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
2018-03-27邱春兰
陈菁,广西玉林市玉东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玉东小学、泉塘小学校长,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级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督学,广西壮族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基础教育名校长培养工程学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首批“国培计划”和“区培计划”专家库成员,全国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
从参加工作第一天起,陈菁就在小学里从事着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教育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不断与时俱进的没有止境的过程。而这20年,也是她历经走出老名校、筹办新学校、打造新名校、创办教育集团并引领集团发展的成长历程。
用爱谱写的成长篇章 星星火炬陪伴成长
1994年师范毕业后,陈菁被分配到了玉林镇东门小学,如愿当上了一名语文老师。当时的东门小学是一间弱小学校,场地不足,校舍分散,资金匮乏,生源萎缩,严重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她做一名好老师的追求。自踏上工作岗位的那天起,她便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心中始终牢记着一个信念:用真心去关爱学生,用真爱去温暖学生,用真诚去感动学生。
在这种热情的驱使下,陈菁的课越上越好,很快成为了教学骨干,几年间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讲课比赛、演讲比赛、文艺比赛,并获得可喜的成绩。更让她欣慰的是,孩子们十分喜欢她,她也十分高兴和孩子们待在一起。工作的顺利,让陈菁憧憬着未来能在語文课堂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
然而,1998年新学期开学后,学校突然任命她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不再担任语文学教学工作,也不再当班主任。这对于热爱课堂和教学的陈菁来说,无疑犹如晴天霹雳。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时之间百味杂陈,以致散会后她还一个人留在座位上默默流泪。她舍不得那班可爱的孩子,舍不得离开那充满激情和趣味的语文课堂。同时,她陷入一片茫然之中,不知道大队辅导员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当时,学校还面临着搬迁问题,老师人心思走,家长心灰意冷。学校境况堪忧,让陈菁的心里更不是滋味。学校领导看穿了她的担忧,耐心做她的思想工作说:少先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心理、生理、教育、社会、伦理、管理等诸多领域,只要有意愿学习,乐意去做,大队辅导员的岗位更能让人感受到教育的精彩,体味到人生的价值。
陈菁听后心里豁然开朗起来,立时对即将接手的工作充满了信心。这也是她的性格:不管世俗的眼光怎样,只要在困境中奋力进取,不灰心、不悲观,不退缩,就一定能开辟出一条富有特色的少先队工作之路。
为更好地适应新岗位,陈菁迅速进入新的角色状态。她努力回忆前任大队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回忆电影电视里大队辅导员的形象,唤起自身对辅导员工作的热爱之情。同时阅读大量业务书刊,如《辅导员》《少先队活动》等,甚至边读边摘抄、边读边思考,寻找着创新的灵感。她深知自己经验欠缺,因此虚心向前辈、同行请教。她清楚地记得,自己的第一个活动方案被校长退回修改了三次。而第一次组织举行少先队入队仪式前,她更兴奋和紧张得失眠了。
在向着一名优秀的大队辅导员努力的过程中,她开始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在此过程中,像其他许多优秀辅导员一样,她一次次惊异于孩子们的潜能之大,并期待所有的孩子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发挥自己的潜能。她渴望每个孩子都能成才。
正是由于这份期待与渴望,激励着陈菁自觉地走进班级,走近队员,倾听他们的心声,搜集他们的建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在孩子们身上,她知道了考拉,学会了玩悠悠球,爱上了烧烤……每日与孩童为伍,让她时时沉浸在快乐之中。
她变得越来越喜爱这份工作。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快乐童年,她用心为他们搭建着宽阔的舞台,为了他们而尽力挥洒着青春的激情和汗水……时间终于给努力的她以丰厚回报。她策划的少先队活动使东门小学在本市众多学校中脱颖而出,少先队活动渐渐成了东门小学的特色,学校因此被评为“全国雏鹰大队”“全国先进手拉手联谊学校”“全国红旗大队”等,她本人也被评为“玉林市十佳少先队辅导员”。
星星火炬的事业不仅陪伴着她成长,而且使她学会了思考,增长了智慧和才干。
温和的“校长妈妈”
