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怒吼吧,黄河

2018-03-27火华

神剑 2018年1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黄河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这雄壮有力的歌声鼓舞着中华儿女去抗争、去呐喊、去奋斗。它化作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了我们的传统。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为祖国去献身。这就是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所告诉我们的。

冼星海这位大师英年早逝,1945年就离开了我们。我们这一代人无法目睹他的风采,更无法聆听他的教诲。然而有幸的是我见到过光未然先生。得到过这位大师的指点。与之成为忘年交。现在想起来这是一种荣幸,也是一段机缘。记得有一年在《诗刊》社我见到了这位大词作家。他长得有些消瘦,慈眉善目,待人非常和气。他走到我身边与我握手,问我叫什么,在哪里工作。讓我非常吃惊,这就是唱响中国震惊世界的《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当时我真想和他多聊一会,听听他对歌词创作的意见。因为当时我正是由写诗转为写歌词的转型时期,得到名家的指点是非常可贵的。后来我从侧面得知光未然同志刚刚被解放出来。他很谨慎不便讲些什么。这些我都能理解,在那个特殊的日子,如果哪一句讲不好又会再次被关进“牛棚”再受批判。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走进了光未然同志的家里,他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客厅里只有我们两个人,他见我是个很诚实的人就与我说了有关歌词写作方面的事情。谈得很多,说得很远。谈的时间较长。为了不影响老人家的休息我只得起身告辞。在我要离开的时候,他随手拿了一本他写的文集《风雨文谈》送给了我。我请他给签名。他问我是签“张光年”还是签“光未然”呢?我说我是写诗的,还是签“光未然”为好。他在书上的扉页上留下了清秀的字迹。

这里所说的两个名字都是他本人。1913年他出生于湖北光化县老河囗镇。他姓张,叫张光年,笔名光未然。在长期读他的文章诗词当中,我发现他写评论文章时用真名张光年,用来发表诗歌歌词时用光未然。在理论逻辑思维和诗歌的形象思维中他二者都是高水平。不了解情况的人常常以为中国有个大评论家张光年,中国还有个大诗人光未然。这二者在他身上巧妙地统一起来。这是非常难得的。他的父亲是老河口钱庄的职员,他小时候跟钱庄的少东家学会写古体诗。光未然生活的时代是大革命时代,他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大革命。1937年他在武汉发表了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词《五月的鲜花》,这首词经闫述诗谱曲后广为流传,为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的积极的作用。更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曲还对他与冼星海后来的合作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光未然1937年入党。第二年组织派他到上海组织战地文艺工作团。有一次他去找一个进步组织“工宣团”,与他们联合排练节目。当他走进去时,里面正在唱着他写的《五月的鲜花》。有位先生正在那里认真地指挥排练。光未然看着很受感动。一曲唱罢,工作团的一个同志把这位指挥和光未然拉到了一起,告诉他:这就是你指挥排练这首歌的词作者光未然同志。又跟光未然说,这位指挥排练你作品的是冼星海同志。此时此刻这两个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多少年之后应该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这两个人的握手改写了中国音乐的发展史。他们支擎起中国音乐的一片蓝天。一个伟大的音乐工程正从这时开启的。这两个人彼此敬佩对方的才能多次进行沟通与合作。当时他们共同创作了《高尔基纪念歌》《赞美新中国》《拓荒歌》等等。

1938年光未然带领演剧三队到战区演出,便和冼星海分开了。他活动在山西陕北一带,有机会领略到黄河的气势。有一次他从山顶看到壶口瀑布,一泻千里声势浩大,就在心里产生了“我站在高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的诗句。《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便从这里开始构思了。在此之后的日子里“黄河”在他的心中一直奔流。写黄河、唱黄河的打算在光未然的心中涌动着。也就在这个时候出了点问题。光未然在一次骑马的过程中从马上摔了下来,造成了骨折。当时报告了上级领导陈云李富春同志,得到答复是当地条件差,要送到延安附近的和平医院进行治疗。得知光未然住院的消息,已经在延安鲁艺音乐系任教的冼星海便到和平医院来看望他。原来冼星海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周密安排下已经先于他到达了延安。两人在医院里相遇,畅谈离别,畅谈友情,又谈到创作方面的事情。这时两个人都特别激动。

