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闻作品采写技巧初探
2018-03-27
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闻素材的收集和新闻的最终质量。要想展现一篇质量优秀的基层新闻作品,记者必须重视采访技巧的灵活运用,从多个方面进行创新。同时,在实际的采写过程中,由于采访环境与采访对象的复杂性,记者还需要具有丰富的社交经验。
一、基层新闻采写的思维短板及现状
(一)“问答”的采访模式
目前我国的基层新闻采访最常见的是“问答”模式,即记者提问,受访者回答。这种模式对于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见地性、深刻性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新闻采写与新闻宣传相混淆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强调的是客观事实的陈述;宣传是指运用多种事实材料,以某些受众群体为对象,进行重复的信息输出,强调的是主观意图的表达。基层新闻被写成宣传材料的现象屡见不鲜,新闻不像新闻,宣传不像宣传,使人不忍卒读。
(三)新闻内容模板化
基层新闻尤其是会议新闻,其格式呈现模板化、固定化,内容可读性极差,语言呆板严肃,完全无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更起不到新闻传播信息,协调人们社会活动的作用。
(四)基本新闻要素缺失
严格意义上来说,新闻标题和导语必不可少,两者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概括出新闻事件的整体内容,陈述事实的同时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去。有些基层新闻的导语难以入目,选取新闻主体中的某句话作为导语,甚至直接省略导语。
二、解决思维短板的具体采写策略
(一)多元合理的提问方式
首先,多种提问方式相结合。正面提问要求作者详细把握新闻事件的关系与进展,对关键问题采用直奔主题式的提问,一般适用于严肃正式的新闻事件场合。互动式提问犹如朋友间聊天说话一样,在互动的过程中记者提出自己的问题,更容易营造轻松的氛围,受访者也更容易说出真实、自然的新闻信息。引导式提问采用迂回的方式,在为受访者设定情境的前提下,逐步引导受访者接近新闻事实本身,直至还原事实真相。其次,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在基层新闻采访中,使用当地的语言或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以表现出记者亲和自然的态度,拉近与受访者的距离,便于平等、互动的交流环境的形成。第三,以采访主题为核心进行提问。记者提问要始终围绕采访目的,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切不可陷入漫天提问、主观任意的情境中。第四,避免诱导式提问,采取客观提问的方式。采访者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记者切忌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受访者,切忌以诱导式情境或设问方式影响受访者,最重要的是保证受访者对新闻事件真实客观的还原过程。
(二)认真倾听受访者回答
倾听是人际交往中最常见的交流方式,认真倾听受访者的回答不仅有助于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更有助于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表现出记者的诚恳态度,使得受访者能够畅所欲言,表达更多的事实真相。首先,注视受访者面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记者可以通过观察表情和眼睛把握对方的情绪,也可以通过自身的表情和眼睛传达友好、诚恳态度。其次以适当的话题切入,调动受访者的情绪,对于健谈的受访者,尽量不要打断对方说话,应见机行事,适当调整采访过程的走向和进度。
(三)严谨的思维和逻辑
基层新闻记者首先要具有开拓思维,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以开拓、发散的思维观察挖掘日常生活,就一定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其次,基层新闻记者要有求异的思维,选取不同的观察角度,深入基层,融合群众,寻求新颖真实的新闻素材,需要注意的是,新颖奇异的新闻不是指耸人听闻、夸大事实、荒诞怪癖的假新闻,必须实事求是。具体到新闻采访过程中来说:基层新闻采访面对的通常是普通群众,因此记者在采访前,一方面要充分收集材料,包括受访人群的语言、文化、习俗,避免因忽视细节导致群众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要根据新闻主题制定详细的采访流程,既有助于采访的顺利进行又可以应对突发情况。在采访过程中,始终围绕预先确定的主题以及采访流程,提问要有步骤性,交流要有逻辑性,采访要有整体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全面而真实地还原新闻事件。
三、结语
基层新闻采访是最贴近生活、群众、实际的采访方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记者通过灵活的采访技巧、充足的采访准备、真诚的采访态度,可以获得大量有关基层的新闻素材,从而使新闻报道始终围绕群众关心群众,更加鲜活生动具体。笔者认为,基层采访不仅是新闻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记者提升采访水平的重要途径。记者从采访技巧着手,挖掘基层新闻信息,深入报道事实真相,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
[1]李印.县级电视台新闻记者采访技巧初探[J].西部广播电视,2017(5):176-176.
[2]王义武.电视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艺术与技巧初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12):64-65.
[3]宋传峰.新媒体时代电台新闻采编技巧初探[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