2000年11月,陈菁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调入东环小学担任教务副主任。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她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以饱满的热忱,踏实的精神去工作,赢得了师生们的喜爱。
2010年,陈菁开始担任东环小学校长,并创建了优美、优雅、优秀的“三优”德育文化,创立了东环小学的德育品牌。
2012年4月,陈菁接到筹建玉东小学的调令,她心中的办学愿景一下子被“激活”了,她想要建造一所现代化、规范化、人性化的学校。在那里,孩子们想到上学就开心,想到老师就亲切,想到课堂就轻松,想到校长就微笑。孩子们充分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老师们充分享受职业的尊严与幸福;家长们充分享受陪伴的成功与满足。
而她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玉东小学落成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上,一名一年级新生就兴奋地和她分享说:“陈菁校长,我终于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我喜欢我们的学校,我想天天都来学校上学。”陈菁不由得俯下身去微笑着说:“祝贺你成为小学生,我真替你高兴,愿你在六年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孩子伸出稚嫩的小手,给了陈菁一个深情的拥抱……
多年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工作,让陈菁深深懂得了一个教育的至理:老师的微笑和鼓励是一种胸怀,一种理念,一种艺术。因此她一直致力于营造一种和缓、不粗暴的教育文化,让教育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在这一理念的驱使下,她时常站在校门口,面带微笑迎接每一位老师、学生和家长。看到学生的书包没背好,她会微笑上前帮助学生背好书包,叮嘱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安全;当孩子们遇到心理问题有思想波动时,她会上前询问,轻声细语为他们解开心结;课余时间,她还会给缠着她的学生们讲故事,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一起玩耍。平时,她还极为重视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们慢慢养成爱惜粮食、起床叠被的生活习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让陈菁赢得了“校长妈妈”的誉称。
在做校长多年后的今天,陈菁之所以坚持“为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的教育理念,动力之源或许就是孩子们喊出的那一声声“校长妈妈”。
而了解陈菁的人都知道,她特别推崇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就是小心翼翼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这句话,所以爱教育、爱孩子,正是她教育实践的真实写照。正是这种对工作和孩子的爱,写就了她成长的篇章。
为人的发展而做教育 着眼于孩子能力的发展
长期做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经历,让陈菁校长在构想学校发展蓝图的时候,总是基于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为某种理念而“做出”理念,或为某种特色而去“创造”特色。在她看来,着眼于孩子能力发展的学校理念或特色,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否则,一阵风过后,可能什么也不会留下。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陈菁倡导“学校课程生活化,校园生活课程化”,针对学生品行、特长、学业发展程度而设计课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提高,既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发展,陈菁校长充分挖掘学校资源和教师潜力,然而,仅凭学校之力是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的。因此,建校伊始,陈菁就有了创建家校合作新模式的设想——邀请义工爸妈进课堂,给孩子们上课。
一时之间,许多义工家长发挥自身知识或技术特长,利用自身专业资源优势,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课程,让他们学到了丰富的课外知识。为了锻炼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增进亲子感情,陈菁还设计了别具特色的课堂引入环节,即在义工课开始时,由授课义工的孩子介绍自己的家长,比如“大家好,今天来上课的是我的爸爸。他是一名牙医,这节课,爸爸会给小伙伴们讲讲怎么样爱护牙齿……”,如此在课程伊始就别开生面,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由于家长来自各行各业,义工家长们上课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比如有警察爸爸的“自我防护妙招”,主妇妈妈的拿手好菜,气象爸爸的看云识天气,巧手妈妈的手工制作,爷爷的木工等等。在“认识汽车”的义工课上,义工爸妈还把汽车开进校园,让孩子们摸摸方向盘,拆拆轮胎,扭扭螺丝,压压千斤顶……在惊奇、惊叹中了解汽车的构造,学会了简单的物理知识,有的孩子甚至因此爱上了研究汽车。