冼星海走后,光未然在医院忍着病痛开始了写作。他一路上宣传抗日了解到日本鬼子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也目睹了人民抗战热情和生动感人的英雄故事。再把它与奔腾咆哮的黄河连在一起,写出了《黄河大合唱》。歌词共分八段,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 黄河。惊心动魄的400多行歌词他只用了五天时间就写完了。大气磅礴,壮怀激烈,整个组曲,浑然天成。还把各种演唱形式包括在其中。歌词创作已经为《黄河大合唱》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光未然带着他的演剧三队到延安城里为中央领导和机关干部演出节目。他又一次与冼星海见面了。这次他是带着歌词来的。俩人一见面分外高兴。冼星海迫不及待地要看歌词。光未然清了清嗓子把歌词朗诵给他听,400多行的作品诗人从头到尾朗诵了一遍。朗诵一结束人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冼星海走过来一把把稿子抓在手里:“我有把握把它写好!” 此后的日子冼星海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他万分激动,几乎拒绝了一切干扰,仅仅用了六天时间便完成了这部大作。

经过一段时间的排练。1939年的4月13日在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首次演出《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亲自指挥,光未然担任朗诵。演出空前热烈。上千个的座位挤满了人。不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毛主席看了非常高兴,周恩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从此之后《黄河大合唱》不胫而走,它成了广大人民的呼声,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是时代的最强音。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广为传播。它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一颗熣灿的明珠。

1987年6月4日我参加完中华诗词协会成立大会之后再次拜访了光未然同志,当我走进他的家门时,他很吃惊:火华,你怎么这个时候来看我?你不怕影响你个人前途吗? 你是解放军啊,我现在已经不是作协的领导了。我说:我不是来看领导的,我是来看《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任何时候,它都是不朽的。你创造了不朽的作品,同时也造就了不朽的作家。政治上可以变来变去,而艺术是永恒的。它属于全人类。我相信我的话是可以穿透历史墙壁的。 老人热情地招呼我坐下,简单地谈了一些情况之后又转入了轻松话题。又说起了《黄河大合唱》的事情。有个电影拍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电影的名字叫《怒吼吧,黄河》我问他影片里有个扮演光未然的年轻人,像不像你本人?他说:“还像。我们那时还是青年,很容易激动起来。” 说着我们便哈哈地笑起来。那天我们谈话的内容很多,谈话时间比较长。告别之前我想让他给我写一幅字留作纪念。他问写什么,我说写“怒吼吧,黄河”。他很高兴提笔就写,在正文后面写上“火华同志留念” 。并且工工整整地盖上鲜红的印章。末尾写明“一九八七年六月四日” 也正是因为保留这幅字我才记住了访问的具体时间。这幅字成了我永久的纪念。

2002年89岁高龄的诗人光未然病逝,遵照他的遗愿后人将诗人的骨灰从黄河的上游洒入黄河,诗人与黄河同在,永远奔腾不息,放声高歌。先生您没有死,您与黄河一样永远奔流在我们心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公木

1997年10月11日我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封上写着寄信人是“吉林大学文学院公木” 。这让我感到信的重要。当时文化厅机关党委的秘书侯俊正在我办公室里谈事情。我说这就是解放军进行曲的作者寄来的信。侯俊也感到好奇。随着信件的打开,看到一封简短的复信和一张用毛笔写的歌词《八路军进行曲》全文,结尾处写着“公木一九三九年延安” 。另外加蓋一个红红的公木的私人印章。看到这里侯俊秘书感到非常吃惊,他说:“这件东西太珍贵了。我们经常在一起工作有说有笑,感到你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当看到你的这些信件时,感到你是在和历史对话。”

