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羽毛球运动的成就目标及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研究
2018-03-27王磊
【摘要】随着羽毛球逐渐成为一种国民运动,对于羽毛球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但是大多研究的文献仅仅局限于羽毛球教学方面,很少有做羽毛球运动员成绩量化研究。本文以全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中运动员成绩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成就目标和运动成绩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本文试图在羽毛球目标定向和运动员成绩关系的研究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以咨后鉴。
【关键词】大学生 羽毛球运动员 成就目标 运动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205-0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第二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的运动员,本次比赛于2017年7月月27日至8月2日在武汉商学院举行,来自全国93个单位的350名男运动员、265名女运动员参赛,包括3所香港高校和1所澳门高校。
2.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本文以羽毛球运动成绩为主题搜索文献,通过搜集期刊和杂志论文、硕博论文进行鉴别和整理。主要基于以下目的:①通过了解以往有关羽毛球运动成绩的文献资料能了解现状,有助于此论文的完成。②能形成对于运动员成绩衡量的方法,有助于实地调查和研究的展开。
(2)心理测量法
心理测量法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测量主要针对于非专业运动员组,专业运动员组,下设男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和混合双打七个项目。
二、结果与分析
成就目标定向理论是指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学习的进行而提高;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则认为,能力是固定的,不会随学习而改变。本文基于此理论,展开对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的现状分析。请参见下表。
1.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的现状分析
上表为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任务目标定向为34.48,其中自我趋近目标定向达到28.36,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较低为16.28。而且男运动员整体自我趋近目标高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整体自我回避目标定向高于男运动员。
2.影响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1)性别差异分析
男运动员整体自我趋近目标高于女运动员,而女运动员整体自我回避目标定向高于男运动员。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文化的差异化所导致。在男性日常生活中,男性承担较大的社会责任,对自我有更高的目标定位。所以男性成就多侧重于任务趋向,内在自信心强。而女性通常低估自己的能力,往往表现出不自信,更多追求亲和需求。
(2)年级组别差异分析
本文将大学生所在年级组别的区别进行分析,大学一二年级为低年级组,大学三四年级为高年级组。从研究数据上看,低年级和高年级在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基本无差异,而且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均具有顽强、机智、果断、团结拼搏、奋发向上的品德与情操。但是从比赛的经验和临场发挥来看,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注重结果,也具有更多临场发挥的经验。
(3)设施条件差异分析
羽毛球场地设施的简陋,场地的地面过硬、过滑、照明条件的差异,都会引起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的差异。
3.影响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分析
从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就目标和运动成绩的关系来看,优秀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自我趋近目标定向的适宜范围是32.67~36.88,任务目标定向的适宜范围是30.28~34.35,这个范围可作为选拔优秀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任务目标定向的参考数据。
三、结论
1.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任务目标定向,女性比男性有更高自我回避目标定向。
任务目标定向理论是指以内隐能力理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自我回避目标定向与焦虑呈显著的正相关,与自我效能感呈显著的负相关
2.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中较高或较低的成就目标者的比例很高
成就目标指个体在成就情境中渴望实现的目的。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功,因而倾向于选择成功率为50%的任务,而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最易或最难的任务。
3.优秀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的任务目标定向适宜范围为30.13~32.34
个体行动的运动目标取向,目标取向都以个体的能力感知为基础,(任务)目标定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目标定 向与内部动机的关系、与能力及努力概念的联系、与学习策略的关系、与体育活动参与坚持性的关系、与运动目的的关系、目标定向的发展预测量七个方面(行为操作环境中)是以个体能夠知觉到目标取向氛围能够影响个体的成就目标, 内部兴趣的任务发展方向。
4.自我趋近目标定向是影响大学生羽毛球运动员成绩的重要因素
体育运动中成就目标定向具有三因素结构,分别为任务目标定向、自我趋近目标定向和自我回避目标定向。将以上任务目标和自我趋近目标定向的适宜取值范围,作为高校羽毛球专修生选拔的指标之一。
参考文献:
[1]孟慧,等.目标定向的因素结构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目标设置和绩效关系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1):165-168.
[2]陈旭,姚家新.成就目标定向对大学生技能学习及情绪影响的实验研究Ⅲ斌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56-58.
作者简介:王磊(1992-),男,汉族,安徽合肥,专职教师,研究生学历,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