行和运输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
修路通车,不仅满足了农民出行,也推动了物流发展。近年来五原县科学分析县域内农村物流的需求特征,充分利用电商服务网络,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36家大型电商合作,开发了“根在草原”“瑾优易购”等产业平台,培育了电商企业226户,孵化了黄金纬度、先蛋先鸡等36个网销品牌,覆盖辐射30多家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0多个专业合作社、1万多农户订单种植,依托覆盖全县的农村电商站点,建成“乡村货的”的物流网络和鲜活农畜产品冷链中心,真正让农村“菜园子”直通城镇“菜篮子”,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做足“美丽公路+”文章
近年来,五原县铆足了劲儿在“美丽公路+”上做文章,以“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扶贫攻坚”为主题,坚持融合转型,真正发挥农村公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导作用。
“美丽公路+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五原县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和特色旅游元素,挖掘古郡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便捷的交通网路,先后建成河套农博苑、抗战纪念园、巴美田园综合体等29个旅游景区景点,建成了葵花小镇、“灯笼红”特色种植小镇、“黄河至北”旅游小镇等100个“产、镇、人、文、游”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真正实现了村庄变景区、农民变股民、村居变客户、土货变礼品。
做足“美丽公路+”文章
近年来,五原县铆足了劲儿在“美丽公路+”上做文章,以“产业发展”、“全域旅游”“扶贫攻坚”为主题,坚持融合转型,真正发挥农村公路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导作用。
“美丽公路+全域旅游”,建设美丽乡村。五原县充分融合地方文化和特色旅游元素,挖掘古郡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依托便捷的交通网路,先后建成河套农博苑、抗战纪念园、巴美田园综合体等29个旅游景区景点,建成了葵花小镇、“灯笼红”特色种植小镇、“黄河至北”旅游小镇等100个“产、镇、人、文、游”融合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和特色小镇,真正实现了村庄变景区、农民变股民、村居变客户、土货变礼品。
此外,五原县还把交通道路建设与扶贫攻坚同谋划、同实施,做到产业发展到哪里,道路就延伸到哪里,带动2918户5819名贫困人口实现产业脱贫,143户170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脱贫。按照贫困村优先原则,全县39个贫困村新建通村公路600公里,实现了贫困村公路通畅工程全覆盖;同时实施精准帮扶工程,优先雇佣120名精准识别贫困户担任乡道、村道养护员和路面保洁员,有效拓宽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