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通识选修课程管理研究
2018-03-27吕丹丹皋春潘晓璐
吕丹丹 皋春 潘晓璐
摘要:通识选修课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分析了高校通识选修课的开设现状,分析目前通识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就提高课程质量、规范课程管理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通识选修课;课程管理;建议
一、引言
通识类教育选修课程(简称“通识选修课”)是主修和辅修专业教育课程之外服务于学生的智能、情感和社会化等方面发展的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自然科学、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等。通识选修课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通识选修课源起于90年代中后期,最初是在少数几个高等院校中开设的人文素质讲座,如华中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设通识选修课的高校越来越多,不仅在综合性大学中开设,而且在理工类、农林类、医学类等学科偏向显著的高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开设通识选修课程的高校有上千所,有的高校开设通识选修课程数量多达上百门。
二、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特征
通识选修课作为现代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专业必修课和公共必修课相比,通识选修课具有自己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课程目标
通识选修课侧重于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之外的綜合素质和能力,如有效表达与公众演讲的能力、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社交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的能力、项目管理与创新创业的能力、领导才能与企业家精神等。
(二)开课形式
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一般按照课程组分为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公共艺术类、创新创业类等,每一类下包括若干课程资源。高校为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开课,通常不会采取强制性的开课形式,有老师申报开课并且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课,则可开课。若无老师申报开课或选课学生人数不足,则会停开。通识选修课的选修也是自由的、敞开式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点和培养计划选课,只在学分数和选修门类上设置要求。
(三)教学设计
理论上,教学包括教师为影响学生行为及学习而采取的全部行动。各个教师采取的行动会因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的不同而各异。通识选修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无统一要求,即使是同一课程名称的课程,不同的任课老师由于自身学科背景、研究方向等不同,课程内容也大相径庭。由于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行拟定,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但是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班级人数通常很多,是大班上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多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识选修课教学的质量依赖于任课教师的水平,教师水平越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越好。
(四)评价方式
通识选修课的考核方式通常是开卷考试或过程性考查,考查的方式是提交作品、平时作业或小论文等等,而不是严格的闭卷理论考试。
三、通识选修课现状调查
本文以南京某理工科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近三年(2015~2017年)该校所开设的通识选修课数据,从课程资源、师资情况、学生选课行为三个维度进行研究。该高校有29个学院,84个本科专业(含方向)跨工、理、管、经、文、法、医、艺8个学科门类。教职工26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00余人,具有副高级职称近600人,中级职称约为600人,初级职称为40余人。全日制本科学生2万余人。
课程学习情况调查的数据来源于该高校2015年本科生学习与发展系列追踪调查(简称2015年学情报告)。2015年学情报告的调查问卷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课题组,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通过网络渠道填写、回收问卷,累计回收有效问卷2079份。在“期望中通识选修课对能力收获方面起到的作用”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期望收获最大的是有效合作能力的培养(76.5%),其次为灵活应变能力(70.1%)、信息技术能力(69.3%)、解决问题能力(68.1%)、批判性思维能力(67.4%)、口头表达能力(62.3%)、运用创新观点解决问题能力(60.3%)、统计分析能力(59.5%)、书面表达能力(55.1%)和组织领导能力(54.4%)。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查显示,学生学习偏向运用在线学习、反思性学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信息分析、探究式学习等学习方式运用较少。具体问题反映在:一是使用数字类信息分析问题方面的相对欠缺。二是学习的探究性相对不足,课堂主动提问、积极回答提问较少,与教师互动不足,缺少对教师观点的质疑精神,较少进行课堂主题汇报。
根据对通识选修课开设现状的调查和对任课教师、选课学生的访谈情况,通识选修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水平和课程质量有待加强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是直接而关键的,对通识选修课程的影响更是如此。开好通识选修课,首先需要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优质的教学资源。由于通识选修课的授课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而非专业课程的压缩简易版,这就要求通识选修课的任课教师除了在相应领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外,还能以通俗易懂、娓娓道来的方式讲出来。然而,访谈到的老师普遍有这样的认识:认为通识选修课的专业性低,课时量少,学生人数不稳定,工作量无法保证,因此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将精力主要投入在专业教学中,对通识选修课倾力不足。一些通识选修课程的老师因出差或其他原因延误或取消课程,在黑板上写着“老师有事未能及时赶到,本次课暂停一次”。对此,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也表示理解。但是这样不仅使原本就不长的课时变得更短,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更少,还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看法,认为老师对课程不负责,甚至完全是应付的态度。产生“如果连老师都不把上课当回事,又怎么能让学生认真起来?”的想法。
由于通识选修课的开设较多依赖任课老师,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任课老师是通识选修课程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尽管各个高校对开设通识选修课的老师在职称、学历上有所要求,但是如果老师备课不足、或者科研任务比较重,那么该课程的质量必将受到影响。通识选修课的课程容量一般在100人以上,大班上课使得任课老师难以开展课堂讨论,或者探究式、启发式的教学,而多采用传统讲授法授课,教学互动较少,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二)学生选课需要选修指导
高校通识选修课的开设往往出现冷热不均情况:有的课程,比如影视类课程、艺术类课程,选课的学生人数远超过班级容量限制,学校会因选课人数爆满而不得不考虑增开教学班;有的课程因选课人数不足停开。在学生方面,有的学生因信息不对称而选不上想选的课,有的因不明晰课程间的关联性而学习困难,有的因不适合课程难度而导致中期退课或者成绩不佳等。学生在选课之前对任课老师、上课内容、考试方式等并不了解,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课程名称、学长们的经验之谈或者为了凑满学分进行决策选课。在对通识选修课的抽查听课发现,除了第一堂课教室内学生到课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外,随后的课堂上出勤率并不乐观,一直到最后一次考试课时到课率重回到第一堂课的水平。因此,采用合适的方式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基本信息,并结合学生的培养方案进行选课指导,以便于他们理性选修,显然是有必要的。