有一天,陈菁在校园中看见两个孩子在操作机器人,一个在发号施令,一个听令操作。看见校长走过来,两个孩子兴奋地要演示给她看,可重新拼裝的机器人在执行命令时出现了问题,两个孩子不由得吵了起来:“是你不按要求拼装,机器人才不会动的。”“肯定是你编的程序不对!”随后他们又很快和解了,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解决办法说:“或者换另一种拼法试试?”“好,再来,我们肯定会成功的。”……
两个孩子对机器人的浓厚兴趣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感动着陈菁,也引发了她的思考:“学校组建了拉丁舞、跆拳道、围棋、国画等50多个学生社团,这的确让每个孩子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但在创新教育方面还比较薄弱,何不组建机器人工作室、建立创客教室、开展Steam教育?”这一想法马上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支持和响应。很快,学校就选派了信计组的教师赴上海参加专业培训,并组建了“启明星”机器人工作室。
2016年11月,工作室赴上海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WER2016世界锦标赛,获得了“拓展任务”分组赛的两枚金牌,“积木机器人”项目则获得一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如今,走进玉东小学一百多平方米的创客教室,可以看到孩子们正在操作科学DIY套装、中鸣机器人、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无人机、陶艺制作等设备。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将想法一一变为现实,同时在思维碰撞、成果分享、自主探究和开放互助的氛围中,实现了多维度、多方向的发展。
这些特色课程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学生潜能,同时使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更全面、更科学。通过为每个学生搭建体验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参与中获得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了“为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的育人目标。
基于专业成长的队伍建设
陈菁校长在孩子们心目中是“校长妈妈”,在老师们的眼里则是“校长姐姐”。因为她总是面带微笑,给老师们带来快乐、成长和收获,同时她经常毫不吝啬地表扬老师们,也毫不客气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就像家里的大姐一样。
走进玉东小学,可以看到一面“爱的宣言”墙,其中的教师宣言里有这样一句话:“和喜欢的同事,在喜欢的学校,做喜欢的教育事业。”对此陈菁校长解释说:“好的校长和一批好的老师就是一座好学校。”在她看来,一个好的学校一定是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的。
于是,她在学校中施行“和颜悦色”的管理文化。她营造的“想到上学就开心”的氛围,不但让孩子们对上学充满期望,也让老师们把工作当成“爱”的事业,让“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教风延伸于教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渗透于校园内外的前前后后、凝结于规矩制度的里里外外。
“这里的老师脸上总是挂着微笑,淡定从容;这里的孩子总是开心地笑着,阳光热情。”这是每一个玉东小学来访者的由衷之言。
玉东小学的老师们每天早早到校,迟迟回家,在校工作长达十多个小时,但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把学校视为自己的家,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并默默地为他们付出着一切。正因为如此,不少老师回到家中时,自己的孩子往往都已经睡着了。如果不是周末,他们每天陪伴自己孩子的时间极为有限。
在竞聘班主任的演说中,承莉老师说起自己两岁多的女儿不禁心生伤感:“虽然我每周只能陪女儿两天,但我把我的爱给了我们班的孩子,他们的健康成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而丽玲老师一开口就哽咽了,她说:“我要感谢我的搭班老师明霞,她无怨无悔地配合和支持我的工作。她是我的好搭档、好姐妹!”台下的明霞老师忍不住走上演讲台,和丽玲老师来了个深情的拥抱。这一幕感动了全体老师,他们回应以雷鸣般的掌声,不少老师还悄悄抹起了眼泪。
