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8-03-27王文奇付双张国荣
王文奇 付双 张国荣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微课应用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指出微课在提高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需要通过不同教学环节的改革逐步完善,必将成为高校教改工作的长期课题。
【关键词】微课 组织胚胎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104-02
组织学是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和相关功能的学科;胚胎学的研究对象则主要为个体发生及早期发育过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形态学基础课程,组织胚胎学的授课过程多采用理论讲授与实验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验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理论课中微观形态结构的理解和认知。长期以来,组胚实验课的教学模式多为教师课堂讲述与指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标本[1]。这种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自主性差,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局限性 [2]。
“微课”的使用给组织胚胎学乃至医学形态学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微课通常以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同时具备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及微学习反馈任务单等教学辅助资源[3]。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使用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够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不足。丰富组织胚胎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同时,对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后续的基础乃至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具备较高探索与应用价值[4]。
一、微课应用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1. 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我国高校,组胚实验课往往存在学生分组较多的情况。对于相同的实验标本,教师需多次反复讲解,降低了教学工作效率,也难以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微课内容短小精悍、使用方便,能够满足不同标本“片段化学习”的需要。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精力更多集中于教学进程的掌控及重点、难点的讲解,提高了教学效率。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微观形态学课程,组织胚胎学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很难形成感性认识。以往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通常只能被动接受,无法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微课的使用打破了高度依赖显微镜的实验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不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通过多样的表现形式有效调动学习兴趣,从而更好的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3. 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学生在光镜下按照由低倍镜到高倍镜的程序,观察组织切片。缺乏对学生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无法满足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而利用组织胚胎学实验微课,可以在实验室局域网安装至学生电脑中,也可以在校园网中下载使用。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学习进度;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习惯选择学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此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二、微课应用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相应措施
微课资源应用于组织学胚胎学的必要性得到了廣泛认同。但是,不同医学院校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改进方向也未能达成共识,实施过程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1.师资力量储备不足
微课资源应用于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对授课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很高甚至是严苛的。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改革的设计能力以及现代化教学载体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到微课制作与使用的效果。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首先,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实施教学改革的基本条件。可通过课程组内、相关学科以及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使教师对医学形态学形成全面的认知,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学改革是一个“变则通”的过程。改变墨守成规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组织、设计和统筹教学环节的能力,是实施微课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最后,与专业教育技术部门沟通合作,掌握不同现代化教学载体的应用环境,是提高微课制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2.教学内容选择标准不一
“微课”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形式,其核心资源是微视频。而盲目的将其应用于所有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唯微课论”,只能抹杀微课教学的优越性。
一方面,应根据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微课的适用内容,使不同专业的微课制作更具针对性,保证教学手段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前、课上及课后的各个教学环节,可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微课资源加以改进。包括组织结构展示类、激发兴趣类、问题讨论类和重点难点解析类等。
3.教学手段丰富性仍需加强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不同的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优势。(1)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不可取代传统课堂,更不是传统课堂的单纯截屏。微课“片段化学习”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需要为学生统筹规划并梳理知识要点,从而系统掌握学习内容。(2)翻转课堂的运用。广义的反转课堂,可以是师生身份在课堂的转换,也可以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课上与课后的转变。利用微课使用灵活的特点,应用于翻转课堂的新颖教学方式,能够更为有效的调动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3)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我国高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业已开展多年,在建立、完善以及使用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利用这一平台可有机整合微课教学中的不同教学资源乃至教学模式,从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以及形成性评价等各个方面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综上所述,微课教学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趋势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正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广泛试行。作为医学形态学的基础课程,组织学胚胎学的授课过程中,应用微课教学具有积极意义,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切入点。针对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教师密切沟通、积极配合,长期探索并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等.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2013,(4):37-42.
[2] 寻尚同,孔大军.基于视觉文化思考的医学微课视频设计与制作[J].济南医学院学报,2013.36(4):278-280.
[3]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65.
[4]李美香,谢远杰,等.组织学与胚胎学实验教学中融入互动式教学法的实践[J]. 基础医学教育,2011(02):155-157.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课题(项目编号:GH16215);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XJ201644)。
作者简介:王文奇(1979-),男,医学硕士,研究方向:组织胚胎学。
通讯作者:付双(1990-),女,医学硕士,研究方向:组织胚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