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时政新闻如何吸引观众
2018-03-27
时政报道是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不仅具有时效性,而且服务于国家政党,具有导向性。因此,时政新闻也被行内视为各种新闻题材中的“王者”,新闻皇冠上的“明珠”。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要突破过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与市民距离感强的藩篱,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地气。以受众为核心,用民生视角讲好故事,用拨人心弦的细节打动受众。
一、讲好新闻好故事
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谁会将故事,谁就拥有全世界。当前不少时政新闻,都是告知式的“党八股”。记者“置身事外”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记者把注意力放在了信息的发布上,而忽略了有趣和生动。如在先进表彰大会上,总是把目光聚焦在了出席领导的讲话稿上,而忽略了受表彰者的具体事迹。
时政新闻讲故事也就是摆脱程式化的叙事方式,“以人为本”地展现新闻事实的完整过程,见人、见事、见情。记者把写新闻变成讲故事,再现场景,突出主体人物,让受众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闻其事。
2015 年春节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到陕西考察调研,向老区人民祝贺新春。新华网采写了一篇有血有肉的新闻特写《黄土地的儿子回家了——习近平回梁家河村看望父老乡亲》,其中下面篇幅生动体现了总书记“立根原在群众中”的民生情怀。
村民刘金莲家,是当年习近平到村里后的第一所住处。小院干净整洁,一侧放着一个大石碾子,窑洞门口挂着串串苞谷和红辣椒。
习近平来到这里。一跨进院门,习近平就指着靠外边的那孔窑洞说,我刚到梁家河时,就住这间。他指着另外两孔窑洞对刘金莲说,你达(陕北方言,意为父亲)你妈住这间,你们两口子住那间。总书记风趣地说,那年你们两口子新婚,我们这些知青还来闹过洞房咧。
习近平住过的这孔窑洞,炕上放着一排铺盖和床铺,靠着炕的一侧墙上,用报纸糊着墙围子,墙上还挂着一盏马灯。总书记说,我那时爱看书,晚上点着煤油灯,一看就是半宿,第二天早起,吐出来的痰都是黑的。
这段文字没有大话,没有套话,带着烟火味和人情味,总书记平易近人,与村民们感情深厚,体现了执政者的民生情怀和执政为民的形象。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程式化的活动行程,“这种故事化的表述使新闻信息的受众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存在感’。相对于群体化的宏大叙事,个人或小群体的故事更易于从一个富于人情味的、具象的角度生动阐释新闻事件的影响和意义。”①
二、善于捕捉细节
新闻的生命力在于有说服力的细节。“所谓细节,一般是指作品中与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生活情境等产生有机联系的局部或细部叙述单元。它是构成作品整体的基本要素。”②生动的细节就像故事的眼睛。细节不仅仅是指新闻现场中具有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特征的动作、神态、表情,而且还包括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等。
2017年11月17日的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有这样一个细节让很多受众至今难忘:当天习近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金色亲切会见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当他看到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站在代表们中间时,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现场这一小小细节,感动全场。这个细节反映出领导人亲民爱民、普通随和的一面,非常有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最基本的要求,特别是在采写领导活动时,更需要客观真实。但客观报道并不意味着脸谱化,也并不排斥展现感人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某个真实的细节或者某个感人的情节,本身就是新闻。这些情节和细节并不是累赘,它能深化主题,让人物有血有肉。记者如果在采访中,注意观察细节,在采写编中注意挖掘细节,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时政报道也会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走亲民路线
时政新闻主要报道的是各级领导的公务活动,党政机关召开的重要会议,出台的各项方针、政策等。这样的新闻受众往往是被动接受,缺乏贴近性。如果记者找准“时政”和“亲民”的切合点,以民生视角了采写时政新闻,受众会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从选材、立意到采访方式和镜头语言,把人情味、人文关怀蕴含在严肃的时政新闻里,引发受众的共鸣,增强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从2012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都开设“新春走基层”版块。记者走向企业、走向街头,走进一线职工和群众的内心,展现普通人对生活的期盼,同时用民生视角,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这样一系列接地气的优质新闻作品,有效拉升了《新闻联播》的收视率。
时政新闻要把镜头和话筒对准老百姓。老百姓对新闻的关注点除了领导参加了什么会议、活动、有何种指示,更关注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这几年的湖南省“两会”,《湖南卫视联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程序性报道的时长压缩了,把基层代表和委员具体议案、提案的报道时长增加了。同时,通过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管理等,不同话题的讨论,让市民表达意愿和看法,再通过代表、委员将市民声音带到“两会”。这种报道方式不仅搭建了受众和代表、委员的沟通的桥梁,而且较好地传递了民意,让时政新闻更“亲民”。
注释:
①周勇:《影像背后:网络语境下的视觉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年版,第79 页.
②高鑫:《电视艺术概论》,学苑出版社1992年版,第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