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请尊重我们的文字(外一篇)

2018-03-27张策

神剑 2018年1期
关键词:黑土地萧红文字

张策

最近在某杂志上翻到一篇文章,标题实在让我迷惑:《牛剑之行》。好奇心起,猜了半晌,却仍不得其解。只好向作者“投降”,去拜读他的大作,方知他写的是一篇到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参观的感受,勉强算得是篇游记。不禁哑然失笑,很佩服作者把牛津和剑桥合并起来简称为“牛剑”的丰富想象力。

古代人对文字是极其尊重的。写过字的纸张,不能随便丢弃,更不能拿去当作厕纸。专门设置有焚纸炉,上书“敬惜字纸”,写了字的纸张要恭恭敬敬地烧掉。现在我们当然不会这样迂腐,但在对待文字上,我们应该学习先贤对文字的那种尊重,特别不能在世界沟通渠道畅通、网络语言大行其道的今天,对我们的中华文字持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文字是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记录手段和重要内涵。文字当然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不断地丰富和改变。新版《现代汉语词典》就收录了不少新的文字和语言,包括网络上的流行语言。但这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它的严肃性有自然形成的一面,不断地有出现,也不断地有淘汰;也有人们把握掌控的一面,特别是我们不能任由文字被污染、被扭曲,被莫名其妙地异化。

举个很小的例子。现在网络语中常常用到“方”字,据说是指“慌张”。这便让人有些不明白。“方”和“慌张”,从字意、字形上,甚至从细微的情感联系上,都谬之千里,只是从语音上勉强算是谐音。这样的变化,显然过于随意,是对文字、对语言的不够尊重。类似的例子还有“酱紫”,是“这样子”的谐音,好像来自宝岛台湾民众那糯糯的口音。相比较而言,年轻人现在常常用到的那个“萌”,就好得多,因为查《现代汉语词典》,“萌”本身就是指萌芽,“比喻新生的未长成的事物”,今天用来形容人或动物的幼稚状态,准确而生动。

类似“方”这样的词汇,终究会被淘汰,缘于它的随意性。而随意的编造,随意的简化,随意的改变语言结构,都是对文字的破坏,是我们要警惕的事情。像“牛剑”这样的荒谬简化,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正规刊物上,作者有责任,编辑也有责任,保持中华文化的严肃性,是我们每一个文化工作者的职责。

最近常常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关于书籍报刊出错的消息。有的错误简直匪夷所思,让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以为,这些错误的发生更多是因为我们对文字的尊重越来越不够,我们的意识在满天飞的各种网络语言中变得越来越混乱,因此在工作中的责任意识越来越淡薄。前不久在一部散文集的编辑过程中,有位老编辑敏锐地在字里行间发现这样一个表述“一位流氓”,他慎重地把“位”改成了“个”。这样的严谨,是一个编辑责任心的体现,更是一“位”文化工作者对文字的尊重。

由萧红想到黑土地

也许是巧合,最近连续接触到许多有关女作家萧红的资讯。先是看了许鞍华导演的电影《黄金时代》,接着又有幸拜读了叶君先生的《从异乡到异乡——萧红传》。前几天,到黑龙江参观萧红纪念馆和萧红故居。不同的艺术感受,重叠的人物景象,萧红终于栩栩如生地在我面前站立了起来。

《黄金时代》展现更多的是编剧、导演心中的萧红,选汤唯来饰演出身东北黑土地的女作家,多少有些偏于柔弱。传记当然是最公允的,叶教授的细致和精准,实在令读者叹服。故居给我的则是自由的想象,走在绿树成荫的院落里,恍然间仿佛童年的萧红从身边跑过,留下了一串無拘无束的笑声久久回响。

最近我常常思考关于地域文化对作家影响的问题。说起来有意思,起缘也是在那片黑土地上,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文化形态丰富多彩,而特定的地域文化,往往既有中华大文化的鲜明特征,也有着特定风土人情造就的地域特点。在黑龙江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移民文化、异域文化、抗联文化、知青文化……在冰和雪的严酷塑造下,融会成了一种以豪爽、刚烈、正直为特征的独特人文性格,也进而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特征。想想我们所认识的萧红和她身边的东北籍作家,不也是如此的性格鲜明、粗粝豪放。萧红自己,虽是女流,却始终勇于面对自己的生活,逃婚、恋爱、迁徙、抗争……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谱写着属于自己的挽歌,为31岁的短暂生命画上了句号,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换一个角度讲,萧红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源于她的性格和她身边的那些东北人的性格,而这更为文学意义上的萧红增添了色彩。

在中国,忽略这种地域的特殊性,往往会在判断事物上有所失误,会闹笑话。穿长衫的孔乙己,饮黄酒吃茴香豆,当然和威虎山上的百鸡宴风马牛不相及,和侦察英雄杨子荣坐不到一个桌子上。这种文化的缤纷多彩,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特色,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蓬勃发展的源泉。

吾生恨晚,没有经历过萧红的年代,但有幸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萧红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萧军老先生,在一次文学会议上相识,并且聆听了他老人家的讲话。萧老那时已是古稀,但仍然精神矍铄,虎虎生威,说出话来也还是声若洪钟的。现在回想,如此的壮汉,和萧红那样的女子,碰撞出艺术和爱情的火花也是一种必然,而彼此的伤害恐怕也是天意了。如果对比江南一隅的张爱玲与胡兰成,火的灼痛和水的冷彻心扉,在中国文学的书页上,留下的是各自的光彩和各自的回味。

猜你喜欢

黑土地萧红文字
让萧红真正为人所知(创作谈)
文字的前世今生
我国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为“用好养好”黑土地提供科技支撑
热爱与坚持
萧红墓畔口占
《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施行
梦中的文字
黑土地上稻花香
萧红临终讲述的往事
琴声不再响起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