(三)课程管理有待规范
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管理既有不适也有缺位,高校的教学事务部常常遇到某些通识选修课因选课人数过少而被停开,而另一些通识选修课则要用增加教学班级容量以适应庞大的选课需求,同时有些花费精力聘请教师开课的课程,却会因选课人数寥寥而不得不取消。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资源不稳定也是一个问题,有的通识选修课因任课教师个人原因,连续几个学期都不曾开设,或者某个学期无法开设。有些高校在选课上有试听课制度,允许学生试听一周,如果不满意,可在开课两周之内办理退选课手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通识选修课的选课人数处于浮动的状态,对教师而言,选课人数与教师工作量相关,选课人数减少较多对老师的授课积极性难免有一定的影响。在通识选修课的时间安排上,因学生白天(第1~8节)一般安排的是专业基础课,通识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的第9~10节,学生和老师在白天(第1~8节)进行一天的学习和教学之后,第9~10节的精力有限,对课堂效果和教学管理难免有影响。
四、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管理建议
通识选修课对师资质量的水平、课程资源的建设、课堂教学方法、以及教务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要求,如果满足不了这些要求,通识选修课的开课质量就无法达到目标要求,进而造成学校资源的浪费。当前,在发展通识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下,高校需要持续关注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状况,加强对通识选修课课程的管理。
(一)重构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观念
重视教学,以提供优质教育为重的观念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产生深远影响。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观念重建包括学校的制度保障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支持两个方面。高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校的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对通识选修课的意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形成共同的观念和支持。例如,台湾大学的张则周教授曾对通识课程的实施提出建议“在重视及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同时,更应该影响多数仍停留于将大学定位于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教授群”。只有教师和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认识到通识选修课程的重要性和基础性,才能最终将通识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和行动。由于许多大学教师的主要兴趣在学术研究,不在教学,学校应在精神和物质上鼓励教师们像热衷学术研究一样投身教学工作,除了钻研专业知识外,也能不断充实其他领域的知识,使本身的专业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互相启迪,进而建构更宽广、更严谨的知识与思考体系,并能以教授通识选修课程为荣,精心设计新的课程,充实各领域中的通识课程,使学生受惠。
澳门大学教学和学习促进中心成立了通识教育项目办公室(General Education Programme of-fice)对学校开设的通识类课程开展一些服务和指导:从具体的课程出发向教师讲解该课程在课堂上应如何实施,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教育。目前高校通识选修课的任课教师中青年教师居多,他们富有激情和活力,不乏高学历,给高等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但他们大多是从校园走向校园,缺乏教学实践的经验,因此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可以通过开展教学咨询、提供教学资源等教学服务为青年教师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保驾护航,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通识选修课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是课程教学的基础,也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条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了课程实施的实现水平。除了鼓励本校教师开好课程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一大批高科技成果已经影响和运用到高等教育领域,有些已经成为师生不可或缺的教学工具。网络视频课程作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一种形式,以其灵活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青睐。一些知名网络教学平台,如尔雅通识课教育平台,已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其主讲教师是课程领域内的知名学者,另一方面,这些网络教学资源已经进行了精加工,保证学生通过一种雅俗共赏、浅显易懂、寓学于乐的方式,掌握课程内容。包括:聆听知名教师的课堂实录或讲座视频、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作业、向教师提问、参加论坛讨论、提交课程结业论文或作业等。
(三)规范通识选修课程管理方式
目前,高校的选课指导工作主要是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完成,但是学院对选课指导工作的规范并不完全清楚,大多只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所以,从选课指导工作的管理角度来看,学校有必要通过制定相关文件规范学院选课指导工作的开展,并定期对全校教学秘书进行选课相关方面的培训,让其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以及选课管理文件。选课指导在培养方案、选课流程、选课方法上都应有所涉及,使学生选课时对主讲教师简介、课程简介、课程大纲、课程试听、往届学生选修情况及评价等都有所了解,能够进行理性决策,可以按照教学计划结合自身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选修课程和学习进程,构建符合自身需要和特点的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其次是开设学业指导专题讲座,辅导学生如何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计划,并结合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课程,使其切实认识到:通识选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为了凑足学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认真的求学态度。最后,在课程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减少晚上开课的比例,通过合理安排时段提高通识选修课的上课效果。在教学班级规模上,对一些有实踐或实验、上机需求的课程,限制选修人数,适应老师的上课要求,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课堂体验,达到理想的选修效果。
(四)多方提供教学评价与反馈
教学评价与反馈是师生间交流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对学生学的评价,获得及时的课堂教学反馈可以使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学生对课程或教师的评价既可以用纸化问卷,也可以上网回答;在规模小的班级,一些教师倾向于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得反馈信息,包括“通过这门课程想让学生学到什么”、“教学方法和学习经验”、“用何种方式帮助学生学到我希望他们通过此课程学到的内容”。评价学生的学习既要开发有效的评价方案,也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有效的反馈。通识选修课可以通过查看教学进程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考试通过情况等过程性的评价与考核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达到更加准确的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