公木先生是我特别崇敬的人。他是著名的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诗。至于他写的歌词《解放军进行曲》《英雄赞歌》那更是千万人传唱,久唱不衰。在我写诗和写歌词时在心里是以他为榜样的。因此就对他格外关注。前些天我给老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得到他亲笔写的作品。没想到87岁高龄的老人如此认真地给我回信,满足我的愿望。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他老人家才好。

随着对先生感情的加重,我对他的了解也越来越多。公木是1910年出生,比我父亲还要大几岁。是河北束鹿人。在滹沱河边长大。原名叫张松如,把“松”拆开便成了公木。这是他笔名的来由。他早年曾在北平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后来到了延安。与诗人萧三等人成为好友。有一天,公木的窑洞里来了一个朝鲜族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郑律成。是一位音乐工作者。此人后来成了鼎鼎大名的音乐家。一个给两个国家写军歌的人是很少见的,而他就是。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和《朝鲜人民军进行曲》。公木、郑律成这两个人一见面就特别投缘。一个作曲、一个写词,正是一对好搭档。一个唱响全军唱响全国的歌曲,就是从这个窑洞里飞出来的。当时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非常有名,在军队里唱得很响。郑律成就和公木商量也写个大合唱。唱什么呢?二人商量就写《八路军大合唱》。根据郑律成的提议公木写了八首歌词:《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与新四军》《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子夜岗兵颂》。在艰苦条件下窑洞里没有钢琴,连手风琴也没有。郑律成就摇头晃脑、打着手势用嘴哼哼调子。经过几番周折,最后终于把曲子谱完了。延安“鲁艺”把这个大合唱油印成册发下去,各机关部队、学校开始演唱。掀起了大合唱的高潮。原总政治部主编的报刊上还发表了大合唱的前两首。这就在部队里广泛地传唱开来。当时八首歌当中最受大家欢迎的是《八路军进行曲》。后来八路军改名为解放军。公木在歌词上稍加改动便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这首歌从此便在全军传唱开来。每当部队有什么重要集会,都要全体起立。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它在军队的位置仅次于国歌。1988年邓小平主持的中央军委会议决定将这首歌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这是公木对我军建设的重大贡献。

公木先生另外一首成名作品是《英雄赞歌》,这是为电影《英雄儿女》写的主题歌。由著名作曲家刘炽谱曲。歌词大气、豪放、气壮山河、公木把自己在战争年代的感受、把我们军队的豪情壮志写进歌词:

烽烟滚滚唱英雄,

四面青山侧耳听。

晴天响雷敲金鼓,

大海扬波作和声。

人民战士驱虎豹,

舍生忘死保和平……

大气磅礴的歌词再加上作曲家优美的抒情旋律,使这首歌曲成为艺术精品。随着电影的放映,它不胫而走,引起广大群众强烈的共鸣,在祖国城乡大地广为传唱。多少年来久唱不衰。时至今日唱起这首歌仍然感到热血沸腾,浑身是劲。公木先生离我们远去,但他把歌声留在了我们的心里。一代一代传唱不息。公木是不朽的。

当然公木对社会的贡献不止这两首歌。他还是一位学者,教育家。一生著述丰厚,建树很多。出版有《公木诗选》《公木旧体诗抄》《诗论》《中国诗歌史论》《老子校注》《老庄论集》《毛泽东诗词鉴赏》等等。

公木是在1998年10月去世的。听说他走的那天下着小雪。雪象征着纯洁,也象征着公木的人格。先生一辈子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走得也是干干净净。我在报纸上看到老人去世的消息。直到今天我写了如上的一些话,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先生:我爱你,永远地爱你。

