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延森思想对传播研究的重新语境化分析

2018-03-27于鸽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语境媒介维度

于鸽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媒介融合堪称近年来业界、高校中最热门的词汇,但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媒介技术层面中技术和形式的研究,丹麦学者延森认为媒介融合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各种媒介衔接起来,并重新塑造各媒介在网络背景下具有的新的可能性,也就是他所说的再媒介化,在这个过程中人际传播的核心位置逐渐突显出来,这使延森意识到真正应该贯穿研究始终的应该是交流与传播,“媒介融合”要讨论的就是融合——不同媒介在功能上如何互补,以及内容生产如何分配和共享,而不是“媒介”本身的问题[1]。延森将融合媒介解构为三个维度,即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通过分析不同维度的媒介平台中的传播活动,重新审视交流与传播的观念与研究方法,并建构一套理论框架。

一、媒介转向中的新挑战

第三维度的媒介的出现给媒介研究与传播理论带来的新的挑战,要解决这一问题,要明白哲学转向对传播理论的影响,总结分析学术研究方法,置身于社会媒介情境中,在技术哲学的路径中探讨新媒体研究的理论视野和范式变化,以达到发展主流传播学理论的目的。

延森将哲学思想与传播理念相结合,分析了亚里士多德、康德、皮尔士的思想,这些思想都对传播理论的发展与转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对社会传播方式产生了影响。至今,我们的传播理论仍在不停的转向中,尤其在新媒体出现之后,许多人对传播的理解随媒介技术的产生而变化,甚至将技术看做传播形式转变的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将研究焦点转向作为实践的传播,并且对于传播的研究不能被传播的平台所局限,必须跨越社会语境,我们必须置身于传播语境中,要从传播活动中的各个方面来分析,尽力呈现出完整的传播活动。

媒介融合使传播理论再次发生转向,媒介融合并不是关于运作层面的,而是融合后传播语境的变化,延森希望将所有媒介整合成一个框架,以更清晰的脉络呈现新媒介的特性以及对传播理论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历史角度看,媒介融合是三种不同维度的媒介平台的融合,即作为人际交流媒介的人的身体、经典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及以数字化信息传播技术为核心的平台,三个维度相互延伸和利用,以此来实现交流与传播,这些媒介是被社会所选择的,物质皆有成为媒介的可能,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某种物质因为某种特性成为媒介,影响着传播方式的改变,但新媒介的出现不会使旧媒介立即消亡,反而会继承旧媒介的某些特性,并完成对旧媒介功能的延伸,因此要研究融合媒介就要将三个维度的媒介串联在一起,进行比较,综合的展现出现阶段环境下媒介对传播活动的规制以及对传播研究转向的影响。

二、理论研究与业内实践相结合

延森对媒介与传播的批判不仅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理论的罗列来呈现,最重要的是他对现实现象的关注和引入。延森希望能通过对理论的思辨提升传播效果,更理性的运用媒介融合,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用。然而在学术界,正缺少学术与实践的互动。一方面,在学术中,不论什么科目,哪个领域的学者都试图在大热话题中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但因为脱离实践或不能将研究置于特定的媒介环境中,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因此不具备可行性。另一方面,新闻业界参与媒介融合的方式显得较为单一,他们主要从媒介生产环节的角度来实施媒介融合,大多关注的仅仅是新闻生产单位内部的生产环节整合、各岗位协调机制以及与其他媒体的合作等[2],缺少媒介与传播理论的指导,大多媒体仅是借用媒介融合的“外衣”,并没有系统的运营计划,出现这种业态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术上的碎片化研究和对媒介融合的错误理解。

三、传播研究的重新语境化

“未来研究的挑战在于如何立足于文化语境,对其间的传播实践进行描述、诠释与解释[3]。”延森在学术上的两个观点十分明确。第一理论是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被建构的,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支撑。系统化研究涉及社会学、符号学、语言学甚至科学研究,开放学科大门,将传播学研究回归到一个多学科融合的场域[4]。第二理论在现实中发展,只有在现实情境中,理论才具有普适性,通过重新语境化,体现传播理论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语境中所具有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延森的主张就是植根历史、依托现实。第三维度媒介将一对一、多对一、多对多等传播方式囊括其中,将人、媒介、社会融为一体,任何人或事物都无法脱离,各领域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一切变化强迫我们更新媒介与传播理论,使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媒介虽然是被社会情境所选择的,但现阶段的发展情况下,传播活动并非社会决定论或媒介决定论能解释清楚,当前大量新媒体研究只是在用新材料验证旧理论。新技术激发的传播实践被扭曲、删减,强行塞进旧框架中,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沦为就理论一个个干瘪的注脚[5],寻求到正确的传播理论研究途径后,应该将其与业务相结合,不仅依靠经验性体验和总结,使业内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传播环境变革下的传播实践。立足于国情,针对特殊情境进行分析,发展出本土化传播理论与策略,使研究成果在国内语境中被应用,推进业内及学界的共同发展。总之传播理论的构建必须植根历史、依托现实。

猜你喜欢

语境媒介维度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光的维度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