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类新闻节目服务性功能研究
——以安徽广播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为例
2018-03-27韩涛安徽广播电视台
韩涛 安徽广播电视台
电视民生新闻指“以民本思想为基础,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1]。
继江苏城市频道在2002年1月1日开播民生新闻栏目《零距离》,并取得成功之后。2003年7月28日,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大型直播民生新闻资讯栏目——《第一时间》栏目也正式开播,该栏目的宣传口号是“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
开办15年以来,该栏目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宗旨,每天面向全省观众提供长达80 分钟的新闻资讯、专题报道、公益服务、舆论监督等节目,满足观众多层次的新闻需求,受到了观众的欢迎,收视率连续十五年位居同时段省网前三名,合肥市网第一名。
不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崛起,对《第一时间》也形成了很大冲击,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越来越多,网络新闻、手机新闻以其迅速、便捷、提供智能筛选等优势,吸引了大量用户。
与此同时,民生新闻节目,过度注重家庭矛盾、夫妻情感、车祸、灾难等新闻报道,也引起了观众的审美疲劳,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希望荧屏上能够呈现出更多理性、有深度的节目,这些声音都在呼唤民生类新闻节目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
一、以直播提速新闻,加强服务的速度
(一)做好电视直播
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首要属性。当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时效性要求较高,因为在网络新闻、手机新闻的冲击下,新闻很容易变为旧闻。而电视新闻直播,因为能够省去新闻制作环节,将新闻现场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是目前时效性最强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这里的直播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指的是新闻直播节目,这是相对于录播节目而言。2003年7月28日,《第一时间》开播时,就摒弃了录播,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同时,全省观众就能看到《第一时间》的新闻节目。
第二种直播,就是现场直播。记者在新闻现场,借助直播设备,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在电视上直接呈现。这样的直播,时效性强、现场感强,在新闻竞争中有很大的优势,能给观众提供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2018年3月15日傍晚,合肥市区普降大雨,很多道路因为排水不畅,积水已经淹没到轿车车头,很多轿车的发动机因为进水熄火,在水里等待救援。
《第一时间》当晚派出两出两路直播团队,带着4G 直播设备,前往积水较深的路口,进行直播,提醒驾驶员避开这些路口,绕道行驶。这样的大雨直播,时效性强、服务性强,深受观众喜爱。
(二)加强融媒体直播
同样是上面这场暴雨,除了电视直播,我们台的交通广播也及时跟进直播,这对司机帮助更大,因为司机开车时,受制于伴随性接受的特性,无法看电视,无法上网,但是司机们通过车载收音机却可以很方便的接收到最新的路况信息,为自己科学出行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第一时间》也通过微信公众号鼓励市民把自己拍摄的暴雨画面、拥堵路段画面传给《第一时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也会及时把这些图片、视频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播。
通过多渠道的融媒体直播,广播、电视、网络协同作战,相互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
二、加强民生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随着民生新闻栏目开办的时间越来越长,同类节目也越来越多,仅在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内部就有四档民生新闻栏目,除了《第一时间》栏目以外,还有午间的《经视一时间》栏目、傍晚的《帮女郎》栏目以及晚间的《新闻延长线》栏目,虽然这些栏目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内容上也有很多共享的部分,这也导致节目有一些雷同。这么多的民生新闻栏目,全部围绕安徽本地新闻资源进行挖掘,长此循环往复,同质化的内容也令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如何提振收视,激发观众收视兴趣,也逼迫着民生新闻节目要提升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而走出安徽,报道安徽人在他乡的创业故事、工作经历,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我是安徽律师》是《第一时间》栏目联手安徽省司法厅推出的,宣传我省法律援助志愿者,远赴全国各地贫困地区,为那里的人们提供免费法律援助的节目。
据统计,2016年,安徽共计选派了11 名志愿律师,前往新疆、甘肃、青海、贵州、海南等地,为那里的贫困村民提供法律援助。这些法援律师,放弃了优越舒适的生活,忍受着与家人分离的孤独与寂寞,只为能让公平与正义照亮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一年来,11 名志愿律师共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815 件,提供法律咨询7604 人次,代写法律文书1010 次,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2900 余万元。”
这组报道,可视性很强,一方面展示了祖国各地秀美的自然风光,让观众大饱眼福,同时也反映了雪域高原、茫茫大山里的恶劣环境,让观众感受到了法援律师们生活、工作的艰苦与不易。实践证明,跨省拍摄,确实给民生类新闻节目找到了突围的方向。
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节目还要铭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在做好小民生的同时,也要做好大民生。美国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曾经说过:“假使国家是一条船,新闻记者应是站在船桥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2]
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民生类新闻,必须要时刻关注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将报道触角伸向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比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还有“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都需要传媒人员找到合适的落脚点进行报道。