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拉开未知世界的窗帘
2018-03-27夏风
夏风
在发现、实现和呈现之间,课程首要的任务是引领学习者去发现未知世界,这是实现梦想世界和呈现未来世界的前提。
在学习者和未知世界之间,有一道厚厚的窗帘。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窗帘外面是什么,这就是好奇心;每一个人都会猜想窗外世界的模样,这就是想象力;每一个人都有拉开窗帘看看窗外世界的冲动,这就是求知欲。
好奇心是“为什么”的问题,属于置问层面;想象力是“可能是”的问题,属于推测层面;而求知欲是“是什么”的问题,属于探究层面。
好奇心是发现的根源。当我们把自己置身于人类世界更初始的状态来分析,比如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我们就会更清晰地意识到,好奇心是人类对周遭世界的天然反应——人类“来到”这个46亿年历史的星球,人类与世界的关联一旦建立,就会不断强化下去。这种关联的强化既发生于客观环境之中,也存在于人类心灵之中。在这个如此陌生却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星球上,人类敏感而多疑,我们会不断问自己,这是在哪里?这里有什么?又是为什么?
想象力是发现的触角。当人类对世界的自然现象开始好奇却一时无法去解读时,就会猜测这其中的缘由。比如对于雷电这种神秘的力量,我们会试图用有限的自身感受去诠释,这也是神话诞生的根源之一。想象力先于真相抵达事物本身,这是一个非常奇特而美妙的过程,它在事物与知识之间首先构建了一座虚拟的桥梁,人类的认识会在这座桥梁上源源不断抵达现场,直到这些认识变成知识。
求知欲是发现的动力。推动认识向知识转变的是求知欲。人类不满足于对未知世界的猜想,哪怕这些猜想生动而美好。站在窗帘前,即便窗外的世界一片狼藉,你也渴望洞察事物的真相。
从递进关系上来讲,求知欲源于好奇心和想象力。没有后两者铺垫而侃侃而谈的求知欲,往往缺乏认识论的根基,仅是建立在一种现代应试思维的基础之上。智慧的教育者要善于用好奇心和想象力,来作为求知欲的催化剂。
我们现在应该形成更明确的共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并不是首先从学习开始,而是從发现开始。当然,在“发现·实现·呈现”理论体系中,学习本身也被归纳为是一种发现行为——发现前人的呈现,推动自我的实现。
为什么一个苹果会落地?可能是大地对苹果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是不是大地对万物都有引力?——正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让牛顿拉开了这道挡在人类面前的窗帘,睿智而幸运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社会进程中,也正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让我们拉开一道又一道窗帘,一步步走进真相世界。
既然人类存在了解未知世界的天性,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拉开窗帘,不断与世界建立交集的过程——让生命个体尽可能多地去浏览世界,向世界尽可能多地来展示自己。
智慧的课程设计,要善于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培养每一个孩子的想象力,激发每一个孩子的求知欲。这是课程在科学精神层面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让孩子们从容面对他们眼前的世界。当他们发现世界的真相,他们的自我意识是什么,价值判断是什么,理想追求又是什么?这是人文精神层面必须重视的问题。
教育即世界——教育引领每一个人如何对待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的自己,如何更充分地认识自己所在的这个世界,如何更充分地体现个人在世界中的价值。回到教育的原点,我们会进入一种再发现的境界: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实仍然具有巨大的哲学魅力。
今天我们的课程设计的目的之一,其实可以这样简要地诠释:注重“发现”的前置性三要素: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引导孩子们如何更好地发现,以及如何更好地面对发现——我们有必要不断地强化学科融合理念,形成人文学科和科技学科深度交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