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背景下微信用户的自我传播心理研究
2018-03-27武欣怡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武欣怡 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
关于社交媒体,其概念是由英文“Social Media”英译而来。赵云泽曾在《社会化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一文中,对社会化媒体与社交媒体进行明确区分,并主张采用社交媒体这一概念。(1)本研究也倾向于“社交媒体”这一翻译,因为“社会化媒体”与“社会性媒体”的范围太过于宽泛。
我国已经步入社交媒体时代。目前,微信已经深度渗透用户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微信用户传播心理进行探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进行自我认识和媒介认知。本文将从传播学以及心理学角度随微信用户的自我传播心理进行浅析。
二、微信用户的自我传播心理研究
(一)自我传播心理
自我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起点,自我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其他各种传播类型莫不以此为基础。
微信是当今中国网民最长使用的社交媒体,用户将在微信上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与他人产生的互动内在化,进行信息处理活动,有利于用户了解“主我”与“客我”,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微信用户在自我传播过程中涉及哪些心理因素,又表现在哪几方面,将是我们接下来所要讨论的问题。
(二)微信用户的自我传播心理
1.消遣娱乐的满足
从使用与满足角度来看,微信自推出便迅速占领市场、受到广大用户喜爱的主要原因不仅在于其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还在于微信可以满足用户消遣娱乐的心理。微信用户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进行观看和阅读,进入微信世界,暂时逃离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和烦恼,从而满足自己的潜愉心理,使得身心感到愉悦和满足。
2.内省与自我认识
内省是指个体向内感知自己的态度、情感、动机等心理活动。而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和评价,是人们“心理的自划线”,这种认识结果制约着或促进着个体的行为。微信好比一面“镜子”,可以让用户在社交互动中实现自省,完善自我认识,透过镜子看清“镜中我”。
3.信息咨询的满足
微信文章具有简短性、趣味性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用户碎片化的阅读需求,也成为用户调整情绪和积累知识的重要工具。就微信阅读而言,内容涵盖了文学、新闻、娱乐、医疗、社会、情感、时尚等方方面面,可以实现不同用户需求的差异化满足和信息的精准投放,提高传播效果。美容时尚、生活健康类信息可以提高用户生活质量;新闻资讯类文章可以增长见闻,知晓天下事;娱乐类、情感类美文可以愉悦身心,释放负能量;各类专业文章也可以提高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4.实现自我安全需求
微信对用户隐私的保护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安全表达的空间,让用户能够轻松、安全地表达自己的言论和情绪,并且避免对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一定意义上,微信起着减压阀的作用,保护用户的心理安全需求,鼓励用户释放负面情绪,进而保障其言论自由。
5.人际关系互动
微信作为当今用户重要的自我表演舞台,无论是在进行自我展现和与他人互动时,所发布的每条信息和朋友圈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以期在朋友圈中塑造出自我相对稳定的社交形象。用户正是根据上述我们所提到的“镜中我”理论,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对自我的认识之后,再根据自我认识来进行相应的人际交流。
三、自恋式传播——过度自我传播的危害
过度的自我传播,便会使得用户产生自恋式传播心理,通过自恋式传播来构建理想的自我形象,获得自我认同以及自我存在感。虽然我们不可否认自恋式传播心理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可以鼓励和推动用户成为理想自我而努力,但另一方面,过度的自恋式传播也对个人和社会产生负效应,不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长期健康发展。
一方面,自恋式传播会引发个体焦虑。长期自恋式传播会使得个体更加自恋,一旦个人形象没有达到心理预期,就会越来越依赖于通过人际互动的数量和频次来彰显自我在他人眼中的价值,久而久之形成社交网络依赖,一旦离开社交网络,个人便会感到缺乏安全感,焦虑感也会随之上升。其次,自恋式传播会助长虚荣心理。当虚拟与现实差距增大时,不仅会影响他人对自我的整体评价和判断,也会引起他人的误解和反感。
四、结语
在社交媒体背景下,微信的日益发展改变了用户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使得自我传播心理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微信虽然给当前人们的生活和用户的自我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也存在有弊端。如何改正其缺陷,在变化中寻求发展,是我们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思考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的社交媒体环境下催生的微信发展得越来越好。
注释:
(1)赵云泽,张竞文,谢文静,俞炬昇.“社会化媒体”还是“社交媒体”?——一组至关重要的概念的翻译和辨析[J].新闻记者,2015,(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