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时代儿歌传播的尴尬境地
2018-03-27徐永林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徐永林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一、网络儿歌的产生背景和发展
网络儿歌是互联网与儿歌音乐碰撞的产物。随着网络歌曲的日渐繁盛,网络儿歌也逐渐在网络中占有一席之地。2000年,歌曲《打个电话》通过网络发布,成为我国第一支网络首发歌曲,随后的网络歌曲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儿歌便逐渐的崭露头角。但是,由儿歌受众的特殊性以及由此决定的儿歌内容的要求,导致了网络儿歌的流行度要比其他的成人类歌曲要低、难度要大。而且事实证明,当代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已发生了变化,人们已无暇深入体会音乐美的深层力量,而更享受于对快感体验的追逐之中,这种取向同时放射到网络儿童歌曲领域,最明显的便是网络儿童歌曲的成人化现象,据笔者观察,某些专业的儿歌播放软件将包含成人化内容的歌曲放在了儿歌的类目中,如《小冤家》这首歌曲,“你说过,爱着我,是真是假,说清楚,讲明白,不许装傻”,歌词体现的是又爱又恨的纠结情感,爱在心底口难开,心绪乱如麻,对于儿童来说是难以真正体会到这种情绪的,却被收录进儿歌大全软件的歌曲库中。由此可见,网络儿歌的发展前景广阔但现状堪优!
二、网络时代儿歌传播的尴尬境地
( 一)网络儿歌传播中的第三人效应凸显
20 实世纪8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首次提出了“第三人效应”这一概念。所谓第三人效应便是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受众普遍认为其他人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要比自己大,甚至自己并不会受到大众媒介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大众传播效果是通过第三者对“直接受众”产生影响。
儿歌虽是以儿童群体为直接传播对象,但是在网络时代,这种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对于网络歌曲,儿童群体除了理解信息内容的障碍之外,鲜有机会接触和使用网络新媒体,要想达到影响儿歌直接传播对象儿童群体的功效首先得先通过“家长”群体的把关,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儿歌及哪些歌曲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益,完全取决于把关者即“家长”群体的判断,受认可的歌曲通过他们传达给儿童群体,这样儿歌会给儿童群体成长带来何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由这类把关人群决定,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很明显的第三人效应的作用,
(二)网络音乐市场的繁荣伴生竞争活动的不规范
众所周知,对于互联网的经营和运作来说,点击率和下载量、流量,永远是考量一家网站人气高低、优秀与否的硬性指标。一首格调低下、庸俗的歌曲,尽管有很明显的负面信息,但只要能增加点击量和流量仍然被音乐网站欢迎,“点击至上”成为网络音乐的首要目标。除此之外,网络音乐的侵权问题一直以来也是备受诟病,多个网络音乐运营商就曾卷入此类侵权案中,由于相关技术、法律和健全产业价值链的缺失,尚缺乏高效的措施来解决此类问题。
(三)网络儿歌分类混乱且失衡
根据内容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儿歌分为三大类,即人生形态、社会形态和自然形态儿歌,人生形态儿歌又分为游戏型和情感型两类,社会形态儿歌又可分为社会文化型和教诲型两类,另笔者发现近几年表达儿童自我诉求类的歌曲出现并逐渐增多,并且除了自然形态还存在虚构形态类的儿歌。
笔者将情感型歌曲又细分为亲情、友情、爱情和爱国之情等题材的歌曲,教诲型歌曲可细化为讲礼貌、学知识、爱劳动和爱生活等题材的歌曲。从现有数据能发现,目前儿歌分类还存在较大问题,较明显的便是分类的混乱,有专业的音乐应用软件将爱情类的歌曲划分到了儿歌系列,儿歌的成人化现象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扰乱其正常成长轨迹。
三、如何优化网络儿歌的传播效应
(一)加强相关政策对市场活动的规范和引导
和其他网络文化产品一样,儿歌要想获得网络化的发展首先得需要一个健康安全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其中规范秩序的市场活动准则来加强音乐网站的疏导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文化部曾多次加强和改进关于音乐内容审查的相关政策,每年都会查处大量内容违规的网络音乐产品和查处违法违规的互联网文化单位,力求严格控制网络音乐内容,净化网络音乐环境,遏制不良风气。除此之外,对于网络儿歌生产和传播的管理还需进一步细化和商讨。其次,在被查出的违规网络音乐作品中,几乎没有儿歌类的歌曲,但是从实际来看,有问题的网络儿歌明显存在。所以,加强对于网络儿歌的政策引导迫在眉睫。
(二)让每个人都成为开拓儿歌发展空间的践行者
网络儿歌市场与其他成人类歌曲相比较而言本身就比较有限,但是也能够使之变得无限,这就得依靠每个网络音乐用户的力量。受众的关注度和点击量是音乐网站生存的支柱,所以网络音乐的制作和传播是从考虑用户的需求而出发的,用户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音乐生产和传播活动,随着网络儿歌受众比重的越来越少,自然网络儿歌在网站上出现的就不那么积极了。所以,每一位网络音乐用户首先需要认识到儿歌对于儿童的重要性并选择网络作为优秀儿歌的首选来源,让优秀网络儿歌像其他成人类网络歌曲一样能够成为孩子们的流行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