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
2018-03-27陈宇吉林化工学院
陈宇 吉林化工学院
一、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的背景与原因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提出,始于欧美20世纪60年代,我国则是在20世纪末。近年来,按照党的十八大“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尤其在“十三五”全国教育规划即将启动之际,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做了明确规定,对相关配套设施和推进机制做了重要部署后。与此同时,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开始着手思考和探索应用型转型的发展道路。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高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正处于“十三五”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急需大量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技能型和技术型专门人才。虽然政府高度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培养力度,但是目前还无法满足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需求。
(二)应用型转型的人才培养战略能缓解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矛盾。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思路,造成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求“错位”。因此,以高校应用型转型为契机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应用型高校能够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抓住特色、明确定位。其面向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二、现阶段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过程中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需求脱节
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没有深入了解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缺乏市场调研,不了解产业转型对人才的新需求,使得专业布局没有跟上产业结构发展,没有因地制宜的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结合。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无法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二)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足,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缺乏
地方本科院校要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教育水平,必须注重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但是现实是很多地方高校的实训实习基地数量不够,或者实训实习的广度与深度不足,导致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严重不足。
(三)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平台过于单一
目前,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多数依靠工程训练中心的实训课程及毕业设计环节、实习环节。而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多元化、多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因此要开拓新培养平台辅助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构筑实践育人平台
1.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实际工程或管理案例,更新实验教学或模拟训练内容。保证专业课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工程化实验项目比例指标。按照产业转型升级与行业发展的新要求,积极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流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实践学时要不少于总学时的30%。
2.加强实践条件建设,强化实习实训质量。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工程应用型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经验推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完成实验室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校企、校政企合作教育教学基地。强化实习教学指导和管理,探索学生自主实习的新模式。拓展课程设计内容,加大设计深度,增加设计内容覆盖面,增强与实际项目的结合度。开展优秀课程设计作品评比活动。通过强化实习实训教学,突出培养学生的设计性思维、工程实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3.强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把行业、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源,实行毕业生双导师制,聘请企业工程师全程参与指导。明确学校和企业导师的职责,强化指导,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筑创新创业平台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工程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依次递进、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纳入公共教育、专业教育以及第二课堂体系当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四年不断线。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大纲。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相关课程建设。
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实施“一院一赛制”,加大学科竞赛学生参与面,做到普及与提高结合。开展“大创计划”项目,鼓励本科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加教师科研团队,参与科研课题,让每个学生都创作一份自己满意的作品。实施“燎原计划”,以创新创业大赛实现创新支持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学校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励政策,鼓励开展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
3.重视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结合专业教育,通过新生讨论课、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批判性思维等非技术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