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立宪运动的失败原因与启示
2018-03-27李吴雨
李吴雨
[摘要]晚清立究运动是近代中国试图向近代化过渡的尝试之一,但这场表面上适应了历史规律的核心运动,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清政府不久就倒台了,然而这场运动或多或少的有着影响。本文参考大量文献并深入研究这次运动,分析了失败的原因,给当代依法治国的社会现状做出一些启示。
[关键词]立宪运动 失败原因 启示
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清时期,国家动荡不安,思想保守派占据了整个核心权力,对于立宪运动保持不支持的态度,随着晚清逐步走向灭亡,政府想要通过立宪运动来改变旧有的面貌,已经错失了一个大好时机,根本不具备实现政治变革的主体资质。随着晚清社会动荡不安,西方势力不断的入侵,晚清时期的财政出现了巨大的负机,经济纷纷面临破产,民族矛盾逐渐深化,族群冲突日益严重,晚清立宪运动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之上,是很难走向成功的。通过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历史与现实启示,中国旧社会发展需要突破旧有的制度,而民主宪政治与之背道而驰,对于日益崩溃的社会政治危机根本起不来缓解的作用,反而起到了反效果。
一、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表面上的失败原因
清王朝走向灭亡是由于晚清立宪运动造成,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清朝走向灭亡的原因复杂多样,首先,一为远距离的统治,集权于满州政府,和各民族之间的不平等因素日益激化。加之时代变迁速度惊人,专制政治体制不再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加之中央集权日益严重,国库空虚,国家不得不大量的大借外债。导致财政混乱不堪,财政支出严重不符,民间税目繁多,造成民愤民怨等等一切原因,都是导致晚清走向灭亡的主体原因。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晚清立宪运动没有了稳固的根基做为基础,没有雄厚的财力做为支持,晚清立宪运动自然无法成形。
(二)导致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主体原因
首先,晚清政府已经不具备实现政治变革的主体资质。在新政的启动时期,清王朝面临着巨大的政体分帮结派的混乱局面,统治合法性失去了原有的力量。中国各个领土四分五裂,西方殖民者不断的对中国进行殖民侵略,各种不平等条约纷纷出台,中国的军事、经济、思想等等受到严重的影响,满清政府传统的统治体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可以说,清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并没有主权的实际意义了。对于巨大政治变革根本无力去承担。
(三)晚清时期政治改革时机不佳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面临着巨大的债务压力,朝廷内外政治局面混乱不堪,国内动荡不安,国际环境恶劣不堪,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晚清时期的政治改革根本寻不到一个良好的时机。一旦进行立宪运动势必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但当时的晚清根本无力承担之样的局面。虽然洋务运动对封建社会的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是依然无法改变旧有的政治体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见,洋务运动时期,中国根本不具备政治改革的社会环境,不论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方面环境来看,都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改革时机。
二、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启动
(一)民主宪政治的弊端
民主宪政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百害而无一利,民主宪政问题一直受限于各项社会矛盾,加之宪政问题特别突出,导致以后各届中央集权宪政的纷纷倒台,例如孙中山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快速灭亡,都在向世人揭示,晚清立宪运动所带来的政治压力只会导致新的集权政府倒台。民主宪政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一旦某国经济实力发展到某个阶段,势必会成为国家的敏感话题。一旦解决好这个敏感话题,那么国家将会迎来国富民强的大好局面,如果解决不佳,国家不仅要面临逐步扩大的动荡不安的局面,民族危险也随之加剧。
(二)危机变革弊端
晚清立宪运动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就是社会政治危机日益严重,经济局势混乱,盲目的进行立宪运动,势必会造成社会问题的日益严峻。不论是孙中山的立宪运动,还是国民政府的宪政改革,都在走着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老路。根本没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恶劣的情况之下,不是一个政治改革的大好时机。这一历史教训是沉痛而悲壮的,是应该引起重视并加以规避的。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民主立宪的基础条件,国际环境趋于稳定,有权威的政府体系,领导人开明务实的作风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都为我国民主宪政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狠抓四风建设,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在这一战略决策的支持下,全国各地人民团结一心,我國经济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如此良好的经济局势下,我们应该做到审时度势,争取用一个阶段的实现逐步推进,完成梁启超、孙中山等仁人志士的宏伟夙愿,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晚清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众多,不论是从政局的混乱,还是经济压力,或者是民族矛盾等等,都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想要进行宪政改革,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的环境,以及平稳的经济环境,民族矛盾逐步缓和等局势之下,才是最佳的宪政改革时机。而我国进入新中国时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不论是从政治局势还是经济环境等等,都已经初步具备实行民主宪政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