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视域下高校协同地方创新驱动能力培养研究

2018-03-27刘光玲

传媒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院所科技成果协同

谢 磊 刘光玲

(四川传媒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地区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创新驱动的发展载体,其中院校地方协作是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抓手”,能够加快创新能力的培养,将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发挥好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实现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发掘院校科技创新资源,利用好高校科研资源,实现其与政府联动的效果。在校地协作中,要注重加强顶层设计,加强有关促进高校院所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

高校要抓住协同创新政策措施的机遇,以利用好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分配权为机遇,加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加快建设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载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向成果转化,从而全面释放高校院所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一、加强校地合作,全面提升协同创新服务能力

在互联网思维的视域下,为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高校在协同创新发展方面大有可为,应开展深层次的校地合作。各个相关高校需要增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地方应用转化,给企业提供技术生产方面的指导,实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进而为地方推进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夯实基础。高校应积极主动贴近、主动融入和主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好服务于地方党委与政府决策的“思想库”、做好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专家库”,深化与行业及企业的合作。通过组织开展产教融合使专家服务于企业,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注重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融入地方更好服务于企业的需要,立足学校自身科技研发的优势,用科研成果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要树立和加强学科观念、学科建设,特别是加强应用学科的建设,以培养和塑造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为立足点,专心服务于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动力转型升级,培育重点学科。

二、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交流,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加快推进高校的科技园建设,深化合作,与地方共同组建产业技术有关研究院所,着力建设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有关载体,高校院所应积极与地方协同共建创新试点示范区,建设有关创新创业载体和入孵企业。高校院所要利用政策机遇,积极拓展先进技术的应用,以高水平的科技协同创新成果和有关激励政策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对高层次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创办企业的要积极争取社会资本的支持,对高校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并取得成效的应计入学分,对高校院所向地方企业开放研发资源的,地方政府应给予相应的经费补贴,从而实现校地良好合作,为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积极对接企业发展需要,提供创新人才支撑

高校院所要注重培养、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为地方培养、培训各类各层次人才。要注重加强学科专业结构建设,积极与产业发展结构相协调,调整或新增有关应用型学科,全面对接地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校同时要强化政策导向,始终坚持协同创新,做好服务于地方发展,树立产、学、研、用相结合目标,注重加强教师考核和聘任的评价指标体系建设,注重强化服务于地方发展的有关政策导向,引导人才要素和创新要素积极向企业集聚,激励研发成果的有效转化。高校同时应开展对口帮扶,加强对地方企业的科技援助,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实现校地共同发展的目标。

四、全面加强协同创新,推进科研技术成果的转化

高校要着力构筑科技创新的有关平台,重点服务好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高校创新的能力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与企业生产、科研平台的联系,发挥高校新型智库作用,为企业生产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高校要通过建立协同创新中心,着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注重提升高校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有关高校要加强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以此为突破口,全面增强人才、学科、科研之间的协同互动,进一步做强、做大学校的优势学科,集聚、培养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以创新平台和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来全面加强学科建设,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科学研究与综合服务水平。在实现教学科研水平提升过程中,应突出以现实需求与产出的重要科研成果,解决该领域或该行业重大现实需求问题,助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院所科技成果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国内外科技巨头人才保留政策对航天院所的启示
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航天院所科技委智库运行机制探讨
军工院所经济运行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智慧院所类咨询报告如何编制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