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的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
——以纪录片《彝问》为例
2018-03-27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资源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几乎聚集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作为反映我国西南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文化传播产品,本应得到重视,但由于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缘环境和历史因素,使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政治元素;作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西南少数民族的纪录片拍摄,也应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观的规律,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独特文化风味的纪录片产品。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的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特点
纪录片《彝问》与2017年3月10日在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播出,拍摄历时半年,通过活在当下的一个个生动人物,一个个鲜活故事,去搭建一条影像化的路径,带着观众一起,走近彝族,去探究,彝族的昨天和今天;去感受,彝族的苦乐与悲欢;去描绘,彝族的憧憬与希望。该片以“家园”“血脉”“繁花”和“生机”为构架,涵盖了彝族博大精深的毕摩文化、节庆、婚俗、美食、服饰、音乐、彝语文教育等文化特质,展现了当下彝族人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希望和憧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等多元的一副真实的画卷。是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人类学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观看《彝问》,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与本质。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彝问》明确的体现了纪录片中的以人为本。在纪录片中,以生活在大凉山的彝族人为介绍的切入点,通过德古阿苏作古来反应彝族的习惯法风俗,即在面对民事冲突时,往往不追求官方解决问题,首先是找到德古来解决;德古解决纠纷的首要依据也并不是法律,而是彝族多年传承下来的习惯法。通过毕摩曲比拉伙的驱魔法事和婚嫁约定活动来反应彝簇文化传承的方式,并通过曲比拉伙和儿子曲比的洛的思想冲突,来表现彝簇文化传承的困境。
(二)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客观中立立场,如实反映现实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报道的真实性,从实际出发来看待新闻事实。在纪录片的拍摄也是如此,尊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习惯是在过程中的绝对遵循。《彝问》这部纪录片拍摄的初衷:原本是想做成一部文化历史题材较严肃的纪录片,请撰稿人写出来后不太满意,又经过反复调研和讨论,最终决定建立在发现当代彝族地区,尤其是凉山州彝族现实生活、风情百态的基础上,做一部人类学的纪录片。
同时,针对彝族与汉族在法律认同上的差异,如彝族对德古的认同超过法律,那么纪录片中,就选择了德高望重的德古作为切入点来纪录彝族人在面对矛盾时的处理方式,而不是通过政府或是村镇级机关单位。面对彝族文化对于普通人的陌生,并不回避,而选择在纪录片中,用小动画的形式来诉说彝族先民的历史和传统。
(三)坚持与时俱进
坚持与时俱进,纪录片是一个阶段文化发展程度的表现,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纪录片拍摄同样具备与时俱进的特点。在《彝问》的第二集“血脉”当中,就有一个板块从25岁丧夫,独自抚养三个小孩的小山村村民的日伍子莫作为切入点,描写凉山地区小山村的精准扶贫情况。通过纪录片反应了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为困难群众提供建房基金、提供牲畜和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建立幼教所,加强贫困地区的素质教育。
在《彝问》第四集当中,又通过描写了一个叫月琴的老人,反映了彝族人的工匠精神,对彝画、彝族传统服饰和漆器的继承。紧密的结合了我国当前的政治政策和社会环境。
二、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落后,制约纪录片产业的发展
西南地区包括了我国的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四川和重庆,地域广大,虽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但地理环境的制约,仍然局限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甚至在如此现代化的社会,仍然存在着农奴制和原始的氏族制。落后的经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不能够为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条件,类似《彝问》这样的纪录片也只能是央视和地方合拍最终才能成型。
(二)对当地文化传统了解不深入,造成纪录片拍摄失实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同一民族的文化在大体方向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地理位置差异,往往隔了一座山或者一条河,在具体的文化传承上就会有许多的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彝问》当中,虽然都是生活在四川大小凉山的山区,但是不同家支的经文和毕摩的祈福方式就存在着差异,一些纪录片在没有完全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后就盲目的进入拍摄和剪辑,而引起了争议和受众的不满。
(三)受众群体小,专业人才少
西南少数民族毕竟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部分,而且许多纪录片都掺杂了少数民族的文化、语言,对普通受众来说接受度不高。而且相较于《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题材,西南少数民族的纪录片在趣味性和观赏性上存在劣势。
人才是纪录片创作的核心,优秀的创作人才可以策划出经典大片,然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环境复杂多变经济相对落后。外面的人才不愿意进来,里面的人才留不住,这也成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纪录片发展的一个瓶颈。此外,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人才分工不合理,优秀的纪录片人才往往身兼数职,不仅负责撰写策划稿,还要负责拍摄、录音、采访、后期剪辑等工作,这样单视角创作出来的纪录片有其自身的缺陷。
三、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电脑、手机、平板的普及和微电影、短视频的发展,为低成本纪录片的拍摄和推广成为可能,目前,我国各大视频平台和短视频直播平台都开设了专门的纪录片板块,录片慢慢告别了长期以来对电视频道和院线传播的依赖。手机、单反相机等移动数码的快速发展也为低成本的微电影制作。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目前,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纪录片拍摄的资金来源仍然主要集中在政府投资和电视台投资两个方面,电视台投资仍然是纪录片拍摄的最有力的投资主体,投资渠道的单一,使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纪录片拍摄资金来源显得十分有限。我国西南地区电视台在拍摄少数民族纪录片时,应该更加主动的与民间资本、视频平台、直播平台沟通,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或者通过商业定制的模式生产少数民族纪录片,既达到了品牌的商业宣传目的,也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
(三)培养纪录片人才,做好受众调查和地域情况调查
人才是纪录片创作的灵魂,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但可以通过与当地高校展开合作来培养人才,并开展与少数民族相关的纪录片比赛,这样既可以达到挖掘人才的目的,也可以扩大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高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创造力和活力。
同时,在创作纪录片时,注意把握受众的喜好、对计划拍摄地区做好田野调查,避免因自身的失误而导致纪录片失实和流水账式纪录片的出现。
欲速则不达,要想真正的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纪录片做好,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的前提之下,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商业化和市场化,从而释放活力,做出更好的作品。
[1]洗卓桑.文化地理学视角下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5:23-26.
[2]徐梦菊.西南少数民族纪录片产业化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16.16-17: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