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西兰学前教育课程框架述评及其启示

2018-03-27朱文静淮北师范大学

传播力研究 2018年36期
关键词:赋权新西兰框架

朱文静 淮北师范大学

20世纪80年代以前,出于历史遗留原因,新西兰一直沿用英国的教育体制。独立后,新西兰开始教育改革,逐渐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实际、符合自身国情的教育制度。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的学前教育,在教育改革中受到了新西兰高度重视,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特法瑞奇课程框架。本文将对特法瑞奇展开分析,以出台背景为切入口,以主要内容为支撑,为我国学前教育带来经验和启示。

一、特法瑞奇课程框架出台背景

由于人口来源复杂,除当地毛利人外,还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欧洲、亚洲、非洲移民等,因此新西兰学前教育机构呈现出不同办学特色,各办学机构也形成了带有自身特点的教育理念和课程。学前教育机构的蓬勃发展,为新西兰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各机构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育目标也各不相同。新西兰在改革学前教育的过程中,意识到不同文化在给儿童提供多元文化环境的同时,也使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自我认知、文化交集、内容复杂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新西兰提出了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希望每个儿童都能不受文化背景与种族的限制,并接受到统一标准下的高质量学前教育。

通过不断研究和调整,新西兰特法瑞奇课程框架最终颁布,其教学原则和课程领域,[1]至今仍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与实践性的参考价值。

二、特法瑞奇课程框架主要内容

新西兰特法瑞奇是一部为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统一性发展、持续性发展、及稳定性发展的质量保证课程框架,并以学前儿童为课程设置的基础,帮助学前儿童从单一的受教育者,成长为能将自身与同伴、环境等事物之间建立联系,探索知识的反思型学习者。[2]

(一)特法瑞奇课程框架教育原则

1.教育赋权

特法瑞奇中的赋权原则,倡导给予学前儿童以学习的权利和成长的自由。赋权原则在学前教育阶段的运用,将儿童学习从命令式或强制式改变为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从游戏中发现兴趣,找到自身归属感,从而使儿童形成学习和成长的自我责任意识。[3]特法瑞奇在倡导教育赋权给个体时,也鼓励集体的整体发展,期望在“自主”和“共同”之间实现平衡。教师在赋权原则中充当共同领导的角色,儿童则通过赋权,自主选择擅长领域,发表观点发展技能,实现该领域内的小领导角色,从而提高儿童的自信心。通过赋权原则,教师可以充分了解儿童的兴趣和特长,帮助儿童形成独特思维并实现自我价值。

2.全面发展

特法瑞奇所倡导的全面发展原则,旨在将儿童学习生活重新定义为学习经验和意义的结合,不再单一强调为某一技能的掌握或某一领域的高分。学前教育课程框架应反映儿童的全面发展,即认知、技能、社会性、价值观等方面需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从而帮助儿童获得全面性的学习和成长。此外,新西兰作为多元文化背景国家,决定了教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当理解多元文化背景的重要性,理解儿童发展观念的多样性,理解儿童的多重身份,从而针对不同儿童的特点,开展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生活。

3.家庭和社区

特法瑞奇中家庭和社区原则,以新西兰多元文化背景为依托,要求课程立足于学前教育机构本身,并与家庭和社区保持持续性联系。儿童的学习与成长只有受到家庭和社区的尊重与支持,认知、技能、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才会得到进一步强化。另外,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儿童教养方式,但在尊重文化、尊重差异的家庭和社区原则下,儿童学习和成长的空间更大,更易形成自信心。教师也应关注家庭和社区对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延续性影响,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关系,促进文化融合的同时帮助儿童获得更好发展。

4.相互关系

特法瑞奇中相互关系原则认为儿童在学习生活中,不应将自己孤立,要学会与周围人和周围环境建立相互联系的关系。通过与周围人的交往,学会倾听和思考;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处理两重相互关系。一是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教师为儿童提供辅助支持的关系。这两重关系都要求教师为儿童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提供适宜的“辅助脚手架”,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提供与教师或其他成年人交流学习的机会,提供挑战和探索的机会,

