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年华》:影像话语中的社会记忆呈现

2018-03-27

传播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玛丽莲小文嘉年华

电影《嘉年华》是一部“非常现实主义的电影,它所有的用意都是要还原生活的真实”,它主要讲述了少女小文和同学在一家海滨旅馆的遭遇,故事随后以旁观的小米和受害者小文两个视角之间交替展开。但电影并没有把太多笔墨放在性侵这个事件本身,甚至具体的加害者在电影中都没有正面出现,只是借用几个象征符号如梦露、金鱼缸、游乐场等来代表不同的含义,进而加强电影的思考性。

一、何以见证:叙事策略下的女性主义呈现

再现真实案件,就是要将“历史真实”转换为“叙事话语”,实现“对历史事实的再度编码”,从而给历史以某种解释的可能1。在《嘉年华》中,导演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小文的遭遇,而是着眼于事后,用一种还原电影的原始之美给予了观众更多的社会反思。

电影通过三个女性层级递进式的队列塑造策略,营造着一种女性悲观绝望的男性主义社会语境。童年小文、少年小米和青年莉莉可谓是女性不同年龄阶段遭遇的写照,她们三人均是男权社会中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其人物之间的情感逻辑也是十分明显的。童年小文受到男性伤害,并在对女性冷漠的男权社会中加重了创伤,因此少年小米形成了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小米最终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试图出卖自己的处子之身,这就实现了小米向小莉的转换,在反抗无效之后,只能选择妥协,只能寄希望于依靠男性,然而悲惨的下场依然无法逃避,于是小米砸碎了锁在摩托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锁链在高速公路上飞奔。2这个逃跑的长镜头正如导演特吕弗的《四百击》中安托万逃离感化院的最后一场戏一般,但与《四百击》一样,小米仿佛自由了,但又能怎样?她的实际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她的未来依旧遥遥无期。

二、见证何以可能:象征符号下的思维互动

在信息化时代,可以说负面信息更博人眼球,这也让那些由残酷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异军突起,但如何进行讲述却是个让人倍感焦虑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涉及二次伤害与道德困境,还涉及艺术是否有资格再现的问题。

影片《嘉年华》让“永远的玛丽莲”这个巨大玻璃钢雕塑成为题眼被符号性地反复强调。作为女性物化的符号对象,玛丽莲·梦露本人也以公开谈论其童年遭遇以及作为“行李儿童”的悲惨经历而闻名。3这天真、愚蠢、美丽的无脑金发美女形象背后是刻板的话语政治,同时,巨大的梦露雕像既可看作是色情符号,同时又是女权的象征。梦露雕像在片中一共出现了五次,分别对应着五次象征性的剧情转折,特别是在一系列记录式的拼接镜头之后,梦露唯一一次以全身形象出现却是在遭受强制拆除,在吊车吊起雕像的这一如宿命般的超现实场景之后,两位主角不约而同地换上了白色的连衣裙。梦露的毁灭,同时对应着两位主角再生,而这也是对英文片名的二次呼应。

最后,被拆卸的梦露被拉往不知名的远方,同时也指引着小米“砸碎枷锁”以及“娜拉式的”对妓女命运的逃离。烟尘滚滚的白色裙摆,配合着振奋人心的鼓点,把全片推向情绪高潮,温情地跟随着小米的反打镜头隐含着雕像的主观视角,而这次擦肩而过的方式,却像完成了某种命运的映照,体现了一定的影像风格4。

三、见证的意义:创伤记忆的社会构建

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商品,既有娱乐属性,也有艺术属性,应该有多元化的电影、多题材的电影来展现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记录我们时代发展方面,电影不应该缺席。

尽管,自从中国电影进入市场化道路以后,长期以来都是拍摄以娱乐为目的的商业片为主,很少有电影直面我们当下的社会问题。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既有观众的问题,也有电影制作者的问题,还有电影市场的观影习惯问题等,但让人欣慰的是,这种局面正在发生改编,如备受关注的纪录片《二十二》,这都体现着我们的电影市场环境正在向好的方向转变。

我们的国家在高速发展,我们的社会也还有很多问题。可以说,嘉年华最大的贡献,是刻画出中国社会一张伤害与束缚女性的无形巨网,但对这张“网”的塑造,也网住了影片本身,它很真实,却也局限于现实。这个社会如此浮躁、喧嚣,就像是嘉年华,但在浮躁和喧嚣的背后却有太多东西被遮挡住了,而作为传媒工作者的我们则因通过电影这一“有思想的活动影像”来还原真实,完成对现实的有力批判和对过往的客观反省,进而实现创伤记忆的社会构建,让观众在“共享创伤”中重建对人性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南帆.文本生产与意识形态[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32.

[2]杨璟.嘉年华“影像世界”建构的伦理性批判[J].电影评介,2018(01).

[3]苏斐.一个真实的玛丽莲·梦露[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3-15.

[4]李岩.嘉年华:性别政治的符号互动[J].当代电影,2017(12).

猜你喜欢

玛丽莲小文嘉年华
嘉年华里的大肚子熊
世界八大跨年“嘉年华”
天门石
七步之才
三生 追梦嘉年华
事半功倍
我家的小文(2)
文淇我的灿烂嘉年华
漂亮的还击
漂亮的还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