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

2018-03-27王瑛

中小学德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王瑛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显示,德育课程交叉重复导致学校德育处于“原生状态”,碎片化的德育生活亟待整合。立足儿童实际需求,整体规划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从中提炼德育生活主题;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渠道,借助课前学习、课堂实践学习和课后延伸学习,整合家庭和学校、社区德育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实现知行统一。以国家德育课程为核心,实现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整合重建;德育新生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3-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立德树人”上升到了教育根本任务的战略高度,尤其是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公民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成为新时代的教育诉求。对中小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敬畏法律的社会公民,已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命题。[1]在此背景下,如何以国家德育课程为核心,整合德育资源,引领学生构建更好的德育生活,需要我们展开新的探索。

一、现状观察:碎片化的德育生活亟待整合

新的探索旅程必须立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笔者对所在区域29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及相关德育课程(班队课、生命与健康课等)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德育课程编排交叉重复,缺乏统筹规划

毋庸置疑,现今社会非常关注少年儿童的成长。为促进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地方各教育部门精心编写了各种德育教材,旨在丰富学生的道德体验,提升其道德修养。各学校也开展了许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德育活动,在课程设置上更是匠心独运、考虑周全,充分考虑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但是,总体上存在“零散、低效、重复、交叉”等严重问题。通过比较《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与地方德育课程《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综合读本》目录,便可见一斑(见表1):

相似或相同的内容在不同教材、不同时段重复出现,而不同课程教材实施者一般不是同一位教师,老师们“各自为政”,就像一盘菜在反复炒。这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对师生生命的不尊重。

2.德育生活处于“原生状态”,缺乏系统建构

学校德育缺乏统筹规划,必然导致德育生活的碎片化。在此次调研中,笔者发现多数学校的班级生活因为缺乏统筹规划和创意设计,呈现出某种“原生态”——师生或者只是日复一日简单重复“昨天的生活”,或者只是突发事件后的“波澜不惊”。班主任忙于事务性工作,为应付各种检查或为达到某项评价标准而工作,常常“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很难站在学生发展的立场去思考问题,更难以将学生的成长需要放在首位。

此外,长期以来,多数品德教师均是“兼职”。以常州市新北区为例,专职道德与法治教师寥寥无几,且多为学校管理人员,或是一些身体不好“需要照顾”的老师。道德与法治课经常随意挪作他用,教师或照本宣读草草了事,或变成看图说话课、作文辅导课等。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常常处在“副科”地位,缺乏专业性和研究性。

这样的德育生活是散点的、零乱的、不成体系的,很难成为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道德与法治课堂播下的道德种子,需要在广阔而肥沃的生活土壤中发芽、生长。以国家德育课程(道德与法治)为核心主线,实现各种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才能重建德育生活,真正引领师生过有道德的生活。

二、整合融通,重建美好德育生活

1. 提炼主题,整体规划教育内容

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2]学校德育生活必须立足学生的生活需求,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例如,许多孩子都喜欢上班队课,因为班队课的主题一般源自他们的实际生活,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因如此,统编《道德与生活》倡导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领悟的道德学习方式。这种生活与活动应当涵盖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我们立足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其与班队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健康安全教育等实现整合,从中提炼德育生活主题,以此整体规划德育课程(见表2)。

這一课程设计统整地方和校本德育教材内容,根据一年级刚入学学生的年段特点、成长需要,聚焦不同主题进行有深度的拓展教育,可谓一举数得:一是班主任有了活动抓手,活动成效显著;二是道德与法治课获得了孕育种子的实践沃土;三是删去雷同内容,不再“炒冷菜”,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主题式聚焦教育让学生能够深入生活,充分实践、体验、感悟,不断获得生命价值的提升。

2.“分段”整合,深度融通课堂与生活

(1)课前“联手”观察,捕捉学生的“生活问题”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道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的起点,其生活中呈现的问题才是教学重点。例如,教学“课间十分钟”一课前,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就孩子们真实的课间状态展开观察,并综合德育处、班主任和一年级组教师的意见,提炼了三个问题: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选择的课间游戏存在哪些问题?能否做到劳逸结合?基于学生的生活问题设计教学,才能真正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引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获得真正的、深层的发展。

家庭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家长是我们建构德育生活不可或缺的同盟军。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积极链接家庭生活,将家庭变为学生实现知行统一的生活课堂。例如,在教学“玩得真开心”一课前,我们邀请家长用视频或照片记录孩子们的家庭娱乐活动。教师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并呈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指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玩,因地制宜地玩,有创造性地玩。之后,孩子们自主设计挑选有益游戏,并介绍给家长,亲子一起做游戏。既能指导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又能引领文明健康、安全愉快、智慧创造的家庭生活新风尚。

(2)课中“组队”实践,引领学生体验真实生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强调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引领学生的日常行为,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课堂需要走进生活,引领学生向生活学习,在活动中体验。为此,我们尝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活动内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认知、激情,并通过活动反馈行为的落实情况。

例如,在教学“我们的校园”一课时,级组教师一起领着孩子们走出教室,组队“探秘”校园,在交流探秘所得后,再带着学生到主要学习、活动场所参观。这样的实地活动增进了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孩子们学得高兴,更学有所得,为积极愉快地适应制度化学校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社会是更为广阔的大课堂。道德与法治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和收获。以“上学路上”一课为例,教材呈现了上学路上需要注意的地方,相关安全事项和基本的交通信号灯图片。但在现实中,不同学校所在地方的路况和交通设施各有不同,教学不是让孩子认识“教材里的各种路况”,而是要认识和懂得如何安全上学。有教育家曾说,最好的领悟就是亲身经历。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引领他们带着“走到这里我该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我該怎么办?”等问题走出校门,选择一个目的地,在具体的走路实践中,学习和领会“上学路上,我们应该这样走”。

(3)课后整合延伸,引领学生的道德实践

知行统一一直是品德教学的难点。品德课程标准倡导拓展课堂时空,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认知。但是,这些生活实践往往缺乏教师的现场指导和及时反馈,效果差强人意。而实现整合融通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能有效整合班队课、德育活动、校外实践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

例如,“拉拉手,交朋友”一课课堂教学重在达成以下目标:①能积极主动地介绍自己的好朋友。②通过活动认识新朋友,学会介绍自己的名字、爱好等,掌握交往的技巧。③通过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伴交流、诵读小诗活动,获得愉快的交往体验。但是,课后我们发现,学生在与朋友交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一年级小朋友喜欢向老师告状的现象也正说明了这一点。为此,我们通过班队课侧重引导学生如何和朋友交往。班队课活动以学生喜爱的喜羊羊卡通故事为蓝本,设计了“介绍我的好朋友”“抱抱我的好朋友”“让让我的好朋友”“团结我的好朋友”四个环节。从中创设四个“交朋友”的情境,让孩子们学会解决“交朋友”过程中的问题。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呈现方式上尊重儿童创造性强的特点,以图片为主,并有多处留白,赋予儿童足够的发挥空间,具有极大的开放性。这启示我们必须以开放的资源意识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程,特别要注重链接儿童的社会生活,用最鲜活的资源丰富课程内容,采用最灵动、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生动的道德体验与感悟,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

康德曾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儿童立场就是要以人为本,要以最大的耐心和真诚尊重人、培养人。我们唯有坚定儿童立场,才能勾连起校内校外生活,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引领下,实现德育资源的整合融通。由此,不断丰富儿童的道德感知和体验,重建德育新生活,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德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义茹,黄甫全.论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备课[J].中小学德育,2017(10):39-40.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用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8.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中心小学江苏常州 213135)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