(二)特法瑞奇课程框架课程领域

1.健康

从特法瑞奇中可以发现,新西兰所倡导的健康领域包含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一方面需要保证儿童的身体机能正常发展,符合各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标准,如能够了解人体的生理结构,在饮食、如厕、睡眠等方面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等。另一方面还应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健康正面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促进儿童的学习和成长。健康的心理包括了觉察自我和他人情绪变化的能力,做出决定和选择的能力,集中注意力和参与活动的能力,容忍外在变化、意外和不确定事件的能力等。最后,还可通过增长安全知识,参与活动进行冒险等方式,帮助儿童远离伤害,保护自己。

2.归属感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前教育机构、社区等外在环境的影响,而儿童从外在环境中所获得的归属感,能够帮助儿童增强与外界的联系,并在内心获得安全感以及自我认同感。此外,当儿童意识到自身对他人和外在环境能够有所帮助时,便会自然建立起自尊感和归属感。具有归属感的儿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自信更主动,也更能够适应社会群体下的习俗、规则等,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也更强。

3.贡献

特法瑞奇指出,新西兰学前儿童不论种族、性别、年龄都具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所做出的贡献都具有价值,都应受到重视。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儿童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贡献和价值,都有参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和义务。在团体生活中,教师也要鼓励儿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帮助他人以及向他人学习。贡献领域层层递进又相互交错,能够帮助儿童养成兴趣、形成能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交流

在该领域,特法瑞奇提出,儿童要能够在掌握自身语言和符号的基础上,通过接触和学习不同的文化,体验不同文化的语言和符号,发展抽象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促进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的语言和符号的发展。语言交流以传递词汇、句子等为基础,帮助儿童开展学习活动,建立同伴交往关系。非语言交流则是儿童认知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更是培养其自信、独立的重要途径。[4]特法瑞奇期望儿童通过自身的身体语言、观察他人的非语言信息、用非语言信息表达情绪等途径,提高创造非语言交流的能力。继而在学习过程中、游戏过程中、同伴交往过程中,加强儿童语言交流的能力。最后,使儿童能在一系列的经验中体验文化中的语言和符号,并发展出具有创造性的自我。

5.探索

探索领域的核心任务是创设符合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儿童通过对学习环境的探索和思考,提高自身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游戏作为学前教育阶段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儿童开展实验式、探索式的学习。游戏开展过程中,儿童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便会获得控制自己身体的自信。儿童完成游戏的过程也是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是产生矛盾的过程,是思考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帮助下,不断交流研究,不断改进调整,不断发现探索。

三、启示

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已成为社会和政府的一致追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策和财政的持续投入,都使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整体发展,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新西兰特法瑞奇课程框架的成功实施及取得的良好成效,可以为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一)尊重儿童家庭与文化背景

特法瑞奇的成功颁布和有效实施,离不开新西兰对多元背景下不同文化的包容与尊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文化背景下,我国可学习新西兰先进的教育理念,在统一制定课程框架之下,不同民族可依据自身实际,制定符合本民族学前教育更好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尊重不同家庭与不同民族传承下的多元文化,在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实施等过程中,充分重视不同民族的信仰和文化,能够使少数民族儿童感觉到被接纳和被尊重,从而在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中,充分了解其他民族文化的先进内容,继而传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给予儿童学习与探索权利

特法瑞奇倡导儿童能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兴趣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不再单一强调儿童在某一课程领域所取得的具体成绩。新西兰课程框架内课程内容的设计均以儿童为中心,将提高儿童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确定为重要内容。我国学前教育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存在严重的小学化倾向,忽略了儿童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参照新西兰的改革经验,我国学前教育应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给予每个儿童去学习去探索的机会,使儿童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推进课程纲要规范化发展

特法瑞奇实现了新西兰0-5 岁儿童课程的统一,同时对幼小衔接阶段的注意事项做出了详细解释,为家长和教师解决了学前阶段和幼小过渡的主要问题。我国《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了3-6岁儿童的学习目标、课程领域等,但缺乏关于0-3 岁儿童的规范化教育指南。另外,我国对幼小衔接重视不够,导致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需要大量时间去适应和融入。参照新西兰的做法,我国可逐步规范和统一0-3 岁儿童保育与教育内容,形成纲要性文件,为家长和教师提供指导;同时将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原则等进行衔接,为儿童更加连贯地进入小学生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赋权新西兰框架
新西兰兔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框架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广义框架的不相交性
试论新媒体赋权
游新西兰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新西兰的核物理学之父
新西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发达国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