陈菁也被这一情景深深打动。她知道,“爱的宣言”已经在每个老师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在玉东小学,有一种工作效率叫“玉东速度”,有一种精神被老师们称为“玉东精神”。每当有老师接到上级的比赛或其他任务,陈菁都会组建团队,为参赛的老师出谋划策。在强大的团队支持下,玉东小学的老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了一项又一项的荣誉。
2016年,邱春兰老师参加广西少先队辅导员技能大赛,陈菁校长亲自担任“军师”,从少先队专业知识的培训、鼓号的训练、演讲的技巧,到说课的案例选择,可谓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这位年轻的后辈。在她的精心指导下,邱老师如愿获得了广西赛区全能特等奖,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辅导员风采大赛。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邱老师说:“玉东人身上都自带着一种力量,不管谁参赛,所有人都会发挥自己的智慧尽全力去帮忙,也正是这种团队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走上赛场的老师竭尽全力去发挥。”在采访最后,邱老师无限感慨说:“人生最幸运的事情莫过于来到了一个好集体,遇到了好领导,拥有了好同事。”
邱老师的心声,道出了玉东小学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陈菁感到无比欣慰,因为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而做教育,正在玉东小学一步步实现。
为了走得更远而同行 不同的土壤育出同样灿烂的花
2014年7月,玉东小学教育集团成立。陈菁担任教育集团总校长,同时担任玉东小学和泉塘小学的校长。
担任泉塘小学的校长对陈菁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从城市小学到农村小学,玉东小学的成功经验能复制吗?用相同的教育模式,能使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接受相同的教育吗?陈菁校长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通过家访,了解到的情况让陈菁感到心情沉重:泉塘小学大部分孩子的家庭是拆迁户,有的家庭背景复杂,父母常年不在家,根本不管孩子;孩子们由于长期得不到家庭的关爱,缺乏与家人的交流,多数性格不良。陈菁为他们感到心痛,同时更坚定了把泉塘小学办好的信念。
“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经过深度思考,陈菁确定了“发展潜能,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及“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致力于建设一所温馨自然、和谐温暖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里,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携手共进,努力找到发展的方向,共同练就生活的本领。
如今,在泉塘小学,每个孩子都有一本评比记录本,用于参加每周一次的“美学少年”“美行少年”和“美艺少年”评比。按规定,当周行为表现得到三位老师签名推荐,经学校审核无异议即通过本周评比奖項。之后,少先队大队部会将获奖同学的照片张贴在学校文化长廊,期末再根据每周评比累积情况进行综合奖项“和美少年”的评比。
结果,为了得到老师的签名,孩子们变得活泼、大胆,敢于主动去找老师,同时更加注重学习、行为和才艺表现,变得好学、有礼、多才多艺。活动的开展,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做好操、走好路、习好艺、行好礼。而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习惯又影响了家庭,让家长们对学校的文化、要求产生了明显的认同感。
有一天,陈菁在校园里看到一位家长正在抽烟,于是微笑地向他摆摆手,那位家长立即把烟头掐掉并点头致歉。陈菁很是欣慰,因为这要是发生在以前,家长是不会有这种意识的。
泉塘小学地处城市发展新区,假期里,住在社区的孩子无所事事时,常到附近的田间嬉戏。为此,陈菁策划了特别的暑假作业“假期去哪儿”,引导孩子们博览群书、参加劳动、学习才艺、游览祖国大好山河。开学后,这一活动又延伸到“放学去哪儿”,并开放“好学室”,引导孩子爱读书,爱学习。
如今的泉塘校园,放学后孩子们主动到“好学室”写作业,到图书馆看书,到操场运动,校园里每天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画面。
在这里,孩子同样享受着如同玉东小学那样丰富多彩的课程,比如义工课、开心菜园、跳蚤市场、社团选修课等等,这些课程得到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欢迎。因为这些选修课的开展,每一个泉塘的孩子都能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享受学习的兴趣和快乐,成为品艺兼优的孩子。
2016年春,泉塘小学首届艺术节即将举行时,陈菁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和布置舞台背景。结果,艺术节闭幕式当晚,霓灯闪烁,乐声震天,全校的家长都来了,有的甚至一家三口、四口都来了,这可是泉塘小学从未有过的盛会!