《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

20世纪60年代,毛主席有一天向身边的人问:“没有枪没有炮” 哪儿去了?毛主席说的“没有枪没有炮” 是《游击队歌》里的一句歌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毛主席是在用这句歌词指代《游击队歌》的作者贺绿汀。这一句问话意味着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毛主席对这位大音乐家的关心。

这个故事在当时传播得很广。许多知识分子在被称为“臭老九”的时候,都因为听到了这个故事而感到一些宽慰。和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我那段时间里心情也非常糟糕,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那时我对音乐知之甚少,但贺绿汀的大名却如雷贯耳,他的《游击队歌》是家喻户晓的作品。听到毛主席还在关心贺绿汀的故事,感到知识分子有希望了,心情宽松了许多。

最初我以为毛主席只是熟悉这首歌,不一定熟悉贺绿汀本人。后来翻阅资料才知道,贺绿汀与毛主席有过多次接触,毛主席对这位音乐家也特别关心。

1943年贺绿汀到延安不久周杨就把他介绍给毛主席。毛主席对他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毛主席听说他是湖南邵东人便问他认不认识贺果。贺绿汀说贺果是自己的三哥。毛主席说贺果(原名贺培真)是自己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的同学。这样一来,贺绿汀与毛主席关系就更加亲近了。

贺绿汀出身寒门。1903年生在湖南邵东的一个小山村里。母亲不识字,父亲是农民。只有三哥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习,与毛主席同学,与李维汉等人到法国勤工俭学。贺绿汀受哥哥的影响走上革命的道路。参加过湖南的农民运动、广州起义。1931年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34年在俄国作曲家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钢琴曲比赛中,他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人们称贺绿汀打开了中国钢琴曲通向世界的大门。后来经聂耳介绍贺绿汀到明星影片公司担任音乐科科长,从此他的作品影响越来越大。他先后为《风云儿女》《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都市风光》等若干部电影作曲。一些影片中的插曲也广为传播。人们熟悉的《四季歌》《秋水伊人》《天涯歌女》等作品在广大群众中久唱不衰。

上海“八一三”事變之后,贺绿汀参加了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到全国各地宣传抗日救亡。1937年冬,贺绿汀随演剧队辗转来到山西抗日前线,在山西临汾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朱德、彭德怀、贺龙等领导人。当他听到八路军指战员讲的游击战术之后非常激动,夜不能寐。眼前浮现出在密林深处,在青纱帐内,在高高的山岗,在月光之下,游击队员奋力杀敌的情景。游击队员们视死如归,乐观坚定,把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当成自己人生的最大快乐。一支优美欢快的旋律从心中涌出。

据说贺绿汀是在农村的一个煤仓里写下这首《游击队歌》。写完以后他就教演剧一队的同志们演唱。很快演剧一队的所有人都学会了这首歌。

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在山西洪洞县高庄举行高级干部会议。会议结束时观看抗日救亡演剧一队的演出。也就是在这次演出中,演剧一队把《游击队歌》首次搬上舞台,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贺绿汀亲自指挥,没有乐队就由欧阳山尊吹口哨伴奏。结果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游击队歌》受到指战员们热烈欢迎。朱总司令握着贺绿汀的手说“写得好,写得好”。

这首歌很快形成了人人学唱人人爱唱的局面。总司令亲自抄写歌谱。贺龙自己学会然后再教大家唱。从平型关战役回来的杨得志团长专门把贺绿汀请去一个连一个连地教唱。当时情况紧急,部队还要开赴前线。人们问杨团长部队什么时候走。他说学会了这首歌就走。很快,战士们学会了。他们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唱着这首激昂乐观的歌曲奔赴前线。这首歌对鼓舞八路军指战员和广大群众的抗日斗志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然贺绿汀对我国音乐的贡献不止这些,他是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长期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创作歌剧《长征》、大合唱《十三陵水库》、小提琴曲《百灵鸟》、电影音乐《宋景诗》管弦乐曲《森吉德玛》等等。著有《贺绿汀音乐作品全集》《贺绿汀音乐论文集》。我是晚辈,无论如何也无法来概括他的贡献。他在我面前永远是巍峨的高山,他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永远地学习。

