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的新闻媒体参与研究
2018-03-27
一、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治理的含义
社会治理是指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和依靠各部门、各单位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政治、经济、行政、法律、文化、教育等多种手段,通过加强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等方面的工作,解决社会治安问题,实现从根本上预防和打击违法犯罪,维护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
(二)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社会治理”的概念在我国大体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社会治理相对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而言,是一项全新的重大议题,需要国家管理部门、人民群众和社会中间力量在协作中共同推进。新闻媒体作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必然要参与到社会治理当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而且,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也能为新闻媒体报道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空间。
对于政府来说,在媒介化时代想要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善待媒体,善用媒体。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社会治理方式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容易产生网络集群,误导舆论,引起网络舆情危机,这些都给传统的社会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在世界上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中,微博等新媒体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新闻媒体只有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才能趋利避害、扬长避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出力。
二、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困境和表现
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新闻媒体为民发声,对国家机关实行舆论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方式之一。简单来说,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促进政府改善治理,是国家政治所要求的方式和手段,可是怎样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实现妥善的治理则是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得理清新闻媒体的困境和优势,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路径。
(一)新闻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的表现
新闻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优势与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是对应的。从国家层面上来讲,新闻媒体要为其进行社会事件和意识形态整合的组织动员,来保障国家政权的安全和稳定。从社会层面上来讲,新闻媒体要进行人民群体的代言和表达。安抚群众,监督权力的执行,来保障社会的安定和有序。从公民个体层面来看,新闻媒体能带给人走向社会化的各种要素,并需求幸福感、安全感和自我价值的确立。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来新闻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几个重要的机制。
1.整合动员
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整合问题,比如意识形态的整合,通过新闻媒体进行意识形态的整合,不仅是一个国家政权合法性的基础,也是国际关系中保持独立的声音和立场的主要方式。新闻媒体整合的本质就是为了实现明确的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目标,用复杂的新闻传播渠道和网络,把社会各阶层成员聚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整合动员,逐步改造社会上的各阶层成员在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不一致。最后让他们发出一致的声音,接着采取共同的行动。
在当代,新闻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整合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是表象化的,新闻媒体对国家和政府的大致方针进行宣传,让其得以顺利被接受和执行。第二个是通过一些新闻内容的传播,营造一种氛围和导向,建立一个正确的参照标准,达成社会成员的内外一致。
2.协调监督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政府要保证现有的秩序,再进一步就是推进事务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保障社会的安定和谐。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就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安抚大众和监督权力是中国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最重要的任务。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逐渐的推行,最广泛深刻的变化就是重构了社会利益格局,而基层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的逐步演变,使各个社会阶层在社会心理、政治主张和价值追求等许多方面趋于多元化。中国社科院于建嵘教授说,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其和谐不在于没有怨气,而在于各种怨气怨言都得以和谐相处,怨气得以宣泄,才不会酿成大祸。俞可平也指出,传统的静态稳定的主要方法是堵,就是简单的压制;而达到动态稳定的主要突进则是疏,即协商和谈判。而这种协商和谈判的机制和过程,通过新闻媒体展现出来,从客观上来看能起到安抚社会人心的作用。
(二)新闻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
1.新闻媒体由于自身的特殊属性,存在诸多限制和不能发力的地方。这里面包含着很多原因,不仅有自身定位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和深层次结构方面的原因。这些短板和瓶颈严重影响了社会治理的效果。
2.公信力不足是新闻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最大短板,公信力困境是新闻媒体生存的根本。如果媒体不具备公信力,再轰动的新闻都没有意义。在我国,部分行业公信力普遍缺失,媒体的公信力就显得更加重要和有价值了。新闻媒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不足还有来自于和法治之间的冲突,新闻媒体和法治都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有序和规范运作。但是,由于目前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解决一些民事纠纷和社会公共事件中,本来应该在法律框架内部解决,而现实中事件的当事人更多的却是选择新闻媒体的帮助来解决和落实。新闻媒体对于法治的干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舆论监督要合理,新闻媒体代表公众呼吁公正的时候,应该体现出对法律的尊重和对案情的理性诉求,不能凭借“自由性”和“随意性”,也不能干预法律对该事件的审判和定性。否则的话,这种舆论监督就没有办法使案件得到合法公正的解决。
3.新闻媒体自身的多重属性也会造成社会治理的困境。30年来,媒体的身份从“党和人民的喉舌”这单一功能转变成多种角色,身份也从事业单位在转变文了传媒集团、传媒公司。在新时代,新闻媒体要继续履行喉舌功,同时也要参与严酷的市场竞争,而且要承担经营和生存的压力。所以说,中国的新闻媒体,不仅要追求党性、商业性、公共性的平衡,也要在平衡中独立,所以说,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三、新闻媒体在新时期发挥好社会治理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并提出要建立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大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共治”,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治理的核心思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治理不再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需要社会各单位、各团体和所有公民共同参与,新闻媒体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舆论喉舌,更应该积极发挥自身职能,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好社会“主旋律”,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工作中去,为创建和谐社会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社会治理制度是指社会治理主体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而制定的具有约束性的各种行政法规、制度、章程、公约的总称。在我国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推进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用良好的法律促进发展、保障法治。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德治建设,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在我国也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合理的成分,充实社会治理的方式和方法。
四、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机制优化设计
(一)打通双向互动机制
1.深化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内涵”和“外延”,打通双向互动的源头。它为人民和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和纽带,打通了多向互动的窗口。在这三者之间,落脚点是帮助百姓解决问题,把“外延”进一步拓宽。另一方面,还要切身的考虑政府近期有没有能力解决。
2.让社会公众发挥主导作用,激活双向互动的“引擎”。新闻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初衷和目的也是为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看到政府推进改革和整改落实的信心和决心。
3.培养社会公众的法制意识。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舆论喉舌的作用,通过舆论引导“软实力”,积极宣扬社会公平正义,弘扬正能量,培养社会公众的社会意识和法制意识,从而激发群众参与和改善社会治理的热情,从而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向前发展。
(二)丰富多元参与机制
多元参与是提升社会治理的有力保障。吸纳和利用各社会成员的聪明才智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其互动性的特点,利用议题设置来广泛吸引受众参与,通过受众的参与和讨论,丰富社会治理的具体举措,拓宽社会治理路径和渠道,推动社会治理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合作协商机制
社会治理为什么不同于管理或者管制,其重要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促进合作协商。现代化的社会治理结构必然是一个上下协调,多元统一的广泛的多层化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各种社会问题也纷至沓来。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新闻媒体要积极呼吁,社会大众在面对问题时要强化合作,多方协商,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才能更好的消弭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焦丽萍.网络信息传播中的冲突及破解[J].青年记者,2018(02).
[2]曹越.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8(02).
[3]吴进友.网络信息传播与社会教育平等性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13).
[4]刘小洋,刘超,刘万平,张宜浩,黄贤英.突发公共事件网络信息非线性动力学传播模型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08).
[5]张子柯.在线社交网络信息传播机制与动力学研究综述[J].情报学报,2017(04).
[6]徐翔斌,李恒,王坤.Web2.0网络信息传播影响机制研究[J].情报科学,2015(08).
[7]谢丽威.网络信息传播失控及其政府管理问题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5(19).
[8]谢丽威.网络信息传播失控及其政府应对[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5(06).
[9]刘金萍.论新媒介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4(01).
[10]孟庆兰.网络信息传播保障体系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01).
[11]隋岩,常启云.社会化媒体传播中的主体性崛起与群体性认同[J].新闻记者,2016(02).
[12]林如鹏,申启武,覃继红.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 推动广播融合发展[J].中国广播,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