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影响分析
2018-03-27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事件大多是负面事件,引发突然并具有较大的破坏性,甚至会导致社会状态失衡。但有很高的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追逐的热点。
以前,突发性事件报道受到极大的限制。2002年,非典事件报道是我国重大突发性事件报道的转折点,媒体开始追求信息透明。而随着移动互联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突发性事件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传播更加迅捷。每个人都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了解事件,发布信息,并得到评论、转发和扩散。每个人都可以是新闻信息的生产者,导致信息的的真实性无法保证,而公众对突发性事件又极其敏感,一旦流言效应形成,负面影响就很难被消除。
一、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事件报道呈现特点
(一)时效性更强,内容更丰富
时效性:在传统媒体时代,很多突发性事件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被群众所了解。新媒体依靠其先进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速度飞快,不再受时间限制。网络直播可以第一时间在手机等移动端发起,让大众第一时间看到现场信息。在时效性上占尽优势。
传统媒体在信息承载量上都不及新媒体,它们受到版面、播放时长等诸多限制。而新媒体依赖先进的网络云技术,容纳海量的信息,在自己的平台上发布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相同时间内,新媒体对突发性事件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加全面。
(二)移动快捷,形式灵活多变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灵活多变的特点,用手机去上网、看直播、发新闻、发评论、发朋友圈成为异常简单的事情。微信、新闻арр已经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阵地。网络直播也成为当下传播的便利手段。移动性、便捷性已经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特性。
(三)信息碎片化,报道质量参差不齐
从报道的质量来说,传统媒体拥有一套完善的新闻报道系统和管理机制,有“把关人”对报道进行严格审查,规范、严谨。传统媒体的媒体人都经过专业的培养,专业素养更高,因此传统媒体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更加专业,报道效果也更好。
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是消息的生产者,良莠不齐的媒介素养和“把关人”的缺失容易导致新闻呈现片面甚至失真、失实。
二、新媒体环境下突发性事件科学报道策略
(一)媒体之间需要相互融合
在当今的新媒体背景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两者有机结合,可以让大众更全面的了解事件真相。
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新闻部门立即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运用新媒体手段将突发性信息在第一时间内通过官方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媒体арр等新媒体形式进行告知传播,让大众能第一时间通过官方途径知道发生的突发事件。第二阶段,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对信息进行筛选,证实,利用深厚新闻资源进行采访、调查,整合信息,多角度报道事件。信息开始变得更加完整和客观。第三阶段,随着媒体的深入挖掘和关注,新闻信息逐渐完整,真相逐渐披露在大众面前。突发性事件容易伴随产生的谣言和虚假信息也随着信息的完整不攻自破。
(二)加强突发性事件的后续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
媒体应关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持续影响,而不能仅仅只关心事件的真实情况。这需要进行持续性的报道。信息社会,我们被各式各样的信息所包围,有些信息甚至会超过我们的理解范围。因此,我们需要有专业的相关人士为受众筛选相关信息,帮助我们理解超出我们理解范围内的信息,使受众更好的了解新闻事实。例如911事件,就会出现恐怖组织的背景,还有所涉及的人物之间的联系,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的解释,这样才能使受众更加接近事件的真相,了解事件的始末。
(三)加强网络监管
网络具有匿名性,每个人都能够在互联网上通过各式各样的“马甲”来发布自己的言论,正是因为这种匿名性,分散了责任的承担,这种免责的心理正好让新媒体运营者可以毫无顾忌的报道新闻。因此,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监管还更需完善和加强。
在当今的新媒体背景下,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快”与“准”的结合上,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时效性上,新媒体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新媒体可以依靠它的优势,在“黄金一小时”尽可能尽快的传播信息。但是新媒体传播的消息需要传统媒体中的专业新闻记者再进一步的证实,这时候,传统媒体的不可替代性就表现了出来。因此,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握“黄金时间”,在适当的时间让受众了解到事件的真实情况,并在之后做好跟踪和后续报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时候,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应该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以达到超强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林贺.主流媒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创新报道策略分析[J].创新科技,2014(23):32-33.
[2]张天睿.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多元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73-175.
[3]陈虹.提高主流媒体在突发性灾害事件报道上的公信力[J].视听纵横,2014(02):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