看着泉塘娃们在绚烂的舞台上展示着风采,陈菁倍感欣慰。有的家长甚至激动地拉着她的手说:“陈校长,没想到我们家孩子也会跳舞!我还以为她‘木手木脚呢! ”
在泉塘小学,教师的业务培训,包括拓展、论坛、月谈、研讨课、家访等等,如同玉东小学一样一项也没有落下。活动中,大家相亲相爱,都感到泉塘小学就是自己的家,因此拧成了一股绳,信心和勇气倍增。如今,团队的力量使大家充满激情,满怀欣喜共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职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倍增。孩子们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爱学校,开心的笑声多了、笑容更灿烂了……学校由2015年的200多名学生发展到如今的1200多名学生,规模扩大了,特色形成了,品牌树立了,真正实现了当初提出的“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
是帮扶成长而不是复制
2014年4月,陈菁成为了教育部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的一员,并成立了 “陈菁校长工作室”。她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机制,如组建帮扶领导小组、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帮扶活动、考核帮扶成效等;以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社会与学校之间发挥“领航校长”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致力推动全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一次以“校园文化建设中如何彰显特色”为主题的工作室活动中,工作室成员至德小学的校长提问说:“陈校长,我刚刚接任校长职务,如何才能把我所在学校建设得像玉东小学这样好呢?”
这引发了陈菁的思考: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复制和粘贴,而是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才能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帮扶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时要因地制宜,学习效仿的同时,要根据自身特色有所创新,根据校情重新构思学校的发展之路,领导学校在稳步前进中彰显别具特色的魅力,而绝不是成为别人的复制品。
在了解到至德小学有着百年历史,有较浓厚的文化底蕴,有香港慈善机构捐款筹建的新校区,并培养了不少優秀人才等基本情况后,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历经百年的历史文化、筹建方的慈善精神都是学校发展的根本,是有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如何传承百年文化、慈善精神的方向去思考、去实施。
在经历了大半年的思考和实践后,至德小学从模仿到创新,致力打造“德文化”。他们以“小而精”的理念,设置了稚园、德园、儒园,每园一个主题,让学生从园内习得知识、习得做人道理。另外,还发动校友、家长为班级添置了书柜,捐赠图书,利用走廊、校园的角落做开放阅览室,让教室、走廊有书可读,把书读好,真正做成了书香校园,让学校成为真正读书的地方……
后来,至德小学校长感动地说:“加入您的工作室后我们学到了很多。虽然我们需改进的地方还有不少,但我们勇敢地走出了这一步,不做流水线上的复制品,打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校园文化。”至德小学的改变,让陈菁心里同样感到满足与幸福。
工作室的泉东小学是一所农村薄弱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由于学校教学质量严重不达标,家长对学校评价并不高。针对他们的现状,陈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做好学校的“顶层设计”,让学校文化鲜活起来,扎根在老师和学生们心中……
渐渐地,泉东小学的教学常规逐渐走上正轨,各方面成绩稳步提升。然而,如何带领这样一所小规模农村薄弱学校走向优而特,又成为了他们新的困惑。于是,陈菁和他们一起研究提炼了“泉文化滋养教育”的学校发展内涵。基于学校核心育人理念,学校借“泉”的精神来育人,并层层深入融合在学校的理念、制度、校风、教风、学风及管理的过程之中。
如今,泉东小学校园已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置身其清澈博雅的校园,放眼望去,但见每个角落都有孩子们活泼的身影。他们或清扫树叶,或浇花淋草;或画画,或看书,或三五成群讨论问题……
陈菁常说:“若想走得快,可以一个人走;要想走得远,还是得大家一起走。”因为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习着、探究着、摸索着,总会找到一个最合适的方法。但帮扶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充分发挥名校长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建设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的发展和前行。
作为集团校的校长,陈菁行走在城乡之间,同时一步步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和家长的心灵。为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对于她来说已不是一个教育理想,而是在实践与探索中,逐渐变成了立体、生动的现实教育图景。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