我怀着对贺老的崇敬之情,在1997年给他写了一封信,希望见到他手书的《游击队歌》,也请他对将要建成的“火华文馆”给予祝贺。贺老很快给我回了信,并把手书的《游击队歌》相赠,这让我感动不已。谢谢贺老对晚辈的提携与支持。谢谢他对中国音乐及世界音乐的贡献。贺绿汀是个不朽的名字。

《社会主义好》的曲作者李焕之

我在上中学的时候,社会上流行着一首《社会主义好》的歌曲。这首歌代表着那个时代。我们学生宿舍在县城的北面,教室在县城南面,每天放学要经过县城。那时没有电视。广播特别普及,几乎每个门脸、每家每户都有小喇叭,喇叭里经常播放这首歌。每天我们都会听这首歌走回宿舍。这首优美的歌曲是由李焕之作曲的。当时心想什么时候能和这个人见见面,那该多好啊。他一定很有学问很有天赋。可转念又想自己是个山区的学生不可能有这样的机会。还是算了吧。后来我省吃俭用买了一个口琴,学着吹奏这首曲子。一来二去也吹得像个样子,在校常吹给同学们听,放假回到村里吹给农民听。

真是机缘巧合,20年之后,我和这位音乐大师见面了。那时我已经是内蒙古军区文工团创作组长了,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1985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国音乐家协会代表大会时,我与这位大师见面了。也就是在这次代表大会上李焕之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我对他的了解也不再只是《社会主义好》一支曲子了。他在音乐界的贡献远比我想象的要多得多。

李焕之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理论家。好像他就是为音乐而生的,一生都在为音乐工作,并取得卓越成就。

他是福建人,1919年出生于香港,在厦门读完小学与初中就到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和声。他天资聪颖,16岁就谱曲《牧羊哀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抗战时期他谱写抗战歌曲,鼓舞人民的斗志。1938年赴延安入鲁迅文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作曲、指挥、编辑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担任许多音乐团体的行政领导,但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写下《小八路》《青年颂》《红旗之歌》《向胜利进军》等群众歌曲。后来又写了民歌合唱曲《生产忙》《八月桂花遍地开》《山茶谣》《送郎当红军》。还写过电影音乐《暴风骤雨》舞剧音乐《白娘子》、箜篌独奏曲《高山流水》、管弦乐组曲《春节》等等。出版有《民族民间音乐散论》《音乐创作散论》《作曲教程》《李焕之声乐作品选集》等等。

抓住四届音代会将结束的机会,我与湖南的一位词作家夏劲风一同拜访了这位音乐大家。李焕之同志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令我意外的是他对我写的歌词《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请喝一碗马奶酒》非常熟悉,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你的歌词很美,有一种诗的境界,诗的语言,这是一个长处。歌词应该与诗并驾齐驱,它是诗的一个品种,是能唱的诗。要把握诗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 那天晚上我们谈了很多,他对青年人寄予厚望。临别时他为我题写了“戎马浩歌壮边塞” 的条幅。

李焕之同志对我的鼓励教诲让我永远难忘,他的题词成了我的座右铭。因为工作繁忙,我转业后又做了十几年行政领导工作,没有机会去拜访焕之老人。但他在我心中的位置永远像山岳般矗立着。1998年我的家乡北京怀柔建立“火华文馆”。在向名家征集贺信贺词时,得到了焕之老人的支持。他深情地写来了一首贺诗:

辽阔草原歌乐之乡,

诗情画意挥洒豪放。

造诣多才人民赞赏,

文馆展现民族之光。

在我收到他的贺诗的第三年,我得知这位我国音乐界的泰斗,我尊敬的老人与世长辞了。但他的印象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永远不会离去。

