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8-03-27涂瑞萍
涂瑞萍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的教育观念给整个教育实施过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此次改革中,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尤为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对高中阶段进行改革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创作的能力。启发式教学法作为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合作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围绕启发式教学法在思想政治课应用中学生主体性、教师行为、教学情境设置三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展开讨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思想政治课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6-0039-02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具有内容枯燥、理解难度大等特点,这就对老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能指导启示、引导激发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和动脑思考的教学[1],它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及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行为、构筑平等的师生关系,以便应对这些挑战。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启发式教学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学生主体性是指学生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对自己的能力、品性、状态的一种评价和判定[2],培养学生积极地阅读、有效地存疑、灵活地思考、主动地探究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带着一种主人翁意识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学生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需要学生自动、自发、自觉。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和贯彻。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一节课是45分钟,为了实现知识的内化,保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吸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体来讲,学生的主体性发挥的启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步骤:
启发思考,找出问题所在。在一堂课开始之前,学生的预习以及准备工作很大程度上是需要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时候就需要发揮学生的自主性,对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加以加工和整理,带着这些问题积极参与到课堂准备工作中去,想方设法的解决自己遇到的疑难,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现代课堂时间紧、知识点多,使得学生基本没有提前预习的机会,很多情况下都是由教师直接进入主题,讲授课程内容,而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的地位。启发式教学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要抓住学生经历一番思考之后的时机,因此组织学生预习并存疑可以看做是一堂课发挥学生主体性,采用启发学生发挥主体性方法的第一步。
启发表达,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一堂课进行过程中,积极地参加小组讨论或者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合作探究,或者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找到问题的答案。如高一下册《政治生活》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框题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交流讨论政府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到课堂中来,启发学生求同存异,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至关重要。通过精心设问、情景设置等方法,让学生愿意、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分享自己的想法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进入启发学生发挥主体性的第二步。
启而有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这是学生主体性更高层次的要求,也是启发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最后一步。根据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综合得出问题的答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三维价值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即学生获取、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侧重对知识点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目标,即培养构建知识体系、学会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获得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3]。在学生动脑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启发学生以自己为例,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才算是完成整个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启发,达到启而有发的目的。
二、教师的专制行为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多考多教,少考少教,不考不教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的专制行为不仅表现在知识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从知识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来看,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这是大多数高中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唯一准则。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不同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它的理论性更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内容抽象、理解难度大,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激发学生是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高考考试知识点相对较多,老师们更多的采用“一言堂”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重点,进而缺少学生们自主探索的过程。新的合作探究模式的课堂之所以执行困难,浪费了时间学生又没找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原因之一。在有限的时间里,启发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创造更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发言。教育心理学和社会新理学的理论的研究表明,坚持正面教育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尤为重要。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候,鼓励性的话语和表扬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自尊心得到了肯定,学习的内驱力自然而然被激发出来[4]。从师生关系角度来看,新课改强调的是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老师高高在上的地位,创设和谐的情境,让学生放开戒备心,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一堂课如果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设置课堂导入,更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平和的环境能使个体的需要、情感、意愿得到重视与满足[5],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策略最能激发个体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启发的良好效果。
三、欠合理的教学情境设置
通常,教师独白式的表演,学生作为观众游离于课堂之外。由于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情景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而言,不仅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对时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在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供给侧改革”等新鲜名词的掌握,走在学生的前沿,做好准备是教师的必修功课。传统的教学情境停留在教师语言讲授,学生被动听课,不利于教师启发式教学的实施。为了让缺席的学生观众回归课堂,甚至自己担当起导演的角色,启发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可以采用讲授启发、谈话启发、讨论启发等方式。
讲授式的启发。所谓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教学方法[6]。讲授法包括讲解、讲读、讲述和讲演几种形式,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详实充分的理解,并且能够用饱满的情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教学内容呈现出来,使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从中受到启发。简明直观的板书、条理清晰的教授脉络和课件这样才能吸引学生,达到启发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效果。
谈话式的启发。通过环环紧扣的提问,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抓住矛盾之处,不断提出疑点和问题,激发学生深入探讨的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讨论式的启发。师生、生与生的讨论也是启发式教学法的方式之一。就学生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或者是普遍性的疑难问题展开不拘形式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要善于引导又要给学生充足的舞台发表自己的看法。找到学生感兴趣又与教材内容紧密相關的话题是展开讨论启发的首要步骤。
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教师专制行为的改善、合理的情景设置是启发式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要求。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个性,发挥人的主体性,需要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植根于教育实践中的启发式教育教学思想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作用,与时俱进的为它的发展注入时代的因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倡导新型的师生关系,设置有效地教学情境,相信启发式教学必定能在不久的将来能发挥更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熊梅.启发式教学原理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刘建琴.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的启发式教学[EB/OL].思想政治网.
[5]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 严延安.关注情感体验,优化政治课堂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