焕之老人去世后在他的家乡厦门音乐广场竖起老人的雕像。取意境为“乐思如潮,心静如水” 。在雕像旁边刻有老舍先生在1963年献给焕之的诗:

碧海作琴浪作弦,

水仙吹笛老龙眠。

滩头自有知音客,

谱出风云交响篇。

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此刻的情景。老人在这里面对海风、海浪、思索着优美的旋律……

2017年的秋天我女儿郑华要去厦门出差,我告诉她再忙也要去拜祭李焕之先生的铜像,表达我的崇敬与思念之情。女儿到了厦门深情地拜祭焕之先生并与铜像合影留念。从网上传回照片。这让我心里感到十分安慰。

将军作曲家傅庚辰

记得有一次我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去拜访傅庚辰同志。人们把我领到一个很小的房间里,傅庚辰热情地迎接我。他听说我在内蒙古军区搞创作。很高兴地说,内蒙古军区驻在呼和浩特麻花板。我去过。当地蒙古族同胞非常热情好客能歌善舞。那是搞创作的好地方。你在那里是可以搞出成绩的。

在我们的谈话时,我环顾了周围。这间房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把热水壶一个茶杯。此外除了一堆稿纸以外,别无他物。我说你这里也太简单了。他说越简单越好,这样可以不受干扰静下心来写东西。

我们接下来谈了音乐创作上的事情。我说他为电影《闪闪的红星》的插曲覆盖了祖国的城市乡村。随着电影的放映,人们都在唱《红星照我去战斗》《红星歌》《映山红》。整个国家弥漫在这优美的旋律之中。就连我的牙牙学语的女儿也在唱,她是从小朋友那里学来的。唱得不得要领但大致的旋律是对的。有一次我听她在家里唱“一八一个哟盼天明,害都都哟盼春风。” 我纠正了她的发音。告诉她歌词的本意是“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 并且跟她说有位伟大的伯伯写了这首好听的歌,让她一定要学会。她学得很好,很快就能奶声奶气地为我们唱《映山红》了。

那天傅庚辰老师很高兴,特别健谈,让我能有更大空间来了解这位中国音乐界的巨擘。在这样简陋的房间不仅产生了许多中外知名的歌曲,也成就了傅庚辰伟大的音乐人生。

傅庚辰1935年出生在黑龙江双城。1957年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成为志愿军歌舞团的创作员。后来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先后为《雷锋》《打击侵略者》《地道战》《闪闪的红星》《走在战争前面》《挺进中原》等多部影片作曲。1983年他担任总政歌舞团副团长,后任团长。1989年又调解放军艺术学院担任副院长,后任院长。1990年授少将军衔。出版有《傅庚辰歌曲集》。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到了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内蒙古党委宣传部、内蒙古文联、评选出60位获得文学艺术特别贡献奖的同志。傅庚辰老师被请来参加颁奖活动。我的女儿郑华也成长为画家陪我去领奖。在会场与傅庚辰老师相遇,说起当年事,引来一阵欢笑。

在我写这篇回顾性文章时,女儿看了觉得缺点东西。她说应该让傅伯伯把他的代表作手稿寄来一并发表。这才显得有真实感、亲切感。可是现在的傅伯伯已经80多岁的高龄,他能否做这件事很难预料。我把电话打到傅老师家里,他非常支持。几天以后他寄来了《映山红》的手稿。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快乐。好像专为我女儿郑华写的。似乎在说,小丫头看好了。伯伯已经把正确的歌词写在这里了,以后不许唱错了唔。

时间过得飞快,时间改变着一切,唯有艺术永恒。当年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已在家里颐养天年。当年的小丫頭已是孩子的妈妈了,全家人最喜欢唱的依然是《映山红》这首歌。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黄河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春天的大合唱
黄河
大合唱
冼星海的傲骨
在太行山上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